年关将近,又到了人情最热络的时节,除了工商人情,许多平时杳无音讯的老友到了这时才又现身。今年不同于往年的是,传达祝福的方式已从一纸满满的亲笔贺卡,转变为萤光幕前蹦现的电子邮件,或是电子贺卡了。
不知你是否也有感到一丝的生疏感?网路的即时性,让千里外的联系也如近在咫尺,让人的友情面可以更广、更容易维系得住;但相对的,感情会不会被冲淡?太容易得来的友情又会不会不懂珍惜呢?
人在改朝换代的时候特别容易感叹人心不古。在学子的阶段,看老师还披着长袍马挂,以红色毛笔在作业簿上圈圈点点,就觉得那是老土;谁知历史重演,那段以万言书往返于海峡两岸(前线和台湾)的日子还历历在目,敲打键盘竟已成了自己眼前的谋生工具。毛笔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写了上千年,被西方墨水笔赶入历史,如今敬称「国粹」;墨水笔则还在新旧交接的边缘徘徊,在行走纪录的片刻才出来露露脸,但目前已是大敌当前,手持感应笔在行动设备上点来点去做纪录,似乎又是一股难抵的潮流。
或许我们可以庆幸,至少还拥有一些怀旧的本钱:曾走过一段时光和缓的年代,对于泥土、虫、草、溪沟有多一点的体验,使得排开潮水般的资讯之余还有一片心灵歇息的角落-只要你还愿意招唤它来。但在时代巨轮快转后才加入的年轻一代,恐怕连累积某阶段印象的机会都没有,下一刻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每一刻,都显得太匆忙,不够踏实。若说文明洗链的代价必然是割舍,那也未免无情了些,也无法形成深刻的文化。
人身处在时空中,总要有个立足点,才能过得有自信。这个立足点是即使外在环境再怎么变,都不会动摇的。资本经济以市场力量推动着社会朝更新更好的物质文明前进,网际网路,更加速了它的脚步,有时候还真觉得有些担忧。很多人都说现在已是国际化的时代,不再需要小鼻子小眼睛的区域情节了,至多也只能以语言来做区分,但想想提出这样观点的人是站在怎样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下说出的。
有一件事似乎值得厘清,即是我们无须过度崇拜科技,对纷纭而至的网路新创意也必须审视它的本质,它再怎么新奇,毕竟不是主角,而是工具。新,代表的是机会,如何展现的机会,而它终究必须以人为应用的终点,也应该是起点。有累积的生命才是丰富的,因此真正具有力量、可长可久的原创性,是站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去实现的。
年关将近,人也特别容易心生感触。除了在这里和各位先拜个早年外,我想,电子邮件毕竟还是很方便的工具,可以让我这篇无个人笔触但颇诚心的鄙作和许多朋友分享,在怀旧之余,告诉他们,我想念你们,所以我才有向前的力量。
(网际先锋2000.1月号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