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新加坡政府大手笔 渴望网路超级创业者
半导体工厂摇身变成小小矽谷

【作者: 陳居寧】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7517】

新加坡人喜欢出国,因为他们的国土不大。他们经常开玩笑,在新加坡不用担心计程车费太贵,因为从极东之境开车抵达极西之境,只要半个小时。不过,这个国土甚小的国家,政府却是一部超大型赚钱机器,不仅吸引亚洲富豪移民到此避税,也祭出各式政策,有赚头的产业大手笔补助、过时的产业也毫不手软淘汰。


在新加坡,几乎永远都有进行中的翻新工程。把旧的建筑物推倒、改建新的大楼;一如政府扶植新产业的雷厉风行。也因如此,Block71,这栋陈旧的半导体工厂办公大楼,竟然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新加坡创业育成基地,专制政府培养创新的破格之例,格外令人注目。


图一 : Block71原是陈旧的半导体工厂办公大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新加坡创业育成基地(摄影/陈居宁)
图一 : Block71原是陈旧的半导体工厂办公大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新加坡创业育成基地(摄影/陈居宁)

旧厂房搞创业 房租只要市区一半!

「我们刚搬进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满脸稚气的王宇捷其实刚退伍,他的事业 - LBS为概念的美食分享应用程式。他们是第一个进驻Block71的团队,现在,七十一个团队挤满这栋大楼,附近地铁站也已经开通,年轻的脸孔开始复苏这个老旧​​区域。


Block71的所在地是工业区,前身是一栋半导体工厂的办公大楼。由于制造业逐部外移至东南亚其他国家、附近许多工厂早已关闭,在它附近的几间工厂早有被夷平的先例,Block71原先也该被拆除。不过,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新加坡电信连手抢救,让拆除计画停顿下来,Block71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创业育成中心:Plug-in@BLK71。



图二 :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新加坡电信连手抢救,让Block71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创业育成中心:Plug-in@BLK71。(摄影/陈居宁)
图二 :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新加坡电信连手抢救,让Block71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创业育成中心:Plug-in@BLK71。(摄影/陈居宁)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电信在建筑物二楼增建公用空间,提供大小不一的会议室免费租给大楼内的团队使用,每个月都举办聚会、讲座,让创业者彼此交流。 「我们提供新创网路公司不同阶段需要的不同帮助。」一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经理这样对笔者介绍。在草创阶段、还没有收入的团队,可以免租金使用公用空间的办公空间,无隔间的设计,让不同团队的成员随时开启一段天马行空的脑力激荡。


再往内走一点,可以看到新加坡电信创投办公空间,这些脑力激荡的点子,同样随时都能敲门听听投资者的意见,这个空间一如新加坡民族大熔炉特色、坐着不同国籍的人,虽然肤色不同、但他们都对网路创业充满热情,空气中洋溢着活泼的气息。


「我们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办公室了。」王宇捷分享他们的过程。商业模式确定之后,开始产生收入,Block71官方会定期稽核辅导,建议他们从开放式办公室搬到需付费的楼上的分租小办公室。


如果以租屋做为比方,那就是从大通铺进阶为分租雅房。待营利稳定后,还可以租一整间办公室,由于新加坡房价很高,这里的租金非常便宜,至少较市区便宜一半以上。 「比约在咖啡厅还便宜!」王宇捷喜孜孜的说道。一般来说,新创公司可以在这里驻点两年,如果一切顺利进行,在募到第二轮资金后,就必须迁出,将这个福利让给其他创业者。


政府大手笔补助创业

Block71的建筑外观仍是旧式厂房,但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氛围却截然不同于邻近区域。徒步百余公尺可走到的美食街,用餐的人多是中年以上的蓝领阶级,但在Block71,眼前所见,多是年轻人。其中,不乏在国外有傲人经验的佼佼者。


笔者也遇到一位曾在美国知名金融公司黑石集团担任中高阶主管的创业者,他正在打造一套廉价易用的财务分析软体。笔者问他为何要搬到新加坡创业?他斩钉截铁答道:「全世界只有新加坡可以给​​我这些资源。」


为了鼓吹网路创业,新加坡政府祭出的鼓励政策相当吸引人。新加坡最大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相关人士表示,政府有一项昵称为「五八九」的政策;只要你的公司被新加坡政府认可的创投业者投资(共有六家),政府就会加码五倍投资。也就是说,创投公司投资八‧九万、政府再投五十万资金,共有五十八‧九万的资金可运用。有了政府的大手笔,国际创投乐得在这里投资,也因此,新加坡团队获得国际知名创投投资的机会也较高。



图三 :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鼓吹创业,并祭出吸引人的投资政策。图为Girls in Tech(总部在旧金山)在新加坡的创业团队,清一色都是年轻女性。(图/Girls In Tech Singapore)
图三 :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鼓吹创业,并祭出吸引人的投资政策。图为Girls in Tech(总部在旧金山)在新加坡的创业团队,清一色都是年轻女性。(图/Girls In Tech Singapore)

笔者在Block71的探访结束在二楼的角落。新加坡网路创业论坛Echelon一年比一年盛大,主办单位e27的办公室就在这里。没有多余的装潢,e27的办公室粗略地呈现了昔日半导体工厂的风味。


等待创办人兼总监Mohan Belani结束前一个访问的时间,他的团队成员热情地打开话匣子向笔者介绍新加坡网路创业圈的现状。事实上,这个人脉广布整个东南亚的老板,年纪不到三十岁呢。结束与笔者的访谈后,他替笔者叫了一台计程车,一同走到大楼外头等待,他小孩子气的把烟夹在耳际,带点疲态说,一整天都关在办公室里讲话,他还没机会抽烟呢。


在外资企业林立的新加坡,这些创业家绝对有机会进入一流国际公司工作,但他们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路。回程的车上,计程车司机得知笔者是为了探访新加坡网路创业潮而来,直觉地反问笔者:「台湾创业也很风行不是吗?妳们有张忠谋、有蔡明介、有郭台铭。」


是的,新加坡是那样急切渴望自己打造出一个超级创业家,一如当年的台积电、联发科。只是笔者说不出口的是,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当新加坡政府以五倍投资金额吸引国际热钱流入,台湾新创公司却仍被过时法律绑手绑脚,再过十年、甚至更快,我们会不会只剩下Block71陈旧的外壳、而失去了灌注其中的创新灵魂?


(作者为CTIMES特约主笔)


新加坡如何打造医技发展环境?

看好亚洲医疗市场的发展潜力庞大,新加坡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一个环境,吸引为了满足区域及全球医疗保健需求而力图寻求创新系统和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进驻。举例来说,新加坡的Medtech@Tukang即是一个7.4公顷的商业园区,让生医企业能在区内进行生产和研发,并共用服务及设施。


此外,新加坡政府很清楚想发展医疗设备,相关企业不能自己闷着头干,因此推动进驻企业和公共部门科研机构(如IME微电子研究院)的科学家合作进行创新性研究,以及和医院合作测试新系统和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当企业把这些概念转化为实用的商业产品时,新加坡还强调能就地找到提供IC设计、软体发展和原型加工等工程和制造的服务。


新加坡也深深意识到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必要性。自2001年以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力图培养1000名毕业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到目前为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已颁发了800份国家奖学金。


为了促进医疗设备创新,新加坡还计画培养一群多学科(工程、监管科学、临床)、有经验又熟悉企业特定医疗设备开发周期的人才。其中"新加坡医疗创新、设计和建造”(The Innovate, Design, Engineer for Asia in Singapore, IDEAS Programme)计画通过在职培训让企业能接触到新加坡的人才,也让参与者获得宝贵的实习知识。


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部(EDB)的资料,目前已有30多家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这些企业包括雅培(Abbott)、爱尔康(Alcon)、波士顿科学公司(Boston Scientific)、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Edwards Lifesciences)、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美敦力(Medtronic)、罗氏公司(Roche)和西门子医疗系统(Siemens Healthcare)。他们在新加坡投资兴建商业规模的工厂,开发并生产各种医疗产品,如隐形眼镜、科学分析设备、植入物、注射器、支架、导管、助听器及研究设备。


看看新加坡,想想我们自己,是否看清经营这块市场的重要性,并决定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了呢? (科技日报/欧敏铨)


相关文章
以协助因应AI永无止尽的能源需求为使命
低 IQ技术无需牺牲系统性能即可延长电池续航力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应用
运用能量产率模型 突破太阳能预测极限
新一代4D成像雷达实现高性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英飞凌功率半导体为麦田能源提升储能应用效能
» 工研院携手产业实践净零行动 聚焦氢能创新、共创绿色金融科技平台
» TI创新车用解决方案 加速实现智慧行车的安全未来
» 车电展欧特明以视觉AI实现交通事故归零愿景
» 多元事业引擎发威 友达揭示零售、教育、医疗高值化方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K8822OGSTACUKM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