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更「薄」的秘密武器
美韩大战 AMOLED见真章

【作者: 朱致宜】2012年02月22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6148】

行动装置战火正炽,比美型、比轻薄、笔省电。随着贾伯斯辞世,苹果打下的iPhone帝国,正在遭受韩国三星的强势挑战。


能够成为强势挑战者的原因很多,但无疑地,韩国几乎是以倾国之力发展的显示技术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堪称是三星的「镇公司之宝」。


AMOLED饱满的高色彩饱和度,的确让消费者趋之若鹜。如今面板业面临寒冬,但根据分析机构DisplaySearch的统计,AMOLED供需却是相当紧绷,而且几乎100%的出货量,都来自三星。 AMOLED,是三星的武器,也是苹果到目前为止的痛。目前全球最薄的手机DROID RAZR,三星愿意供货给Motorola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AMOLED可以助「薄」?

AMOLED面板本身就比TFT-LCD面板来得薄,但是工研院影像显示中心副主任李正中表示,AMOLED能够助Motorola抢下世界最「薄」的头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动发光」 、不需要背光板;马上省下TFT-LCD的背光板空间与重量。


而这些节省下来的空间,竟然不必让位给愈来愈大号的电池,从另一个角度思考,Motorola的电池技术也相对增进。


根据业界消息,Motorola这支DROID RAZR,确确实实,给台湾智慧型手机品牌之光 - 宏达电,带来了沉重一击。


《图一 AMOLED产能大跃进》
《图一 AMOLED产能大跃进》

「发表会消息一传出,高层马上召集我们开会。」以代工起家的宏达电,竟然在硬体规格上输给了江河日下的Motorola;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就像吃饭的家伙被人抢走一样」。


一年半前,宏达电当时的旗​​舰机种「Desire」原本使用三星供货的AMOLED面板,但后来因故「断货」,紧急改用Sony的Super-LCD面板。但知情人士说,Super-LCD,终究还是TFT-LCD,在手机瘦身赛中,AMOLED能起的作用还是最大。


事实上,宏达电员工可说是满腹辛酸。 Motorola在被Google并购之后,更有筹码让三星点头乖乖供货。对于三星来说,一方面,Google是Android阵营的老大哥;另一方面,Motorola的手机卖得好,正好也可打击宏达电。


「现在三星就是要玩死HTC。」宏达电员工如此说道。日本东京羽田机场满满全是三星Galazy Note的宣传挂报,宏达电是Android阵营最资深的「元配」,但在三星坐大、Google买Motorola之后,却只能看着小三受宠、自己奋力向上。


曾经领先 不同决定造就台韩不同命运

可是你知道吗?全世界第一片AMOLED面板,不是三星做出来,而是台湾的友达。令人不胜唏嘘的证据,就是2006年,明基西门子的最后告别作S88,搭配两寸AMOLED萤幕。当时,不仅奇美的研发脚步也相当积极,包括PMOLED在内,全台湾约有30家OLED厂。


但2007年金融海啸来袭,友达不堪亏损,解散AMOLED研发部门,连带造成台湾OLED厂争相弃守,卖设备、设停损。


在全球电子业陷入艰困的时期,三星却没有停止投资,由三星电子案三星SDI成立专攻小尺寸面板产线的SMD(三星行动显示)。


一静、一动,造成今日AMOLED市场被垄断的现实状况。


李正中分析台湾与韩国面板产业结构不同,他说,三星高度垂直整合,台湾业者却是垂直分工,每个角色都各有难处。终端系统厂也不想看三星这只大老虎的脸色,但是台湾面板厂过去暂停研发,即便友达2009年紧急重新启动计划,但良率不够高、连带影响产能以及价格,竞争力就是不如三星。



《图二 结构比一比》
《图二 结构比一比》

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师周士雄也表示,TFT-LCD设备材料产业相当成熟,面板厂只要买设备回来几乎就可马上使用。但采用玻璃基板的AMOLED设备商仅能供应至4.5~5.5代线,买回来之后,如何调整制程…等微小但至关重要的「眉眉角角」,至今锁死在三星的深宫大院。


「韩国政府当年对AMOLED的扶植,并不仅止于面板产业,而是连同设备与材料业者一并养成的『一条龙』产业结构」,周士雄补充道。


事实上,虽然三星目前仍然为了上游材料专利布局不如日、美,取得不易而大伤脑筋;但,三星仍然坚持发展95%材料本土化的策略,甚至愿意替材料商支出侵权赔偿金。


工研院做东 拉拢厂商同船航蓝海

台湾必须想办法突围,对此,厂商和法人单位都有想法。


「台湾机会就在中小尺寸!因为除了三星,外面完全拿不到货,AMOLED完全处于『奇货可居』的状态,抢得非常凶」。去年六月,在台北电脑展场,一位业界人士向记者如此表示。


事实上,友达、奇美在2011年日本横滨国际平面显示器展中展出多项4吋采LTPS基板的产品。铼宝采用a-Si基板技术,在二线手持装置市场据传订单已满。台湾厂商的面板技术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材料厂、终端系统厂团结合作、步向量产。


「当大家不是在同一艘船上,就很难跟强悍的三星抗衡!在玻璃基板AMOLED我们已经落后,软性显示不可以再重蹈覆辙」。李正中态度坚定地说道。


工研院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国内厂商「兜起来」,大家一起搭上同一艘船,向同一个目标迈进。


软性显示反攻计画:至少拉近落后时间

目前,三星在玻璃基板AMOLED技术,已经领先台湾业者三到五年;这已是一道相当大的鸿沟。


「硬的(玻璃)我们是落后没有错,但是软性AMOLED部分,台、韩技术旗鼓相当,现在谁输谁赢还很难说。」陈光荣如此说道。


陈光荣说,工研院研发的软性AMOLED技术较三星技术简单、成本较低,关键在于软性面板做好后,用刀子切割下来的关键动作,称为「Flex-up」。而三星的技术必须用雷射切割,相对复杂;目前工研院这项技术已经技转给友达、并应用于量产技术上。而材料部分,也已找到长春化工愿意参与相关研发。



《图三 中小尺寸AMOLED发展现况》
《图三 中小尺寸AMOLED发展现况》

李正中同时表示,半年内,工研院将会带头把厂商串起来,由系统厂开规格、承诺采购,让面板厂有信心投资到底;关于参与此案的系统端业者,包括了传统PC产业业者、智慧型手机业者。他预估,两年内约可发表第一款软性AMOLED的原型产品,并以平板电脑作为初期的目标。


陈光荣说,当前工作就是让台湾厂商先把玻璃基板AMOLED做起来、再发展软性AMOLED;这样一来一往,台湾厂商似乎又要落后了,业界人士坦然表示:「至少要有技术自主权,不要落后太多就好」。


AMOLED不是无敌 还有其他解决方案

不过,难道AMOLED当真如此无懈可击吗?


目前商用量产的AMOLED,最大尺寸为5.3吋的三星Galaxy Note。这几乎已是包括三星在内的业界极限,AMOLED中大尺寸化,主要的问题在于蒸镀与封装。若不解决,遑论LG在AMOLED TV的大梦,连平板电脑能否维持如今AMOLED的优势都是问题。


目前,AMOLED在蒸镀最常使用的技术是精细金属光罩(Fine Metal Mask),但这项技术面对大尺寸时光罩会弯曲下垂,而且成本太高。而AMOLED不耐水氧的材料特性,对于封装厂来说精致度也是重大挑战。此外,周士雄也指出,AMOLED有使用寿命问题,所以终端应用仍以相对生命周期短的消费性产品为主。这,也是AMOLED的问题之一。


到底是台日制韩 还是美日制韩?

所以,基于TFT-LCD技术上的改革方案,在梦想与现实的天秤两端达成协议。如苹果正与SARP合作IGZO面板技术开发,应用于下一代的iPad。


别以为苹果和SHARP的合作仅止于IGZO面板。业界传言两者也有关于AMOLED的研究。以技术角度来说,分析师与产业人士均认为,IGZO短期内可能对AMOLED造成牵制作用;但长远来说,反而是双向互惠。


周士雄表示,就如同现在小尺寸AMOLED基板多采用LTPS技术,未来AMOLED若能克服现有蒸镀与封装的问题,发展至中大尺寸,IGZO的确有可能替AMOLED加分。


苹果想要自己掌握关键显示技术的企图心昭然若揭,如果苹果真把基于TFT-LCD的IGZO面板当成大尺寸AMOLED的练兵场,日后苹果与日本厂商的合作深度势必更密切。


对于台湾厂商来说,汇集力量发展AMOLED确是当务之急,因为苹果拉拢日系厂商、对抗三星坐大的策略已经相当明显,台湾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技术,很容易被边缘化。


在这厂超薄战争中,台湾面板业想要联日制韩?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先团结,最实在。


相关文章
关於台积电的2奈米制程,我们该注意什麽?
开启任意门 发现元宇宙新商机
信标技术进步为消费者与零售商带来丰厚回报
EV用电池三分天下,逐鹿次世代车用市场
覆盖率持续提升 5G正以崭新方式改变产业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林业保育署屏东辖区以太阳能建置打造绿能环境
» 台湾光电厂商联袂叁加美西光电展 展现光电等先进技术与服务
» 国研院启动「超精密加工联合实验室」 大昌华嘉支援学研界培育光学加工人才
» 应材与Google合作 推动下一代AR运算平台
» 渔电共生以养殖为本 绿能加值为主轴发展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934RD4STACUKP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