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评Windows 7对触控计算机的设计与发展效益
顺水能否推舟?

【作者: 王靖淑】2009年06月05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12535】

Windows 7祭出多点触控的策略意涵

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数字影音分享的蓬勃发展以及网络Content资源愈趋齐全丰富,促使PC的功能定位愈趋繁复多元,成为承接网络后端资源和浏览影音媒体的中心媒介,因此让PC人机互动接口有更多元的想象空间,譬如触控、语音和手势操控等。此外PC相关厂商积极拉大PC使用族群的年龄阶层,进一步提供更亲和友善的接口,在键盘鼠标以外还有更多选择,迎接PC更多元化的应用发展。


在微软本身提出的5个PC世代革命中(如图一),其认为一个更为自然的接口和显示技术,也将在PC下一个世代革命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微软把支持「多点触控」设计,作为新操作系统Windows 7(以下简称Win 7)的产品诉求之一,可谓为其提出的PC世代革命预做准备。


「触控」在各式行动装置或UMPC早见踪迹,然「触控」在行动装置中,是以方便行动中操作为主要功能目的。直到Apple的iPhone,开发出多点且流畅的多点触控界面,创造出更自然和符合消费者操控意图的细腻表现,使人机互动研拟出更多乐趣,引起市场惊艳。因此随着「触控」成功聚焦市场关注,成为手机应用「亮点」之际,此时微软将「多点触控」作为新操作系统的产品诉求,在PC发展渐无新意时刻,颇具引介iPhone多点触控热潮,顺势聚拢市场关注之策略意涵。


然多点触控在Apple iPhone推出后,虽得以在手机应用上大鸣大放,但在PC上的应用,能否同样掀起热潮?相关硬件技术支持是否到位?这些均有待观察。因此本文拟针对目前触控在PC的相关发展应用,和Win 7目前针对多点触控所提出的相关对应设计和发展影响,作一剖析。


《图一 微软提出IT产业的五个世代革命示意图,微软CEO Steve Ballmer在2008年CeBIT开幕的Keynote Speech上所提出的PC世代革命发展。 》
《图一 微软提出IT产业的五个世代革命示意图,微软CEO Steve Ballmer在2008年CeBIT开幕的Keynote Speech上所提出的PC世代革命发展。 》数据源:资策会MIC,2009年3月

触控在PC的发展应用

特殊商用需求能忍受触控功能成本价差

计算机的触控接口相对于键盘、鼠标输入,能提供更直觉互动的人机接口,对企业部份营业用计算机或公共场合所使用的计算机,容易针对搭配软件设计,规划成更简单易操作让用户方便理解的画面。因此至今最常见到的触控屏幕计算机应用,不外乎是公共场合的导览用计算机、银行的ATM、以及其他如银行或医院等营业场所的营销、说明或挂号用计算机。


然对照触控在一般中大尺寸屏幕PC的应用,除了受制触控组件的布建成本会随着尺寸的放大而昂贵外,亦会牺牲屏幕的可视画质。此外随之增加的触控膜或感应组件等电路复杂度,亦不利于整体屏幕轻薄的设计;加上触控对于多数定点和长时间使用的计算机作业模式,亦无显著加值效益。因此过去相关发展主要局限在工业计算机IPC或商用Tablet PC的计算机应用上,其中Tablet PC因应部份教学或商务简报使用时,以平板作为图文实时输入,具有便捷效益,因此市场相对能接受增加触控功能的对应成本。


大众消费市场价格敏感度高,诉求简便上网浏览的AIO触控未必获青睐

随着触控技术的发展和触控面板价格逐步下探,加上屏幕本身的对比、背光技术等画质不断成长,辅以PC大厂的推波助澜,使得触控屏幕得以逐渐走入消费市场,成为部份PC市场差异化的设计依据。


譬如在NB的触控应用发展上,厂商利用电磁搭配电容或电阻的方式,让NB不再 局限仅能以专用的电磁笔(电磁触控仅能以电磁触控笔)作输入,不过也相对地牺牲NB画质与轻薄尺寸,售价亦较一般主流消费机种有明显差距。除了加值消费型NB的发展应用,PC品牌大厂另外在其他Form Factor上亦有所著墨,譬如HP在2007年推出的All-in-One PC(AIO),即将触控功能融入19吋屏幕,成为消费市场中第一台大尺寸(大于15吋)触控功能的PC产品,强调以屏幕触控取代键盘输入,可让PC置放和操作 适合于家中每位成员去使用,亦更能融入各类使用情境。


系统厂商针对触控应用诉求,除了赋予可任意调整高度倾斜之设计外,为使操作更便利,更内建结合针对触控使用的相关软件应用,拉大家庭中各年龄层对PC使用的框架限制。此外HP亦为AIO的触控操作应用,提出相关可能的假设情境,不过由于售价不斐,虽具话题性但市场能见度仍有限。


Netbook逐渐引进触控,加值产品诉求

随着体积轻巧且可方便携带行动上网的Netbook,和诉求一体成型、且拥有大尺寸屏幕方便作为影音媒体观赏的AIO产品,在Atom推出后,得以在效能和价格表现更具竞争力。加上产品本身的定位,譬如快速进入网页浏览,或强调如同CE产品般的影音播放功能,刚好适合由「触控」来进一步发展演绎,因此可看到部分厂商引进触控功能,为该类产品加值设计,而部份触控产品为了符合平价的标榜诉求,因此搭配方案也选择技术门坎和成本相对较低的「电阻式触控」为主。


由目前触控计算机的价格分布来观察,可发现相对集中在高低两阶的价格带上,其中售价在699美元以下的「平价」Netbook与Low Cost AIO是以搭配电阻式(Resistive)触控为主,而高阶且尺寸屏幕大于20吋的AIO,则选择以光学式(Optical)触控作为搭配方案。至于在主流Tablet PC部分,则以Pen Base的电磁式(Electromagnetic)触控、再配合其他触控技术作搭配。



《图二 触控计算机的价格和尺寸分布表现示意图,目前在ASus官方新闻已宣布有Eee PC T91和Eee Top PC20吋和22吋产品,然相关搭配触控技术之选择方案仍待上市。 》
《图二 触控计算机的价格和尺寸分布表现示意图,目前在ASus官方新闻已宣布有Eee PC T91和Eee Top PC20吋和22吋产品,然相关搭配触控技术之选择方案仍待上市。 》数据源:资策会MIC整理,2009年3月

Apple对PC的多点触控,另有演绎

PC品牌商除了设计直接对屏幕作按压碰触的感应方式外,Apple则是将多点触控设计在Touch Pad上,并搭配弹跳窗口的接口表现方式,方便多点触控的操作应用。这项多点触控的设计,以减少指纹油墨的沾黏和手指直接触击屏幕作为主要诉求,尽管会对屏幕和轴承造成磨损,不过已为PC多点触控提供另类的设计思维。


从上述检视触控在PC的发展可知,除了特定需求的市场支撑、或诉求简易浏览上网的PC逐渐看到相关功能搭配外,一般主流PC可能受制画质和轻薄尺寸设计需求,需额外针对触控研发适切的接口设计,因此较难发展。甚至由Apple对PC多点触控的演绎来看(触控设计于Touchpad上,不在屏幕上),可发现部分消费者可能对使用触控,会有油污沾黏或磨损计算机屏幕的顾忌。因此现阶段看到的PC屏幕式触控设计,有其「不便宜、不实用、不敢用,和没有好的应用程序支持」等初期问题,正阻碍触控在PC领域的发展。因此计算机触控在Win 7推波助澜之下,有何改善发展?值得继续观察。


Windows 7推升多点触控的发展进程

提供标准共通平台,降低业者各自研发导致相互抵触的成本

新一代操作系统Win 7开始支持多点触控的接口表现,提出一个标准共通的兼容触控平台,供厂商延展产品设计。相对于单点触控大多仅能提供以手指取代鼠标的功能,多点触控则赋予消费者更多直觉趣味的操作方式,包含拖、拉、点、旋转等动作。支持多点触控相对于单点而言,在侦测频率或数据量的演算负荷程度上均较为复杂许多。


对软硬件厂商而言,Win 7的支持除了可相对分担研发成本外,也可避免因品牌的不同,或手指操作方式的不同而遭受抵触的风险。同时微软在WinHEC 2008公开的技术文件中,便提出相关程序开发标准,方便业者引用设定。


《图三 Windows 7 两指触控放大方块示意图 》
《图三 Windows 7 两指触控放大方块示意图 》画面提供:禾瑞亚(eGalax_eMPIA Technology)

微软积极支持PC大尺寸多点触控解决方案

尽管Win 7推出得以降低厂商研发和互斥成本,不过「多点触控」仍属Nice to have的配备规格,欲将「多点触控」推进至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大众市场,有赖兼具成本效益的硬件技术到位。况且过去多点触控技术,主要集中发展在4吋以下的屏幕尺寸领域,若需适用于PC中大尺寸屏幕,普遍存在技术未臻成熟、成本昂贵或未能顺畅支持多点触控辨识等问题,甚或有单一供应来源之疑虑。


因此中大尺寸相对缺乏到位选择方案,预计要等到Win 7支持后才得以有所突破,譬如适合大尺寸作多点触控的光学式(Optical)方案中,除了有Infrared技术外,在2008台北WinHEC展会上,还见到以Camera module作为基础的光学触控技术。其主要透过两端对角的镜头装置,交叉捕捉影像定位,作为感测反应的依据。相较于电阻电容式触控,其感应灵敏度仰赖组件在矩形排列的密集度而定。Camera module为基础的光学式触控方案,相对拥有不受尺寸限制的优势,在大型尺寸AIO的应用中,便获得HP的青睐。至于适合10吋~14吋的中型屏幕尺寸的触控技术,则仍待产业投入研发与改善。


创造多点触控可应用情境,加值软性操作应用

在Win 7催化下,软硬件搭配可望获得更大的发展演绎空间,进一步扩大多点触控在PC操作的应用情境,创造相关对应需求,才能有效带动消费者使用多点触控的诱因。除了一般熟知的照片翻阅、网页浏览、地图查询和影音播放可适用触控操控之外,微软亦针对上网应用,发展符合触控使用的相关设计,也显见现阶段PC各种应用模式,均摆脱不了网络应用,这也让微软对于网络应用的触控设计态度越来越积极。


触控对行动装置和PC的加值效益有别

触控对行动中使用的手持装置应用,具有简易浏览作业的便捷性,因此加值效益较为明显,触控应用也率先在行动装置引领潮流。至于Win 7的上市,虽得以降低触控研发和搭配成本,且对设计触控应用的方便性有所著墨,不过使用PC仍以坐姿为主,「多点触控」或许仍是辅助功能或特殊场合应用居多。PC目前仍难舍键盘鼠标的操作接口,品牌厂商如何避免让多点触控功能过度抵换产品价格竞争表现,或如何搭配相关软件服务应用,加值相关情境应用或操作乐趣,来突显产品功能定位,便是在设计时值得注意的环节。


《图四 Windows 7支持手指触控力道不同显示画线粗细示意图 》
《图四 Windows 7支持手指触控力道不同显示画线粗细示意图 》画面提供:禾瑞亚(eGalax_eMPIA Technology)

PC目前仍难舍键盘鼠标的操作接口,品牌厂商如何避免让多点触控功能过度抵换产品价格竞争表现,或如何搭配相关软件服务应用,加值相关情境应用或操作乐趣,来突显产品功能定位,便是在设计时值得注意的环节。

Win 7触控功能可逐步带动PC加值设计,市场能见度仍待观察


PC操作系统仍是以微软扮演独大的主导态势,Win 7强调力捧多点触控功能,加上NB和Netbook持续展现向上成长拉力,促使相关零组件厂商积极投入触控技术研发资源,朝PC全尺寸产品线发展。PC品牌厂商推出搭载Win 7的新品,诉诸多点触控功能营销方式,可望逐步推升PC采用触控应用的广度。


  • 目前多点触控在PC领域的发展,除了AIO已有对应搭配多点触控方案、辅以产品一体成型的简洁诉求,对触控功能态度相对积极之外,其他主流PC应用则仍尚待评估。若从行动计算机领域观察,搭配多点触控应用可能受到下列因素限制:


  • ●(1)目前「轻、薄、平价化」,仍主导NB和Netbook发展趋势,多点触控除了会影响产品相关表现,亦会加快电池消耗;


  • ●(2)部分相对应尺寸(10吋~14吋)的多点触控技术,尚处研发阶段,规模量产效益短期内难以达到;



●(3)Apple目前在多点触控的专利申请布局,除了以「手势操控意图之画面显示效果」作为侵权依据外,范围亦逐步涵盖至行动装置领域应用。


而就商用计算机领域观察,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多点触控的硬件搭配价差,以及其所能带来的成本效益问题,在大量购入的商用市场,将会更被放大检视,市场恐还是集中在特殊需求应用为主,因此整体市场短期内可能难有放量表现。

触控计算机吃「硬」也要配「软」才能发展若多点触控面板应用渐趋主流,PC材料使用和后续维修成本势必随之拉高,譬如屏幕的支撑底座,势必得拉大角度可调整范围,而NB的屏幕转动铰链(Hinge)的支撑,或Panel边缘设计因应力矩扭转,也必须进行强化设计。而在软件或操作系统应用部分,品牌在接口呈现,软件搭配,甚或后端Content和社群的服务,都需要进一步配合手指的多点触控应用,提供实用兼具效益的应用情境,才能引起终端消费者的注意力。Apple的iPod和iPhone即是个中翘楚。


因此触控计算机的竞争表现将更仰赖后端软件应用和服务内容的包装,譬如Asus目前即针对触控计算机内建幼教软件与儿童绘本,使触控计算机可作为幼童E化学习的工具媒介。

便捷PC简易上网与多媒体播放可提升触控计算机应用价值网络影音串流服务越来越蓬勃发展,PC成为在线实时浏览或下载数字影音观赏的重要媒介。PC不再只局限于精密操作,PC也已成为个人必备工具,相对其他装置,PC应更具机会成为个人媒体影音观赏或电子文件阅读的中心载具。因此引进一个更具直觉简捷的输入接口,其实有助于PC向外扩大应用发展。现在微软持续向下修正对多点触控Logo的认证要求,显示微软对PC外接大尺寸屏幕的应用亦有所期待。


(作者为资策会MIC产业分析师)


相关文章
MIC:CES 2024五大重要趋势
人工智慧产业化 AI PC与AI手机将成市场新宠
强化转型核心动力 打造更强数位韧性
数位转型下的工具机发展趋势
数位服务驱动云端体验 加速迈入新软体应用时代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宜鼎独创MIPI over Type-C解决方案突破技术局限,改写嵌入式相机模组市场样貌
» MIC:智慧城市整合AI技术 带动软硬体与设备新商机
» 资策会MIC 37th春季研讨会即将登场 聚焦AI主轴探讨趋势
» 鼎新电脑串连生态系夥伴 数智驱动智慧低碳未来制造
» 鼎新电脑携手和泰丰田解缺工 以数位劳动力开启储运新时代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S4XMO98STACUKW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