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之发展趋势探讨
前瞻封装系列专栏(10)

【作者: 李俊哲】2003年04月05日 星期六

浏览人次:【12991】

虽然半导体产业可大致分为设计、代工、及封装测试三大领域,但各领域的业者却一定不会否认「整合」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近年来半导体产业即积极朝向系统单晶片(SoC)与系统级封装(SiP)方向发展,以求达到产品效能与便利性的提升。然而在系统单晶片目前仍面临许多短期内尚无法克服的挑战时,属于系统级封装的堆叠式晶片级封装技术由于具备多项优势,并广泛应用于各大资讯产品中,已成为业界现阶段的主流解决方案。参考(图一)。


《图一 系统级芯片封装与系统单芯片示意图》
《图一 系统级芯片封装与系统单芯片示意图》

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e;SiP)之发展背景与定义

由于堆叠式晶片级封装技术属于系统级封装的型态之一,因此在谈到该技术时,先就系统级封装技术之发展背景谈起。系统级封装概念始于1990年代,为强化产品之效能整合度,诸如NEC、Toshiba、三菱与夏普等日本知名半导体厂商,皆投入开发相关技术,并零星应用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中,直到英特尔与AMD两大半导体厂也投入该项技术的发展后,系统级封装技术的应用才逐渐在业界普及,并多元应用于手机类产品中。


除了上述的国外厂商积极开发系统级封装技术外,国内已有厂商在去年底推出采用系统级封装的两款数位相机用晶片。此外日月光也在1999年即投入系统级封装技术的开发,并为客户提供各种系统级封装的服务。


系统级封装技术概念与重要性

系统级封装与系统单晶片,同样都是为了因应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所发展出来的技术,但系统级封装在现阶段被认为比系统单晶片更具有发展优势,主因在于该技术是将不同的晶片或其他电子元件,整合于同一封装模组内,以执行某种相当于系统层级的功能,具有高效能与低成本的优势。至于一直被业界所期待的系统单晶片,系将包括处理器、记忆体、周边电路及其他相关应用电路都整合至单一晶片上,也同样具备强化产品效能等优势,但因技术目前仍未成熟,导致良率偏低、成本过高等挑战尚待克服。


因此,为克​​服系统单晶片目前的技术瓶颈,其替代方法是将系统单晶片中的各项功能在前段分开生产,而在后段组装时,再利用基板连结,打线连结或覆晶连结的方式,将这些功能整合,虽然这可能会导致组装成本微幅的增加,但技术上的障碍却降低,可以提供较佳的良率,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也可达到系统单晶片的目的。因此在系统单晶片的相关技术尚未成熟之前,系统级封装便在这段过渡期间提供一个具有成本优势的替代方案。


目前系统级封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晶片与晶片的堆叠,即称为堆叠式晶片级封装(Stacked Chip Scale Package;SCSP),另一种为两个或数个已经完成封装的晶片,利用SMT制程,将其已完成单一晶片封装的产品堆叠起来,而成为一复合式的封装体,称为立体式封装(3D package)。由于目前以堆叠式晶片级封装为主流技术,因此本文将针对该项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优势与应用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重要性与优势如下:


1.减省空间、增进电性效能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主要应用于行动电话的产品上,其所带来的效益主要是减少晶片所占据的空间,加上堆叠式晶片级封装可将晶片(die)间的电路距离变短,可以提供较佳的电性效能并降低干扰问题。


2.大幅降低整体成本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方式是把多颗晶片封装在内,可节省电路板的面积、减化生产流程,并在最终的测试阶段时,会因基板上晶片(die)数目减少,大幅减化测试的成本与时间,进而促使产品的整体成本降低。


3.提高具整合性/多重功能晶片(package)之良率

当数颗晶片堆叠在一起封装时,虽然有其上述的效益,但是相对而言,也可能产生失败的风险,也就是如果当其中一颗晶片失效时,将影响整个封装后的产品功能损失,以致浪费了其他功能正常的晶片。所以,在包装数颗晶片中,如果其中有一颗的成本较高,为了避免因为其他低单价晶片可能失效,而影响到这颗高单价的晶片,因此采用立体式封装,也就是先把这些晶片适当地分组封装,接着再合并在一个模组上,即可降低损失的可能性。


特性与应用趋势

为了因应电子终端产品轻薄短小的需求,堆叠式晶片级封装内不论堆叠了多少颗晶片,封装后的外型却不能有太大的变化,而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将各晶片的厚度磨薄,因为在晶片为5 mil的厚度下,一个封装内可以同时放进2到3颗晶片(die),当晶片变为4 mil时,在相同的封装厚度下​​则可以容纳4颗到5颗的晶片,若当厚度降到3 mil时,同样厚度封装内的晶片数便可提升到5到7颗。以日月光目前在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量产技术而言,已经可量产5 mil的厚度,目前正朝向4 mil的方向发展,预定到年底之前,晶片的厚度可望降至3 mil。


记忆体是目前较常采用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产品,例如快闪记忆体与SRAM的堆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同晶片的搭配时,要确实地掌握到个别的特性与成本。例如,DRAM就不适合与快闪记忆体堆叠在同一封装体内,因为DRAM在封装完成后,还需进行一项高温筛选(burn-in)测试过程,由于存在5%到10%的高失败率,所以当DRAM与其他晶片封装在一起后再进行这项测试时,将连带造成其他晶片的损失,导致产品成本的提高。


所以当封装的晶片中包含有DRAM时,便会考虑采用立体式封装技术,过去曾以并列式(side-by-side)多晶片封装方式,将逻辑晶片与DRAM封装在一起,但在随后进行高温筛选(burn-in)测试时,却因DRAM无法通过测试,而导致逻辑晶片也随之报废。因此,在进行DRAM与其他晶片合推叠式晶片尺寸封装时,立体式封装技术仍是最佳选择,其步骤为先将DRAM与其他晶片分开封装,使DRAM单独进行高温筛选(burn-in)测试封装,最后再将通过测试的产品与其他已另外封装在一起的晶片,进行堆叠式封装以成为单颗的形式。


此外,部分的通讯晶片也是采用堆叠式晶片级封装,如将基频、快闪记忆体与SRAM放到同一个封装之内。不过,对于通讯产品,尤其是行动电话,虽然它们对体积的要求相当敏感,但也不建议把射频晶片与其他晶片一起堆叠封装,因为射频晶片属于高频产品,较易产生杂讯干扰。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技术解析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技术主要分成以下两种型态:


  • ˙两颗堆叠式封装型态:即是上层晶片尺寸小于下层晶片尺寸之封装方式,如(图一)。


  • ˙三明治结构的堆叠式封装型态:若封装体为晶片尺寸相近,或是上层晶片尺寸大于下层晶片者,即采用类似三明治结构的堆叠式晶片级封装方案,如(图二)。



《图二 两颗堆栈式封装型态》
《图二 两颗堆栈式封装型态》
《图三 三明治结构的堆栈式封装型态》
《图三 三明治结构的堆栈式封装型态》

于持续增加的堆叠晶片数量,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封装型态的改变,唯一需考量的是当晶片数增加,却同时要求晶片厚度变薄时的困难度,将大幅考验封装厂商的制程技术。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关键技术

为了适应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厚度,晶片都需经过研磨过程,中间可能产生晶圆翘曲易碎与打线问题,特别是当晶片变薄后,也会削减晶片本身的强度,增加打线时的困难度。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很重要的制程技术。


另外,在焊线的制程中,当堆叠式晶片的上层晶片的尺寸大于下层晶片时,便会产生所谓悬空(overhang)的情形。这种情况将会造成上层晶片的震动,而将增加打线时的困难度,因此在进行堆叠式封装时,如何克服上层晶片悬空的部份,将是封装业者所应考虑与处理的关键技术。


此外,堆叠式之产品,通常会包含逻辑、混合讯号晶片、记忆晶片等,如何进行产品之测试与如何进行失败分析,都是程式工程师最大的挑战。


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发展现况及未来蓝图

虽然堆叠式晶片级封装并没有所谓的业界标准,目前都是各业者自行开发。然而堆叠式晶片级封装之关键技术与制程步骤,则与系统级封装之必备条件密不可分,其中牵涉的技术领域包括系统整合、基板之设计与制造、多重晶片模组封装和多功能平台测试等各方面的能力,而目前,在半导体后段制程服务中能兼备以上能力的供应商寥寥无几。因此,目前在堆叠式晶片级封装技术上,除了以降低晶片厚度与增加晶粒数为发展指标外,对于制程中各个环节所需的能力,都需要加强或进行整合,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及加速产品的上市时程。


然而尽管堆叠式晶片级封装的技术发展不断前进,并持续满足现阶段市场趋势需求,但于此同时各家厂商仍需积极克服系统单晶片的技术瓶颈,并致力整体成本的降低,使半导体的整合概念真正落实。


(本文作者为日月光半导体研发部副总经理)


相关文章
PLC串起物联网智慧制造
灯塔工厂的关键技术与布局
在癌症检测、诊断和治疗中的AI应用
轻松有趣地提高安全性:SoC元件协助人们保持健康
以模型化基础设计混合讯号多波束声纳系统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日月光以VIPack小晶片互连技术协助实现AI创新应用
» NEC与能火、微软推出全球首个「生成式AI贝多芬」
» 夏普推出新一代整合E Ink Spectra 6与 IGZO 技术彩色电子海报
» NEC与微软合作推行生成式AI 支援企业专用开发环境
» NEC宣布与Aviat达成双方无线传输业务整合最终协议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QCEZ4MISTACUKZ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