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作者: Littelfuse公司】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1029】

针对应用於2 MW范围的电力电子系统,当下关注的焦点是采用何种技术以及具有多久的生命周期。


常见的功率半导体模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焊接键结型功率半导体模组,另一种是具有相同额定功率的压接型功率半导体模组,如图一、图二所示。


图一 :  焊接键结型功率半导体
图一 : 焊接键结型功率半导体

图二 :  压接型IGBT
图二 : 压接型IGBT

预期使用寿命主要由功率循环(PC)进行验证。半导体中的电流变化会导致组装和连接产生温度偏差。上电最初几秒钟内的热波动使得键合线因热膨胀而产生微小移动。长远来看,这些移动会导致诸如键合线脱落或在键合点断裂的缺陷。


如果脉冲持续时间延长,结构中各部件会发热,由於每一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机械应力的产生。长期来看,机械应力会导致键结层的分解和分层。最终,接触热阻增加,装置因发热而失效。


压接型结构无需键合线,且不存在大面积焊线,因此,与焊接型结构相比,压接型IGBT理应能允许更多次的功率循环。


然而,图三和图四中相应曲线的比较最初似??反驳了这一点。



图三 : PC曲线,压接型元件
图三 : PC曲线,压接型元件

图四 : PC曲线,焊接键结型元件
图四 : PC曲线,焊接键结型元件

观察图表中80 K温度波动下的循环次数,压接型元件是30,000次循环而焊接键结型模组是200,000次循环,为压接型元件的六倍之多。


压接型装置真的过早失效吗?

经验表明,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有些配备了压接型闸流管的系统运作几十年并未发生失效,但是图表曲线为什麽没有反映这一点呢?


乍一看确实没有,但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测试边界条件不同。


焊接键结型模组的功率循环是透过施加1.5 秒持续脉冲来实现。通电後焊接线产生的较小热量使得晶片达到所需温度,断电後1.5 秒内再次冷却回到初始温度,因此一个循环的时间为3 秒。


压接型装置的热容量由与其接触的固体金属板决定,这些铜盘通常重达几百克,几??不会在几秒钟内产生温升。将装置加热到所需温度的典型循环周期是导通3分钟,冷却2分钟,整个周期持续5分钟。


因此,使用焊接键结技术在80 K波动下进行100,000次循环操作需耗时300,000秒,相当於83小时或三天多一点的时间。相较之下,压接型元件每5分钟一个周期,共100,000个周期的循环测试,需要耗时347天。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压接型器件的曲线显示“测试通过”是一项例行测试,可确保器件满足最低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产品已达到寿命时间,100%的压接型器件都需要达到这个结果。


相较之下,焊接键合模组的PC曲线显示“测试失败”,则表示在此循环次数下装置已达到了使用寿命。根据标准规范,这种情况下的测试结果仅限於95%的测试部件。 100%的测试曲线通常比寿命结束时的曲线低一个数量级。


因此,压接型器件的PC曲线是极其保守的表述。


为什麽制造商不为压接型器件提供「测试失败」曲线呢?

经验表明,压接型器件几??不受功率循环的影响,并且不会由於施加负载而现场失效。因此,「通过测试」曲线肯定比「失败测试」曲线低至少2个数量级。


即使在160 K的温度波动下压接型器件不是承受2000次的循环测试,而是高出两个数量级,相当於200,000次循环,这将使得测试持续时间为100万分钟,约近700天。由於绘制曲线需要至少两个或三个测量点,因此需要在60 K和100 K的温度波动下进行额外的测试。


对於60 K的温度波动,曲线上显示需要100,000次循环,那麽再多一个数量级就意味着100万次循环、500万分钟或近10年的测试周期。


此外,这些测试中每个子单元至少需要1.5 kW的功率,一个装置则需要相当於不低於30 kW的测试功率。测试在高温下进行,目标是透过加速手段达到实际的寿命时间,但这反应出另一个困难。测试中的失效并没有影响压接型装置,在测试装置出现任何损坏之前,测试装置本身就因电源循环而失效。


这对设计意味着什麽?

电力电子学中,功率循环主要与焊接键结的失效有关,但是压接型封装结构不存在此失效机制。此外,压接型元件的大热容意味着半导体的升温速度要慢得多,双面冷却也减少了相同功率的温度波动。


综合来看,缓解效应意味着经典的「功率循环」失效机制不会对压接型元件的寿命产生影响,这也是设计应用於铁路、船舶推进系统和电解工厂的原因之一。这些应用中,20年内的使用寿命预计可达160,000小时。


相关文章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应用
开启创新:5G与智慧城市的未来
高压分离式功率元件HV Si-MOSFET应用效能
隔离式封装的优势
eFuse内建保护IC应用在可携式装置的优势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2024 Ansys Simulation World即将展开 以AI技术掀模拟热潮
» 报告:全球智慧手机市场连续第三个季展现成长态势
» 是德科技协助SGS执行Skylo非地面网路认证计画所需测试
» AMD收购欧洲最大私人AI实验室Silo AI 扩展企业AI方案
» 至2030年5G和5G RedCap将引领互联汽车市场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7G53UFFMSTACUKP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