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低电压射频接收器前端电路于CMOS制程之挑战与实现
台大系统芯片中心专栏(19)

【作者: 謝協宏,呂良鴻】2008年10月07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16124】

近年来,随着互补式金氧半导体(CMOS)特征尺寸的微小化,为维持晶体管闸极氧化层的稳定度,低电压已成为无可避免的趋势。如图一所示,根据2004年半导体工业协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所发表的国际半导体技术路径图(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可知,预计于2020年底,超低电压0.4V将被采用[1]。然而,考虑到数字电路的漏流(leakage)及噪声边际(noise margin)等问题,临界偏压(threshold voltage)并未能跟随穆尔定律(Moore’s law)作有效地降低,因而使晶体管的驱使电压(overdrive voltage)随着制程演进而逐渐下降。如此一来,电路特性将受到严重限制,特别是对敏感的射频前端部份。本篇文章,将以互补式金氧半导体(CMOS)组件作出发点,说明低电压对无线前端电路的影响;之后,将分别针对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及压控振荡器,就传统的低电压架构进行回顾;同时,也将展示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


《图一 2004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径图对CMOS制程使用电压之预测[1]》
《图一 2004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径图对CMOS制程使用电压之预测[1]》

低电压对CMOS晶体管影响:

转导(transconductance)及操作频率

传统的射频前端电路多以GaAs或BJT技术加以实现;近年来,基于成本及整合的考虑,使用CMOS制程来实现RF IC已渐趋主流。然而,CMOS本身的转导(transcondctance)较GaAs或BJT来得低,所以设计上的挑战相对较大,特别是当低电压使用时。图二所示,为金氧半组件转导对闸极-源极电压的仿真结果,很明显地,当晶体管操作于弱反转区(weak inversion region)时,转导会迅速下降,这对于前端电路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低电压除了对转导有影响外,其对操作频率亦有限制,我们可利用图三作进一步的说明。仔细观察该图可以发现,随着闸极-源极电压的减少,不论是截止频率(fT)或最大振荡频率(fmax),都会成剧烈的衰减,而fmax又与组件尺寸有密切的关联。在低电压的设计中,为了得到适当的转导,往往会取较大的晶体管,如此一来,组件的最大振荡频率(fmax)将会下降,因而使操作频率受到严峻的限制。


《图二 闸极-源极电压对转导的影响。》
《图二 闸极-源极电压对转导的影响。》
《图三 闸极-源极电压对最大振荡频率及截止频率的影响。》
《图三 闸极-源极电压对最大振荡频率及截止频率的影响。》

线性度

线性度为RFIC重要特性之一,通常是以IIP3作为指针,根据研究指出[2],IIP3与非线性系数有如下的关系式:


《公式一》
《公式一》

其中,Z0为50,而c1及c3可利用晶体管的小信号汲极电流(id)与门极-源极电压(vgs)定义如下:


《公式二》
《公式二》

图四所示,为闸极-源极电压对非线性系数及IIP3的仿真结果,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低电压对晶体管的线性度实有不良的影响,为了要解决此一问题,可使用顺偏基极偏压(forward-body bias)技巧,以降低组件的临界偏压(threshold voltage);或将晶体管偏压于图四(b)中IIP3的翘起点(通常称作sweep spot),以改善线性度。相关的细节,如后所述。


《图四 闸极-源极电压对(a)非线性系数及(b)IIP3的仿真结果。》
《图四 闸极-源极电压对(a)非线性系数及(b)IIP3的仿真结果。》

噪声

噪声为另一项前端电路重要的特性之一,该参数亦会因电压大小而作改变。图五为最低噪声(minimum noise figure)对组件闸极-源极电压作图结果,当操作于强反转区时,噪声几乎与偏压点成弱关系,一旦偏压过低时,晶体管噪声将迅速增加,此乃因除了热噪声(thermal noise)外,扩散电流(diffusion current)所引发的shot noise亦被引入所导致。由于低电压对组件噪声有很大的影响,故需慎选晶体管的偏压点,以利前端电路的设计。


《图五 闸极-源极电压对金氧半组件最低噪声的影响。》
《图五 闸极-源极电压对金氧半组件最低噪声的影响。》

低电压射频前端电路:

一个典型的接收器前端电路架构如图六所示[3],其主要包含了低噪声放大器(LNA)、降频混频器(downconversion mixer)及本地振荡信号(LO)。其中,低噪声放大器主要功能乃是负责将天线接收到的微弱RF信号以最低的噪声贡献加以放大,而降频混频器则是把LNA放大之RF信号,透过与本地振荡信号端的LO信号相乘,将原高频的RF信号转变为低频的IF信号,以方便后级之信号处理。以下,我们将针对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及压控振荡器,就传统的低电压架构进行回顾


《图六 典型射频接收器前端电路架构。》
《图六 典型射频接收器前端电路架构。》

低噪声放大器

CMOS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传统上采用图七的cascode电路架构[2]。接收到的RF信号,将透过共源极及共闸极放大器M1及M2加以放大;至于输入端的匹配,则运用了L1及L2两电感共同达成,输出端则通常使用电感及电容进行阻抗匹配,以将信号传至下级。由于此一架构相当稳定且容易设计,已被广泛的使用;然而,由于该电路需堆栈晶体管,并不适合操作于低电压下。


《图七 传统的低噪声放大器。》
《图七 传统的低噪声放大器。》

为了能达成低电压的诉求,一些创新的结构已陆续被提出。图八(a)为一个折迭堆栈式(folded cascode)低噪声放大器 [4],由于较传统cascode架构少了一驱使电压(overdrive voltage),故voltage headroom相对较大。图八(a)中,L3与寄生电容组成LC tank结构,于直流时作电流源用,而于交流时,乃于操作频率进行共振,以将M1放大后的信号推向M2。此结构虽然具备低电压的特性,然因使用了PMOS晶体管,增益较低,故若要采用该电路,仍须作架构上的改变。


图八(b)是另一种改良式的低噪声放大器架构[5],由于该电路为互补式结构,因而使所需电压能获得明显地降低。不仅如此,此结构尚具备电流重用(current reuse)的功能,因此亦能节省功率消耗。虽然该电路结构具备低电压、低功率等特色,但仍有诸多缺点。其一,由于采用互补式结构,使得M1及M2的汲极端为直流不稳定点(unstable dc point),因此需加入共模回授电路(common mode feedback),以稳定控制此点之直流电压值;其二,由于此电路所提供之增益大,因而使得输入阻抗受到米勒效应影响,徒增输入阻抗匹配的困难度。


《图八 (a)折迭堆栈式及(b)互补式低噪声放大器》
《图八 (a)折迭堆栈式及(b)互补式低噪声放大器》

混频器

CMOS混频器的设计,传统上采用图九的Gilbert架构。其中,晶体管M1会把接收到的RF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透过差动LO信号控制的M2及M3,降频动作将会发生,并可于负载获取IF信号。由于此一架构仍需堆栈晶体管,故并不适合低电压的射频电路设计。


《图九 传统的混频器。》
《图九 传统的混频器。》

为了能实现低电压混频器,一些新的电路已陆续问世。图十(a)为一以平方律(square law)为基础的降频混频器[6],透过放置RF及LO信号于组件闸极及源极端,电路的转换增益(conversion gain)将与偏压呈现弱关系,而仅与晶体管大小有关,故相当适合于低电压操作。图十(b)为另一种低电压的混频器结构[7],由于并未使用到堆栈结构,所以可使用较低的操作电压;不仅如此,藉由妥善设计变压器的圈数,转换增益也能有不错的表现。


《图十 (a)平方律及(b)变压器耦合混频器。》
《图十 (a)平方律及(b)变压器耦合混频器。》

压控振荡器

CMOS压控振荡器的设计,传统上采用图十一的电路架构。其中,晶体管M1及M2将提供负阻,以抵销共振腔的损耗,使起振发生。除此,透过可变电容C1的使用,振荡频率可随控制电压的改变而进行移动。当该结构采用低电压时,由于组件转导受到限制,可能会有负阻不足的问题发生,严重的话将导致共振腔无法起振。不仅如此,可调范围、输出振幅及相位噪声等也会因电压的下降,遭受到不良的影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使用电感来取代电流源[8](图十二(a)),如此一来,电路所需的跨压将会减少,故相当适用于低电压操作。为了能于低电压下获取较高的输出信号,以改善高相位噪声问题,[9]提出一以变压器回授为基础的压控振荡器(图十二(b)),透过此正回授的使用,信号将可超越接地电压及电源电压,如此,输出振幅将会放大,并可得到较佳的相位噪声表现。


《图十一 传统的压控振荡器。》
《图十一 传统的压控振荡器。》
《图十二 (a)简化式及(b)变压器回授LC tnak压控振荡器。》
《图十二 (a)简化式及(b)变压器回授LC tnak压控振荡器。》

目前研究成果:

0.6V 5GHz低噪声放大器

图十三所示,为目前我们所研发出的0.6V 5GHz低噪声放大器[10],该电路乃基于传统的折迭堆栈式结构。为了能改善增益及线性度,顺偏基极偏压技巧亦被采用,该技术可用公式三解释:


《公式三》
《公式三》
《图十三 使用顺偏基极偏压技巧之折迭堆栈式低噪声放大器。》
《图十三 使用顺偏基极偏压技巧之折迭堆栈式低噪声放大器。》

该式中,Vt为组件的临界偏压(threshold voltage),而Vt0则是当VSB(源极-基极电压)=0V时的临界偏压,其余则为制程参数。倘若我们让VSB为负,则临界偏压将会降低,相当有利于低电压设计。不过,为了防止过大的顺偏电流,限制电阻RB1及RB2仍需加入。由于本次所提的电路采用了顺偏基极偏压技巧,使得与基极有关的寄生效应将会发生,造成增益会受到影响,故需加入电容CB1及CB2,以将基极端连接到至汲极端。关于制作出的芯片图及电路特性,如图十四及表一所示。


《图十四 使用图十三架构实现的芯片图。》
《图十四 使用图十三架构实现的芯片图。》
(表一) 图十四芯片的电路表现。

Unit

This Work

Technology

-

0.18-μm CMOS

Frequency

GHz

5.2

Supply Voltage

V

0.6

DC Power

mW

1.08

Power Gain

dB

10.0

Noise Figure

dB

3.37

|S11|

dB

-13.4

|S22|

dB

-10.6

Pin-1dB

dBm

-18

IIP3

dBm

-8.6


0.6V 5GHz混频器

图十五为目前我们所研发出的0.6V 5GHz降频混频器[11],该电路乃采用了互补式电流重复使用架构。其中,M1为transconductance极,而M2及M3则用以作频率转换用。由于在低电压下,线性度会受到限制,故M1的偏压乃位于sweep spot点,该点偏压将会使非线性系数c3(如公式二)接近零,因而大大的提升了IIP3的表现。除此,为了避免过多的压降发生于电阻负载RL,电流分流法(current bleeding)于此次设计也被引入;如图所示,透过R1的使用,流经RL的电流将会大幅度减少,如此,我们将可选择较大的RL,以于低电压下获取较大的转换增益。关于制作出的芯片图及电路特性,如图十六及表二所列。


《图十五 使用互补式电流重复使用之降频混频器。》
《图十五 使用互补式电流重复使用之降频混频器。》
《图十六 使用图十五架构实现的芯片图。》
《图十六 使用图十五架构实现的芯片图。》
(表二) 图十六芯片的电路表现。

Unit

This Work

Technology

-

0.18-μm CMOS

RF/LO/IF Frequency

GHz

5.2/5.1/0.1

LO Power

dBm

-2

Supply Voltage

V

0.6

DC Power

mW

0.8

Conversion Gain

dB

3.2

Input Matching

dB

-12.0

Pin-1dB

dBm

-15.0

IIP3

dBm

-8.0

Noise Figure

dB

14.0(DSB)

Isolation
(LO-RF/LO-IF)

dB

>30


(表二) 图十六芯片的电路表现。

0.6/0.4V 5GHz压控振荡器图十七所示,乃为目前我们所研发出的0.6V/0.4V 5GHz压控振荡器[12],该结构乃基于传统LC tank振荡器,为了改善低电压下的输出振幅问题,电容回授技巧于此次设计被采用。透过此一回授,输出信号大小将获得明显的改善,同时,相位噪声也因而降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电路颇类似传统的Colpitts振荡器,但由于使用了交互耦合对(cross-coupled pair),故所需的电流量会较少,因而节省了功率消耗。


《图十七 使用电容回授技巧之压控振荡器。》
《图十七 使用电容回授技巧之压控振荡器。》
《图十八 使用图十七架构实现的芯片图。》
《图十八 使用图十七架构实现的芯片图。》
使用图十七架构实现的芯片图。

Unit

This Work

Technology

-

0.18-μm CMOS

Frequency

GHz

5.6

Tuning Range

%

8.1

6.4

Phase Noise@1-MHz

dBc/Hz

-118

-114

VDD

V

0.6

0.4

DC power

mW

3.0

1.1

Output Power Level

dBm

-1

-9


(表三) 图十八芯片的电路表现。

总结: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RF前端接收器中的一些重要区块,就低电压操作的情形下,进行讨论其适用架构及各电路特性遭受的影响。大抵而言,虽然目前已有形形色色的低电压电路架构已被提出,然都仍存在着诸多缺点,如何改善这些缺失同时符合低电压的需求,将是未来设计的一大挑战。作为RF IC的设计者,实有必要厘清各参数之间与电压的关系,以做出一较佳的低电压前端电路。


[1]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2004). [Online]. Available: http://public.itrs.net/


[2] T. H. Lee, The design of CMOS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8.


[3] B. Razavi, 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参考数据


[5] T. Taris et al., “A 1-V 2GHz VLSI CMOS low noise amplifier,” IEEE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Symp., pp. 123-126, June 2003.


[6] T. Wakimoto et al., “Sub 1-V 5-GHz band up- and down-conversion mixer cores in 0.35-mm CMOS,” IEEE VLSI Circuits Symposium, pp. 98-99, June 2000.


[7] C. Hermann et al., “A 0.6-V 1.6-mW transformer-based 2.5-GHz down- conversion mixer with +5.4-dB gain and -2.8-dBm IIP3 in 0.13-um CMOS,” IEEE Trans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3, no. 2, pp. 488-495, Feb. 2005.


[8] A. Fakhr et al., “Low-voltage, low-power and low phase noise 2.4 GHz VCO for medical wireless telemetry,” 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vol. 3, pp. 1321-1324, May 2004.


[9] K. Kwok et al., “Ultra-low-voltage high-performance CMOS VCOs using transformer feedback,”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0, no. 3, pp. 652-660, Mar. 2005.


[10] H.-H. Hsieh, J.-H. Wang and L.-H. Lu, “Gain-enhancement techniques for CMOS folded cascode LNAs at low-voltage oper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6, no. 8, pp. 1807-1816, Aug. 2008.


[11] H.-H. Hsieh and L.-H. Lu, “Design of ultra-low-voltage RF frontends with complementary current-reused architecture,”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5, no. 7, pp. 1445-1458, July 2007.


[12] H.-H. Hsieh and L.-H. Lu, “A high-performance CMOS 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 for ultra-low-voltage oper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5, no. 3, pp. 467-473, March 2007.


相关文章
最新超导量子位元研究 成功导入CMOS制程
逻辑元件制程技术蓝图概览(上)
晶片上拉曼光谱仪问世 开创多元的材料分析应用
Certus-NX 引领通用 FPGA 创新
确保加工精度 机器手臂预诊维修的导入关键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美光针对用户端和资料中心等市场 推出232层QLC NAND
» 摩尔斯微电子在台湾设立新办公室 为进军亚太写下新里程碑
» 爱德万测试与东丽签订Micro LED显示屏制造战略夥伴关系
» 格斯科技携手生态系夥伴产学合作 推出油电转纯电示范车
» Arm:因应AI永无止尽的能源需求 推动AI资料中心工作负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R63VX2USTACUKQ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