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企业电子化开发整合之道
网际产业座谈会

【作者: 編輯部】2001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5136】


主持人:网际先锋副总编辑欧敏铨、科技日报总编辑黄俊义
与会来宾:​​鼎新电脑第八事业群总经理 林隆润
          太一信通营运长 冯咏亨
          凌群电脑事务副总经理 黄建兴
          精业公司主机周边事业部处长 张冠群
          美商甲骨文产品经理 陈朝智
 资策会MIC产业分析师 周树林



e-Business 或「企业电子化」,近来虽然讨论热烈,但真要做起来却是工程浩大。我们看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整合」,这不仅有内、外部技术的整合问题,更牵涉到人文管理与产业环境的问题。在本期的企划中,即以「整合任务」为题,除了从产业分析、专论文章、市场报导及问卷调查等面向一探e化整合之现况外,在本刊定期举办的「网际产业座谈会中」,邀请了六位业界领袖人物共聚一堂,进行专业意见的充分沟通,共同评估检讨此一新市场的机会与挑战。以下为您纪录报导精彩对谈内容:


时代新趋势-企业电子化

问:目前企业电子化的讨论热络,何谓电子化,与过去的资讯化有何不同?它与网际网路是否有必然的关联性?其市场的需求是否已明显浮现?其市场趋力为何?


鼎新电脑第八事业群总经理林隆润:目前企业电子化才略具刍形,还属于一个开端的市场。以供应面来看市场的驱动力,企业电子化主要是来自国际大厂的要求,而在台湾不能忽视的另一个因素则是「政府做多」,也就是说政府用补助的方案来全力推动,而企业有拿到政府计画的就去作,所以我国企业e化的情况,政府是有很大的影响力。谈到企业e化整合,从企业与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并不一样,不同的供应商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其实,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哪里,才是决定e化的关键,要视产业特性来决定e化整合的步骤。


资策会 MIC 产业分析师周树林:除了「国际大厂要求」与「政府做多」两项趋动力外,我想补充一点,即是IT重要性的改变。过去企业认为 IT 只是成本,能省则省,但现在已渐渐视它为不可或缺的竞争力条件,体认到未来若是没有 IT 就没有 business,这会迫使企业加速资讯化的脚步。也因为如此,现在虽然有许多公司在裁员,但很少看到 IT 人员被裁,且预估 IT 人才需求仍缺25% 左右。其实技术发展的速度太快,目前企业与资讯界的IT 能力,事实上是有一个gap ,而且正不断在拉大,要拉近两者的距离,达成e化的目标,就得寻求技术厂商的协助。


太一信通营运长冯咏亨:其实我们在IT业界都已经有很久了,但企业与资讯界的gap始终是存在的。我们也感受到一些企业确实主动寻求利用资讯系统来提升经营效益,在实际的推行过后,有些案例也看到了明显的成效,如大幅缩短了作业流程时间、降低库存等等。


关于e化的观念与作法,很多只绕着“Door to Door”的层次打转,无法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真正需要的资讯交流问题,我们认为应该要能做到“Server to Server”或“Peer to Peer”的层次,也就是电子化的联结不只是加快传输速度,而且能从内部流程的改善来带来实质的商业利益,这就牵涉到许多的整合议题。我们认为门槛最低、见效最快的整合方式是采作业流程的整合,只需要求部份资料的一致,使用的系统也会比较具有弹性。


企业电子化整合是技术或景气?

问:企业电子化之系统开发、整合,您认为较大的困难为何?是技术、景气、企业文化或是整体产业资讯化程度?


凌群电脑业务副总经理黄建兴:现在因企业文化而影响e化推行的程度已经是愈来愈小,因为产业结构不断的改变,新的竞争不断产生,不能适应变迁的公司大多被淘汰掉了。另一个因素是「景气」,景气好时,需求会被刺激出来,但当景气下挫时,投资的脚步会变得比较缓慢,而这也是目前环境的阻力。不过在我看来,最大的阻力还是「技术」,因为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资讯环境中只使用一种产品,而且还会更多样化。如何把这么多的资讯产品跟企业整合在一起,产生自己的优势、在特殊的地方获利,是最困难的地方。因此没有一家厂商能什么都懂,厂商之间的整合也是必然的趋势。


问:当企业对网际网路的应用日趋深化,企业前、后台系统,甚至与其他企业系统的整合已势在必行,您认为企业应采逐步移除旧系统的方式,以时间来换取整体的成效,或是毕其功于一役?而企业应以何种态度、方式来面对,才能达成电子化的预​​期效益?


精业公司主机周边事业部处长张冠群:事实上IT 是公司的命脉、是经营的根本,所以在企业e化过程,企业必须要知道自己的需求,要有一个很完整的计画,新旧系统并行会有阵痛,但更不该一下子就把旧的系统丢掉,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


美商甲骨文产品经理陈朝智: 今日企业在IT 上的投资成本是相当大的,如何将预算花在刀口上非常重要。我们常发现IT 的预算里,很多部份是投在与企业竞争优势无关的,例如公司的人事系统、财会计系统等,而企业不会因为人事作业资讯化之后,就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人事


资源与财会计系统又是公司必须要有的,当这部份投下太多的成本时,真正剩下可以创造企业优势的IT 投资就非常少了。因此个人认为,既然这些部分与公司核心竞争优势没有太大的关系,就没有必要在这个部分买最棒的solution,我们可以利用「套装产品」来有效降低IT 的成本,而将主要的预算用在让公司更有竞争优势的部份。


林隆润:以我们辅导上线的B计画为例,产业供应链的连结已是大势所趋,不参与的企业将会遭到淘汰,尴尬的是,成效如何还不能确定,但​​技术、标准却一换再换,让人无所适从。目前专案已进行了三分之二,各中心厂与卫星厂之间大多已建立起一套资料交换标准,但最近就因RossetaNet标准受到重视,整套系统可能因此重来一遍,这会是相当大的一项工程。


对于企业的e化也是一样,由于新的技术与需求不断地出现,如何能减少日后系统重整的人力、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因此我认为是系统的导入可以用「弹性化的套装」为基础,进行「局部的客制化」,因为全部客制化怕来不及、所费不赀,全面套装化又没有自己的特色。这应该是未来的趋势。


问:当企业客户要求具备开放性、延展性及整合性的系统架构时,对于提供解决的资讯厂商而言,同样是一大挑战。厂商是否应从软、应体、顾问服务等一手包办,朝向专业分工来调整,但仍能以单一窗口来提供服务?


周树林:企业在e化时应回归基本面,到底企业e化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流程才能让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接下来才去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自己做、还是委托别人来做。不管从企业的专长来看,或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专业分工会是未来不得不走的方向。也就是说「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人与技术整合决定企业电子化

问:企业流程的最佳化是电子化的目标,但流程的改变往往也是企业管理的一大困难。在人与技术的整合问题上,应该是人配合技术流程改变,还是技术来为人适性化定制呢?


黄建兴:在企业流程电子化方面,我们有两项弱点,一是没有共识;二是没有信心。在第一点上我们的企业通常要求制定符合本身需求的作业流程,因此在资料互通上,常会发生企业之间没有共识,每家厂商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法。能不能把个别的优点整合成国家的标准,甚至把这个标准变成国内的优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全球上,我们的OEM是顶尖的,大部分的代工都在我们这里,若能整合这些OEM的作业流程转变成国内的优势,进而可以推广至大陆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不过对于这样的远景,即使我们有能力,却「没有信心」,这也是我们的弱点。


谈到 e-business ,这是两造之间的关系,在产业界来说我们是资讯业,愈强调e对我们愈有利,但是business是谁呢?这些年来资讯业创造了无数的名词,若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新名词出现的时间愈短,往往代表了资讯业的不景气,而当名词不再出现时,就表示到了经济萧条的时候了。其实一些技术或模式的名词有它的重要意义,是要来解决一些问题的。


但business才是重点,所以我还是要强调business 的资讯化过程不是虚拟的、不是突然有一天这个问题变的很重要,其主因是科技的转变、材料的转变及成本结构的转变,产生了使用的转变。事实上,结构上的问题是随着很多的需求、供给在改变的,而企业 e 化衍生出来的许多名词有那么大的差异吗?实际上还是在处理这些基础的问题。


至于说到单一窗口的现象,很难用人应该配合技术,还是技术配合人来区分,这之间原本就是互动的,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影响。举例来说,企业使用一些软体,当软体带来实质效益的时候,企业就会要求本身习惯的改变,这是因为企业要竞争。所以,所有的问题还是要回到企业要活下去的本质、企业要竞争、企业要用便宜的东西来竞争。如果资讯业的产品不够便宜,企业就不用你的产品,或是你的产品所提升的竞争力不足它的价值,企业主也不会买你的产品。


总体说来,我认为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拉力,当你的产品足以引导整个企业的改变、提升他的竞争力时,企业自然而然就会要求它的人员妥协在这些技术上,也就是说,当这个标准带来的好处超过标准带来的坏处时,企业自然会往那个方向走。总之,企业最后还是要回到最原始的问题, IT 已经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它真正的目的是支持企业产生竞争力。


企业达到电子化的方法

问:企业如何与资讯厂商窗口配合,来达到理想的电子化目标?


陈朝智:以摩根斯坦利对 CIO 的调查来看,企业为达到电子化的目的,用套装产品、客制化及自行开发的比例会如何?调查显示有75 % 的企业会采套装化,且比例有往上提高的趋势,而客制化会减少。其主要的原因是除了万不得已的话,否则尽量不要客制化,除非它真正跟你的核心竞争有相当的关系,因为客制化后续会衍生出更大的成本。


还有一个现象则是Service Provider与顾问业者之间的消长现象。过去企业会先想到找顾问公司来协助流程改造的规划,但由于技术层次已愈来愈复杂,顾问公司已难以掌握,因此必须寻求Service Provider来共同接专案,提供工具者如果能在企业流程顾问咨询的部份再加强的话,甚至可以主导专案的进行,不用再看顾问公司的脸色。我们公司最近就挖了不少顾问业的人过来,而HP前一阵子甚至想买下前五大顾问公司之一,虽然没有成功,但企图心很明显。


林隆润:企业大都经历过买硬体送软体的时期,慢慢就走到买软体带硬体送服务、顾问等,以一个软体公司来说,未来「服务」才是你的价值,要靠你的服务来带软体与硬体的销售,而不能只想靠版权来赚钱,例如ASP一成熟,版权的价值恐怕就会变的很低。


张冠群:国内的企业往往觉得实体的东西才有价值,若要要求付出高昂的顾问服务费给外面的公司,企业主会质疑IT部门成立的意义,其实资讯业的服务是很难量化的,但要教育企业主更清楚,不能单以价格来看待服务,若是一家成立一年的公司,他的经验绝对没有办法比成立五年或十年的公司来的高,因为经验是累积的。但若以价格来做衡量,新公司反而容易获得青睐,这对老资格的公司可以说相当无奈。


企业电子化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问:最后一个问题想谈谈,台湾要发挥什么样的策略来达到核心的竞争力的问题,如何运用网际网路来达到业务全球化、组织虚拟化、资讯透明化的目标?


周树林:我们应当要做的是,企业间要联合起来去谈一个标准,在过去大家都是各说各话,各做各的,企业需要的绝对不只是单一的solution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有计画的去攻下大陆这块市场,而不是各别地进入大陆市场。


林隆润: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方的需求面已经体系化了,供应面是否也要体系化?从询价、报价到付钱,要全流程,体系化的效应才会起来,第二个要延伸到体系后端,因为开花结果是在尾端,现在政府则是补前端的大企业,但成败是要看这力道会不会贯到末端,也就是中小企业的数位落差会不会因为这样而被拉起来。如果供应面也能体系化,彼此之间的牟合能力建立起来,那要进军大陆跟别人竞争,才会更有力量。台湾的习性上比较难自然发生,政府着力在需求力,应促成供应面上的环境与助力。而在制度化中保有我们的灵活弹性,是拿捏的重点。


黄建兴:这一点我很认同,现在台湾的资讯环境已经比以前好,这是因为已有一群人经过不断的尝试错误,并进行融合之后,秩序开始出来,若是能够加上政府的引导,会在时间上更缩短,更能提升竞争力。


新经济要有新思维

问:网际网路一直被称做是新经济的核心,我们应当用什么新思维来因应新经济的现象?现在经济衰退,企业是否要有新思维,才能迎头赶上?


林隆润:关于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在新思维的部份,我觉得我们台湾的风气与习惯,反而是跟的太快。跟着喊的人有很多,去落实反而没有多少,因此在新思维上并没有发生不跟的情形,而是跟的太快,没有真正去深思、落实。今天我们很容易着力在一个泡沫面上再往上去谈,而充斥太多浮面性的论点,缺乏实际上去做、去应证的人,或是说去落实的人很少有机会出来谈。


欧敏铨:媒体的角色上,我们有必要报导新资讯、启迪新思维,但本刊也同时强调给读者务实可用的资讯,现在更常把谈过的议题再拿出来重新检视。透过每一次的网际产业座谈会,凝聚了多位专家的共识,或是提供了不同面向的思考点,我想,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相关文章
人工智慧产业化 AI PC与AI手机将成市场新宠
提升研发能量与物联装置韧性 是强化资讯安全防护的关键
是福还是祸?服务型机器人需产业标准规范
「机、厂、链」三大环节形塑「智」造样貌
知识无价,平台有价 疫後知识付费商机兴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鼎新电脑串连生态系夥伴 数智驱动智慧低碳未来制造
» 鼎新电脑携手和泰丰田解缺工 以数位劳动力开启储运新时代
» 资策会携手日本5GMF推动5G发展趋势及创新应用
» 工研院MWC 2024展会直击 5G-A无线通讯、全能助理成下一波AI风潮
» MIC:XR头戴装置以Apple与Google新品最受期待 Vision Pro购买观??者占四成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JCZVJSKSTACUKZ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