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不做第一 要做唯一
策略篇:台湾再定位!

【作者: 籃貫銘】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10427】

在大多数人都以为金融海啸已过,全球的景气正逐渐往正向发展的时候,突然欧债爆发、美国经济停滞、中国的高经济成长率不再,霎时间全球经济猪羊变色,极仰赖出口市场的台湾电子业又被打了重重的一拳!


世界一流的电子代工服务公司鸿海,其独门的eCMMS电子化零组件、模组机光电垂直整合服务商业模式纵横全球市场,但现在股价只有70块上下,是以前的三分之一而已。鸿海的危机其实不是个案,它代表的是一个商业模式与产业链的问题:「代工,该不该再继续下去?」


同一个时间点,台湾的PC一哥宏碁(Acer)则面临了更严峻的危机,不仅股价下滑了60%,第二季更大亏了近70亿元,且今年达成获利已经无望,品牌之路看来是比代工更加难行;而其他的DRAM、LED、太阳能和面板产业也同时陷入了困境。


究竟台湾的电子产业出了什么问题?又应如何走下去?这攸关着台湾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竞争力。



《图一 台湾产业地位》
《图一 台湾产业地位》

全球电子产业分工 台湾是辛苦的中间人

摊开全球的电子产业地图,台湾这块小小的土地里塞满了许多一线大厂,包含宸鸿、奇美电、台积电、日月光、鸿海、大立光(以台湾50成分股排序)等等,这里头有许多家企业掌握着全球资讯电子产品的多项关键零组件和制程,苹果要做出iPhone、英特尔要推出新处理平台,都必须要仰赖他们才行。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这些人,这个世界不会这么精采有趣。


然而,台湾的电子产业虽然贡献很大,但其实是和着血汗在做,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一个劣势地位,不上不下,只能被强势的系统品牌商牵着走,还要顶着原物料和劳动成本提高的压力不敢吭声,表面上出货很大,但其实毛利很低。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当然跟台湾做代工起家有着很深的渊源,你可以说是宿命,也可以说是恶习,总之就是一个由来以久的窠臼。


《图二 经济部次长黄重球就明白指出,「台湾电子产业主要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图二 经济部次长黄重球就明白指出,「台湾电子产业主要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经济部次长黄重球就明白指出,「台湾电子产业主要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他表示,台湾一直以来就是做代工为主,讲求的是快速整合和大量生产,虽然我们技术能力很强,也有设计和整合能力,但对于消费市场的产品走向,掌握度仍明显的不足。这当然跟台湾缺乏品牌商有关,而台湾虽然有几家品牌商,但其实也是在做标准化产品为多,再加上台湾品牌商仍太年轻,累积的经验不够;而人才也多集中在做代工,缺乏系统整合的能力,让整个产业很难有大改变。


「同样是做DRAM,韩国做得好好的,为什么我们却出现这么大的亏损,就是经营模式不是对的。」黄重球说道。他举DRAM为例说明,这些业者跟银行借了很多钱去投资、延揽好人才,但却只做标准化产品,没有与PC和手持装置整合,而没有上下游整合就少了很多市场。


代工和制造不能放手 整合品牌和软体是一条大路

哪能不做代工和制造吗?


其实台湾没有条件,也不需要放弃这项产业,就算是中国兴起,台湾在全球电子产业的地位短时间内也难以被取代,所以问题很单纯,就是台湾代工和零组件业者要怎么做下去。


「台湾在代工上已布局地很深,短时间要被取代很不容易,问题重点在于台湾太多人在做代工,彼此做的产品太类似,因此抵销了力量。若部分做代工,部分作品牌,会是很完美的组合。」黄重球明白的指出。至于如何提高毛利率,他认为就要各家业者从各自的商业模式来思考。


零组件厂方面,重点就在于关键零​​组件的掌握与布局,例如装置越做越薄和触控应用的兴起,这些趋势都会导致供应链的重组,此时万一台湾厂商没有及时介入,就会导致大幅的落后,所以增加投资前瞻技术是台湾零组件商必须要迎头赶上的事。此外,品牌商的带领也是关键所在,如此才有动机和能力来带动市场,并促使后面的零组件厂配合做改变。


资策会MIC主任詹文男也呼应这个说法,他表示,台湾电子产业强调快速上市和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几乎走到了瓶颈,原因是都做Me too没有差异化的产品,这当然跟台湾做OEM和ODM起家有关。但目前世界的趋势是朝软体走,硬体已经走到极限,利润非常微薄,而低利润又会影响企业研发的布局,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需从思维上做改变。


《图三 资策会MIC主任詹文男表示,台湾电子产业强调快速上市和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
《图三 资策会MIC主任詹文男表示,台湾电子产业强调快速上市和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

「要从量大到伟大」,詹文男如此说。他认为台湾的电子产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改变。首先,就是把产值变价值:要改变产值思维,提高产品的价值;其次是,制造变服务:未来台湾要朝制造与服务并重,甚至超越制造;最后是硬体变软体:往系统服务进行,透过社交网路、数位内容、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来对硬体做加值。


「品牌与制造是台湾未来产业成长的双引擎。」工研院IEK主任苏孟宗如此说。但他也强调,戏演得好,不见得可以当导演;所以代工做得好,不代表就可以做品牌。像Google和苹果这两家公司,它们都不是先做代工起来的。因此,台湾要做品牌反而是要去想多一点创新,甚至是做破坏式的创新,因为延伸式的创新容易被人家模仿。


「不要做第一,要做唯一」,苏孟宗这么告诉我们。


勇敢走出去 利用中国布局全球市场

虽然台湾的代工和制造能力很强,但中国的兴起却也让我们忧心忡忡,一方面担心优势被取代,一方面则是担心产业连根一起外移。但现实是全球化的时代里,没有人会一直固守相同的市场,就算是代工和制造也必须要随着市场来移动。所以商机在哪里,我们就要去哪里,特别是对台湾这个没有内需市场的国家来说。


苏孟宗表示,ICT是属于出口导向的产业,加上台湾没有内需市场的因素,一旦欧美市场需求不振,就会直​​接影响台湾产业的获利,这也是造成目前产业现况低迷的主因。因此,思考如何把出口重心转向大陆,来分摊欧美不振的风险,将是电子业的一个挑战。


《图四 工研院IEK主任苏孟宗:「品牌与制造是台湾未来产业成长的双引擎。」》
《图四 工研院IEK主任苏孟宗:「品牌与制造是台湾未来产业成长的双引擎。」》

至于产业移动则是一个常态现象,重点是在于有没有掌握住供应链的趋势。


他进一步表示,制造业版块一直都在移动,过去从美国移到欧洲,又从欧洲移到日本,再从日本移到台湾,现在则是从台湾移到中国。但台湾跟中国基于同文同种的因素,以及ECFA的带动,应该多去善用它。可以把它看成是腹地,是延伸而不是移转。而制造业终究会移往更低成本的国家(如印度或非洲),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应该要好好思考如何利用中国市场,把台湾发展成区域型的制造总部。


如果连代工和制造都外移了,那台湾还可以做什么呢?


「制造总部不同于制造中心,研发与行销仍留在台湾」苏孟宗解释什么是总部的概念。他表示,鸿海推动的无人工厂就是一种制造总部的形式,将来鸿海的海外员工总数可能比在台研发和行销的人还少。而台湾也不应把中国想成是对手,因为就人口与腹地来看,中国都远胜台湾。台湾应与一些大城市如上海、重庆、广州来做比较,在不考虑关税的前提下,若要选一处做为企业总部,台湾仍是很有优势。


「台湾即使成为制造总部也不会放弃在各个国家从事制造的地位,而是在全球供应链变得更有战略思维。」苏孟宗说道。他认为,台湾还是得走出去,去管理全球工厂和制造中心。


然而,台湾电子业其实不用太担心产业外移的问题,真正要担心的是全球供应链上的转变,尤其是一些透过新通路来发展的产业,例如网际网路。因为这些公司并不在传统的供应链里头,有些甚至直接就进入服务系统的整合,并利用应用软体与当地业者结合。这些业者是台湾掌握不到的,该如何转型和因应是台湾接下来的挑战。


拒绝一窝蜂 创新才有机会站上巅峰

只是谈到转型、商业模式和供应链地位的改变,其实核心问题都在于创新能力的具备与否。但创新讲了几年了,成效似乎非常有限,整个电子产业的活力依然每况愈下。


「一窝蜂的心态真的给台湾带来很大的伤害」黄重球语重心长的说。


就他看来,整个台湾企业界对于未来的投资还是不够,看得不够前瞻,也不太愿意长期投入。以早期台湾推动3G和DVD标准为例,当时政府很有心来带动,但业界就显得意兴阑珊,因此推动起来成果并不理想。现在有些大型的业者如台积电等,已经可以自己做研发,但是能不能做到绝无仅有和非常特定,其实还有很大努力的空间。



《图五 台湾产业的优势变迁》
《图五 台湾产业的优势变迁》

而身为台湾科技研发的火车头,工研院则是点出了台湾人才的培育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苏孟宗表示,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台​​湾出国留学的学生少了,而留在台湾的年轻人也鲜少创业。反倒是现在大陆去美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这长期下来会是个警讯。


他并点出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就是外国在中国的留学生,目前总人数已经超过中国在外国留学的人数(2009年出现黄金交叉),其中又以韩国在中国的人数是最多的。未来台湾要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在吸引全球多元人才和培育在地人才这方面,就要再多加把劲。


那到底创新该怎么做?

「科技的演进是一点一点累积出来的,也是逐渐演变的过程,是要从整个环境、人文的角度来看人的需求。」黄重球说道。


过去的台湾是以科技领军,先有了科技再去找市场,是用硬体在带领产业,但这种模式已经走到极限;现在的新兴产业则是反过来,是先找到商业模式和市场,再去搭配技术,因此拥有比较高的附加价值。而这种操作模式是台湾所不熟悉的,也是台湾值得学习的。


一个大方向就是科技与人文的充分结合。但这并不是狭义的指科技结合文创,而是指广泛地利用科技来加值文化与服务产业,例如新一代的人机介面、3D影片,甚至未来的农业与医疗,都还有进一步与科技结合的地方。因为不管发展科技、人文或是服务,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需要而存在。


相关文章
人工智慧产业化 AI PC与AI手机将成市场新宠
提升研发能量与物联装置韧性 是强化资讯安全防护的关键
是福还是祸?服务型机器人需产业标准规范
「机、厂、链」三大环节形塑「智」造样貌
知识无价,平台有价 疫後知识付费商机兴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虹彩光电独家胆固醇液晶技术 研发创新彩色电子纸方案
» 聚焦新兴应用 富采锁定汽车、先进显示、智能感测三大市场
» 美光针对用户端和资料中心等市场 推出232层QLC NAND
» 工研院、友达强强联手结伴 聚焦4大领域产业抢商机
» 摩尔斯微电子在台湾设立新办公室 为进军亚太写下新里程碑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PDK8CCKSTACUK9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