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沛亨半导体董事长暨总经理李明儒:掌握质量 手握胜卷
 

【作者: 王岫晨】2006年03月01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16290】

本社社长黄俊义(以下简称黄):台湾IC设计产业种类多元,为何沛亨会选择以模拟电源IC作为发展主轴?而沛亨在发展初期曾经遭遇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沛亨半导体董事长暨总经理李明儒(以下简称李):沛亨是台湾最早成立,且历史最为悠久的模拟IC设计商,因此在国内模拟领域之中也具备最为丰富的经验。从发展至今,沛亨一直致力于IP的开发与产品Knowhow的累积,并持续寻找提升竞争力的途径。沛亨非常注重产品的质量,许多台湾IC设计厂商在成立初期,都是以类似台湾制造业的模式切入此一领域,以模仿的方式做me too的产品,因为这个方法最快,且不必承担太大的风险。然而沛亨在刚成立时,由于是台湾第一家模拟IC设计厂商,可说前无古人,毫无任何前例可供依循。即使在国外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模拟厂商案例,然而由于不同的条件与背景,因此这些厂商成功的模式不见得可以在台湾复制。而当时经过仔细思考之后,沛亨决定以模拟电源领域为发展主轴。


模拟电源IC与制造业不同,沛亨不强调模仿,而是要以长远、永续经营与国际化的角度来经营与管理。例如以英文为公司内部语言便是主要的例子,包括员工的沟通与产品或网页的介绍等都是完全使用英文,这也是为了国际化的扎根而做的努力。


《图一 沛亨半导体董事长暨总经理李明儒》
《图一 沛亨半导体董事长暨总经理李明儒》


高质量才能获得肯定

黄:有许多日系品牌大厂采用了沛亨的模拟电源产品,这些日系厂商对于质量的要求为何?沛亨如何达成他们的需求?


李:沛亨于1998年起开始出货给日本品牌大厂NEC,由于NEC本身也出产相同的产品,愿意改采沛亨的产品,也代表沛亨的电源产品在质量上得到这些日本厂商的肯定。而除了NEC之外,许多日本大厂如Sony、富士通与夏普等厂商也陆续采用沛亨的电源产品。


这些日系厂商对于产品之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因此沛亨刚开始供货给这些厂商时的确略为辛苦,但也正是为了要满足这些日本客户的需求,沛亨在产品质量的改善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到目前为止,沛亨产品的质量在台湾模拟电源市场里,领先了许多厂商。


沛亨在经营上以永续经营为理念,包括产品之IP、Know how与质量都是占有优势的地方。也由于沛亨在日本市场起步较早,因此我们先于日本成立营销处,再于大陆设立营销处,这与大部分国内厂商正好相反。而在质量上,沛亨以美国的LTC为高质量的标竿,尽管目前仍有差距,我们仍将持续追赶这些质量更为精良的模拟厂商,并加强自身的优势。至于IP与产品Know how则会随着技术的进步继续推高层级。目前的产品线虽仍属零组件层面,但未来将整合DSP、数字、模拟与内存等组件,发展更高层级的次系统。


黄:沛亨目前技术实力在台湾属于领先,但相较于国外厂商则显得有些不足,另目前电子产品均强调轻薄短小,因此沛亨如此强调质量?该策略是否成功?而目前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周期缩短,强调产品质量是否会有负效应出现?


李: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尽管消费性产品的质量相较于信息、通讯或工业用产品之质量为低,但就整体电子产业来看,质量都是不断提升的,因此产品的绝对水平必须不断的提升,例如口碑最好的大同电饭锅,往往传用了好几代都依然可以正常运作,而沛亨所追求的质量,便是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质量的提升,目前可以发现许多过去容易故障的电子产品,目前都已经不容易损坏了。因为随着竞争的结果,整体质量便不断提升。过去台湾厂商为了抢国际大厂的订单,往往利用的就是杀价策略,沛亨就曾经在削价竞争中失去部份客户。不过几个月后这个客户又回头来使用沛亨的产品,原因就在于这些知名品牌的产品容不得些许失误,但这些便宜的产品却常因为出错而赔上大厂的品牌形象。因此这些国际大厂宁愿牺牲价格来使用质量较好的产品,否则得不偿失。


不可或缺的配角

模拟产品通常都是电子零件中的小配角,例如电源产品等,但都是不可或缺的小配角。如果为了节省电源产品微薄的成本而选择质量较差的产品,不仅会冒很大的风险,万一产品出了问题更是得不偿失。由于品牌曝光率提高与质量更为稳定,因此许多国外厂商纷纷跨越了信心门坎,进而使用沛亨的电源产品,这无疑也是让台湾走向世界市场的一大推力。虽然以质量的角度出发,沛亨的产品价格比起其他厂商略微高出一些,但在台湾厂商的评价中,沛亨是评价度与接受度都非常高的模拟厂商。


台湾电子业赚的是制造的钱,因为和欧美厂商相较,台湾厂商可以将产品质量提高,价格却更低。沛亨成立十四年来所看到的台湾思维是,当厂商认为某一领域具备赚钱的条件时,便投入并大量复制同样的技术,因此多数台湾模拟厂商的产品差异性不大,真正具有扎实技术基础的厂商寥寥无几。在这种状况下,这些厂商利用其低廉的设计与制造成本进军市场,尽管占有价格优势,然而客户是否愿意采用其产品是个问号。也因此,在电子产业中便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许多刚成立的新厂商徘徊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这些厂商走价格路线,产品便宜但质量无保障,因此对质量要求严格之制造商不敢贸然使用这些产品,这些厂商只能针对低阶应用市场进行开发。金字塔底层技术门坎低,竞争也激烈。为了摆脱这些厂商的价格竞争,以质量路线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变成了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而这个策略也成功让沛亨有能力与外商竞争。


参与电子业竞争之入场券

黄:国内的模拟IC发展的前景何在?沛亨强调产品质量,而您如何看待台湾模拟市场前景?


李:我认为在未来,质量只能算是一张门票,是参与电子产业竞争的入场卷。产品有了质量之后,才有资格进入电子市场参与竞争。我认为台湾首要加强的是研发。由于台湾半导体产业基础建设的扎实,从IC设计、晶圆制造代工、封装与测试等产业链齐备,因此在制造上台湾占尽成本优势。然而台湾在研发的层级与能量上依旧落后西方国家很多。除了研发之外,我觉得更应该加强的,便是市场营销。营销的效益在传统产业非常明显,光品牌与营销之利润便大于研发与制造。而高科技也相同。以供应链中所占有的营销、研发与制造这三块份额来看的话,我认为传统产业仅营销便占了八九成的利润,研发与制造仅占有一二成。而高科技产业中,制造约占有一成、研发三成左右,其余都将归于营销的利润。


台湾产业想要升级,就不能自我陶醉在全球前几大的出货量排名上,提升研发与营销能量才是积极的作为。


部份台湾厂商在西方国家想提升品牌知名度,往往投入了可观的成本与时间之后却得不到适当的成效。而大陆市场目前具备消费能力的人口已逾三亿,当然是最好的发展地域,与其同文同种的条件比起西方国家更具优势。除了地缘、文化、同文同种等条件之外,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过去全球各国都有擅长的科技强项,例如美国擅长信息、欧洲擅长通讯,消费性电子则是亚洲的强项。目前全球消费性电子崛起,亚洲厂商大获其利,这可以从日、韩品牌横行全球看出端倪。大陆消费市场庞大,也积极开发自有品牌,美国虽然主导信息产业,却无法主导消费性电子产业,因此大陆的消费性市场起飞,可说是台湾电子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台湾如欲藉此翻身,则必须好好掌握此一机会。


台湾占地利之便

黄:沛亨过去在日本成立营销据点有其意义。而目前在大陆所成立的营销处是为了什么目的呢?是否为了就近服务当地客户?


李:大陆市场的成长快速,尽管有代理商,但若没有办法提供就近技术支持与服务的话,则非常容易影响服务质量。因此除了当地客户,代理商本身也需要沛亨的支持。


我曾经在2000年初前往大陆考察当地产业生态并做市场调查,发现大陆产业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过去对于大陆的投资显得较为谨慎,虽然很早便前往当地考察,但迟迟未进行实质投资。而在五六年后,当地的成长与变化有目共睹,沛亨在大陆市场的投资也以日商的质量标准来看待产品的管理,在确认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无虑之后,才进行投片、封装并大量生产。


尽管如此,在当地进行研发的脚步却依然迟缓,原因是大陆当地工程师的素质虽然不错,但实务经验尚有不足,因此在研发方面还需要多花一些时间,等大陆在观念与法令上更为健全,才是加强投资的好时机。现阶段我认为政府可以适度开放对岸人才来台湾发展,台湾的学习环境对人才的培育与养成将提供更大帮助。类似美国硅谷吸引全球人才前往,台湾也有足够的条件吸引大陆优秀工程师前来发展,加上同文同种,其条件比起西方国家更为充分。目前台湾许多人才与技术流向大陆,将会缩短大陆科技业追赶台湾的时间。而如果大陆人才能够来台发展,则台湾的优势将更加持续。


黄:如前所述,客户信心门坎的提高是否意味着厂商获利也将随着增加?


李:前面提过,在产业链中,是以营销所占之利润最大。品牌只是营销的手段之一,事实上更高明的营销,应该是与客户共同制订规格,或者当客户提出某一规格需求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供应这些产品,成为该产品的第一个供货商,如此便可在价格最好时得到最高获利。


另外,营销人员与客户间的密切关系,也可维持客户的忠诚度,并使其持续使用同一家厂商的产品。如果市场上有一家领导品牌推出新产品,必须要有新的零组件来满足这些产品的功能与规格,此时只要能够帮这些厂商开发出所需的零组件,便可得到最高的获益。未来大陆市场崛起之后,难免会有属于中国的HP、中国的IBM、中国的Dell,或中国的Apple等大厂出现,而台湾占有地缘、人种与文化等优势,前进大陆市场比起欧美国家更占地利之便,特别消费性电子正好是台湾厂商之强项,将带来无可限量的商机。


(整理\王岫晨;摄影\Jameson)


相关文章
浅谈离线式线性LED驱动电路
浅谈小尺寸TFT LCD偏压电源设计
白光LED驱动器-在串联及并联应用之比较
整合趋势将带动模拟市场
e-Peopl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英飞凌功率半导体为麦田能源提升储能应用效能
» 工研院携手产业实践净零行动 聚焦氢能创新、共创绿色金融科技平台
» TI创新车用解决方案 加速实现智慧行车的安全未来
» 车电展欧特明以视觉AI实现交通事故归零愿景
» 多元事业引擎发威 友达揭示零售、教育、医疗高值化方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K393IOISTACUKO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