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找到明确的 Business Model 网际产业仍有看头
 

【作者: 編輯部】2001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5638】

本社社长黄俊隆:就我们所知道,目前鼎新计算机定位为一家开发企业应用软件与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而所谓的企业应用软件其实很广泛,关于这个部分,由于我曾经在华严计算机任职了一段日子,对企业应用软件拥有多年的经验,当时华严推出「动力 101」软件包,从产品的采购到制造 MRT 等,我都有经验过,所以有关企业应用软件的着墨,您大可不必像面对其他媒体报纸般作泛泛之谈,我们可以作深入的剖析。


鼎新计算机总裁古丰永:鼎新计算机将企业应用软件分成几大类:第一种是目前大家都在谈的ERP,第二类为产业链 SCM,第三种应用软件主要针对一般业者的客户关系管理 CRM,而第四类则是基于B2B必须作信息交易的 e-Commerce Solution。除了一般传统 ERP 处理的数据信息外,非数据性与非结构性的信息则有企业内流程管理软件,而从流程管理软件再延伸下去的,就是近两、三年很热门的知识管理,所以,我们的企业应用软件包括了这五大范畴。


在这五大种类的软件当中,由鼎新开发的产品占了大部分,少部分则是采取与国外产品作配合或代理国内外的产品,如 Oracle ERP,因为有些客户喜欢采用国外产品,有些则对国货情有独钟。


网络是一个平台 也是 e 化的基础

黄:这样看来,鼎新的产品相当多元化,而您对企业与因特网的看法又是如何?另外,目前鼎新自行开发与代理国外的产品销售比例是多少?


古:目前的代理机制还在建构中,所以代理产品的销售还需要一段时间耕耘,而鼎新研发的产品销售量则占了大部分的营收,至于我们的企业应用软件比较多元化,主要是因为过去我们定位为产业 e 化的关键伙伴。事实上,企业若谈 e 化就脱离不了网络,倘若一个企业的 e 化要发挥到一个相当的水平上,没有建构网络环境是有问题的。网络是一个平台,如果没有平台,许多的应用都无法架构在上面。所以,网络是 e 化的基础,应用层面则是目前e化的重点。


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鼎新的产品接口是否已 Web 化?


古:基于 IT 本身的发展牵涉到信息交换等问题,因此我们没有把 Web Solution 放到旧产品中,不过,我们新开放的产品将会有 Web Solution,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会特别强调 Web based。


黄:我想虽然您们不强调 Web based,但是,Browser 以及 Web Solution 的功能主要是简化 Client 端的安装与复杂度,让 User 容易执行应用软件,因此,在 Client 端的产品应该会提供 Web 或 Browser 接口吧?


古:对。不过,若从 Application 的角度来看,Web Solution 不见得是很关键的元素,最重要是提供给客户的 Application 到底是否能够为其解决问题。如果 Application 为客户解决了技术人才的找寻,并且让客户能够因为投资网络而减少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那么,Browser 与 Web Solution 的利基点才会产生。产品不会因为没有 Web Solution 导致功效无法发挥出来,虽然过去鼎新的产品没有 Browser 与 Web Solution,但是客户还是用得称心如意。


Application与Service Provider 不能混为一谈

黄:不过,若站在ASP的角度来看,ASP之风行就是要让 Client 端操作简单,Browser与 Web Solution 应该是一个关键点。


古:对,所以任何 Solution 在不同的 Business Model 下所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所谓的因特网对鼎新而言只是一种平台,也唯有如此,网络能诉求的弹性就愈大,这是我们跟一般产业如 ISP、ASP、IDC、ICP 等看法不一样之处。


黄:过去大家都认为 ASP 商机庞大而一窝蜂抢进 ASP,然而目前许多 ASP 业者都撑不起来,有人说是信任的因素,也有人认为是因地而异的问题,您对市面上一些专家与分析师认为 ASP 玩不起来的说法有何见解?


古:ASP 是一个趋势,可是今天它并不能增加鼎新的营收,至于 ASP 的未来是否上道则是另一个话题。我觉得国内产业的发展有一种不好的状况,就是引进国外的服务模式再如法炮制。我认为 ASP 是应该分成两个部分:Application 与 Service Provider,ASP 的关键就是到底要将何种应用放在 Service Provider 上面?实际上,ASP 与 ERP 的应用软件都有本地化的问题存在。如果将ERP放到ASP上,国内的企业会放心吗?业者首先要清楚何种企业对这样的模式有需求才能长久经营,所以,我觉得国内的ASP玩不起来是个错误的说法。


黄:不过国外倒有不少将 ERP 放在 ASP 经营的成功例子,而 ASP 在国外也当红不让,ASP 在国内所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把软件放到 Client 端,企业主将面临缺乏专业工程师来维护系统;而若把软件放到 ASP 端,又产生了信任的问题。倘若是这些原因让 ASP 无法风行,那么您认为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以解决 ASP 的问题?您是否可以比较 ASP 在国内以及美国的发展?


古:国外大型 ERP 厂商的产品都非常昂贵,一般的中小企业因为舍不得花钱购买才延伸出ASP,而由于国外拥有很多 Outsourcing 的相关经验,加上民族本身对于信任一事的看法不同,所以 ASP 在国外通行无阻。回到国内的问题,过去大家都认为 ASP 市场不成熟是因为带宽的不足,但是固网崛起后,带宽不再是问题,所以,国内 ASP 的关键点在于要将何种应用放在 Service 上。


我觉得 B2B 电子商务在 ASP 的推动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企业主不是将所有的客户数据以及产品信息都放在上面,相反地,若将一些交易信息如单据放在 ASP 端并无大碍。因此,ASP 要在国内形成气候,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 Business Model,依不同的产业提供不同的应用才能产生 Service,这也是鼎新定位在产业 e 化的伙伴之原因。


有了标准才 e 化 什么都不用玩了

黄:如果产业的结构是这样,将会产生一个有关数据交换的问题,譬如过去的 EDI 与现在的 XML。XML本身是产业的一个标准,让各个产业彼此清楚大家的需求为何,而这样的一个标准对于产业 e 化来说是不是很重要?


古:实际上,要谈产业的标准是相当高难度的,如果大家都必须等到产业标准出来后才进行e 化,我想什么都不用玩了。只要我们能够协助产业 e 化,不管是 A 厂的标准,还是 B 厂的标准,我们都可以找一家中心厂以及卫星厂采取一个共同的标准,并在软件的设计上让各厂的体系都可以进行 e 化。而所谓的标准,是在跨体系时用来解决数据交换的依据,有些友商对于不同的企业订做不同的软件,如果有10 家标准各异的中心厂采用 EDI,那么他们就得花一笔费用购买 10 个软件,其实这样对客户来说并不公平。


而鼎新的做法很简单,软件只有一套,不过,我们会将 10 个中心厂的数据分开处理。当然,如果标准能够定出来,我们就会根据这样的标准,可是纵使标准定出来后,很多中心厂还是有他们的特别需求,因此,标准的差异与空间还是存在的,标准只是让软件公司更容易进行研发,可是万万不能因为没有产业的标准就认为产业 e 化不能进行,其实很多 e 化的阻力是可以透过软件设计的技巧去除掉。


黄:所以你们会先以一个产业现有的需求来衡量,再协助产业 e 化,而标准不是 e 化的关键点。而现在的 XML 标准已经定出来了,那么是不是表示鼎新的 Solution 也都已经采用XML 的标准?而鼎新的主要语言又是什么?


古:鼎新在前年推出 B2B Solution 的时候,就已经把 EDI 的部分转上来,到去年 XML 标准出现后,我们就把 EDI 改为 XML,只要大厂都同意,标准的转换并不会造成鼎新多大的困扰。在平台的语言上,微软与非微软的产品我们都有。


黄:Java 的特色为跨平台,而 Java 与微软平台都能兼容,鼎新在微软的部分为什么不采用 Java?可以了解鼎新在选择微软平台是以何为考虑点?是市场的占有率吗?这样对鼎新又有何利基点?


古:基本上微软不全力支持 Java,我们的评估从几个点来看,第一取决于市占率与供应量;市占率高,相对而言,技术人才的取得也容易,进而减低客户的投资成本;也是因为用户多,表示它在市场的生存时间会较久而不易被替代。所以我们是以客户为导向,未来我们也会采 Java,毕竟跨平台可以降低鼎新的开发成本,所以我们相当希望微软能够全力支持 Java。


不过以目前来说,全力支持是不可能的事,两者只能兼容,而到底兼容到何种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说可以兼容,可能到时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以今天 IT 的演变来看,各厂所用的 Tool 几乎都同一家,然而在应用层面而言,还是有不兼容之处,如果所有的语言都由鼎新自己撰写,到时微软的版本换了,我们也得跟着换,所以目前我们负责写主体,再到国外购买有需要的功能就好。


经济萧条与电信厂商预估过度乐观有关

黄:您认为因特网只是一个平台,甚至是一个工具,但是过去许多网络科技公司都把网络看成一个主体而还没有真正抓到网络的意义,并且进一步了解网络到底能够为企业解决怎样的问题,才产生了信用膨胀,进而造成国内以及全球的网络泡沬化。依您看,未来因特网的趋势又如何?


古:早期的企业并不重视所谓的信息交换,不过,今天的无国界运作,就是要靠因特网联机,才达到这种信息交换的运作。依我看,因特网的本质跟 ASP 一样,网络公司的关键点在于 Business Model,网络泡沬化就是因为 .COM 找不到 Business Model,才会用烧钱的方式去找寻本身的模式,如果找到真正的 Business Model,.COM 还是有机会的,现在没有网络公司赚钱,但不表示未来没有机会。10 年前没有人会同意鼎新的 Business Model,但是今天我们是台湾第一大 ERP 公司,如果以全球 ERP 公司的排名来算,我们大概名列三十几名。


黄:虽然说目前 .COM 陨殁只是短暂的,未来仍有重燃风光的可能,但是实际上,.COM 造成的信用膨胀确实也影响到实体企业的营收,而这些实体企业在修正个体经济的同时,势必也冲击到总体经济,您认为这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上回跟台湾思科系统总经理孙永祥对谈时,他表示经济的复苏大概需要两、三年就会回归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古:我们很少谈跟鼎新没关联的话题,不过我们可以从应用面去看,这一波景气低迷其实是因为前两年各国电信产业的开放,让许多电信设备业者对整个市场产生过度乐观的预期,光看 3G 的开放,各家设备公司就心动极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结果并不全然是 .COM 所造成的。至于鼎新没有受到池鱼之殃,是因为我们强调 B2B 市场,大家也很清楚目前只有 B2B 才能真正赚钱。


质量兼备 Marketplace 大器可成

黄:谈到 B2B,让我想起目前炙手可热的 Peer to Peer ( P2P ),您认为 P2P 在 B2B这方面,是否有成功的利基,也就是说透过一个中心的交易得到信息后,再开始点对点 P2P 的交流?


古:其实 P2P 有定义上的问题,所谓的点到底有多大?点可以指一台 PC 或是一台 Server。若以交易以及 Business Model 来看,不管是 PC to PC、PC to Server 还是 Server to Server都可能存在。假设今天中心厂要解决与卫星厂的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可采 P2P,可是这样对中心厂来说不是好事情,中心厂可以架构 EC Server 让供货商的数据连到这台 EC Server;而对供货商而言,这个 EC Server 可以对多家供货商;若站在单一企业的角度来说,这台 Server 让他们跟不同的供货商做点对点的连系。


黄:我认为所谓的 P2P 只是一个 e 化的部分,P2P 将过去的企业流程透过良好的方式让信息作交换,而 B2B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市场以及集体购买。举列来说,Intel 提供 CPU,透过因特网,从产品信息获得到下单订购,客户可以集体购买,但是目前的 Marketplace 主要还是透过人力的传送以及传统的方式如电话订购来经营,使到 P2P 还不能运用在B2B的交易模式。


古:上次有个同业问我,在国内推动 Marketplace 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我告诉他, Marketplace 还是不能忽略本身的 Model。有人说如果有固定往来的供货商,就不见得要透过 Marketplace,唯有当业者碰上紧急订单,而原来固定的供货商无法供货时,才会透过 Marketplace 找寻其他对象与信息,可是这些却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您本身并不清楚 Marketplace 上产品的质量好坏,因此 Marketplace 比较适合总务性的采购,如文具,质量差距不大的产品,其次则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为客户提供大量的产品。


我同意 Marketplace 是一种趋势,不过它还是离不开 Model 与质量的考虑,所以Marketplace 比较适合有一定方案、认为有商机并且能够创造需求,如 Oracle、IBM ...等大型公司参与,所以,鼎新在短期内并不会加入 Marketplace。


相关文章
您的开源软体安全吗?
高效能与低功耗双轨并进 工业MCU注入智能工厂新动能
企业创新契机 永续经营与数位转型并行
永续是企业创新契机 与数位转型共驾其驱
体现智慧与MES的云端移转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鼎新电脑串连生态系夥伴 数智驱动智慧低碳未来制造
» IBM总营收和现金流成长 斥资近70亿美元研发AI、量子、半导体
» 鼎新电脑携手和泰丰田解缺工 以数位劳动力开启储运新时代
» IBM力推AI服务平台 助企业顾问提升50%生产力
» 工研院MWC 2024展会直击 5G-A无线通讯、全能助理成下一波AI风潮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2B74RN8STACUKF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