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讓半導體測試更省時省事
Credence亞洲區總裁朱陵生:

【作者: 鄭妤君】   2005年02月0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6195】

本刊社長兼總編輯黃俊義(以下簡稱黃):Credence在全球半導體測試設備市場耕耘已久,在2004年更宣布購併另一家測試設備業者NPTest,擴大了產品線的範圍;全新的Credence目前的策略方向為何?未來又有哪些發展計畫?


Credence亞洲區總裁朱陵生(以下簡稱朱):創立於1978年的Credence在與NPTest合併之前已經有很長一段發展的歷史,在IC設計驗證、特性分析測試與量產測試等領域的產品也有不錯的成績,但在技術發展上仍然有一些待突破的瓶頸;在因緣際會之下,Credence決定收購前身為Schlumberger Semiconductor Solutions、專長高階數位測試的NPTest,而雙方合併之後,NPTest所擁有的技術正好能補強過去Credence所欠缺的部分,讓全新的Credence成為可支援IC設計到測試(design to test)的全方位設備業者。


新Credence所擁有的測試技術線除了能支援IC設計前端的可測試設計(Design for Test;DFT)、除錯(debug)、特性分析(Characterization)等程序,也能提供各種除了DRAM以外(DRAM測試目前以Advantest的設備為最大宗)的IC測試軟、硬體設備,包括SoC、數位或類比混合訊號IC(Analog Mixed Signal;AMS),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NVM)、汽車IC等。雖然目前Credence在整體營業額的排名仍在後Teradyne與Agilent等同業之後,暫居第三位,但在產品的完整性上可說是領先業界,而且我們也有信心在未來的幾年有更進一步的成長,也將持續努力將每一條產品線的成績達到業界領先,提供客戶低成本的半導體測試解決方案。


《圖一 Credence亞洲區總裁朱陵生》
《圖一 Credence亞洲區總裁朱陵生》

DFT為節省IC生產成本一大趨勢

黃:可測試設計(DFT)在近年來的SoC趨勢下,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可說是日益顯著,究竟此類技術的優勢何在?Credence在此一領域的技術與產品發展現況又是如何?


朱:DFT並非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由於IC內部電路的複雜度不斷升高,尤其在SoC的設計中,若是採用傳統的功能測試(Functional Test),不但花費的時間很長,設備也十分昂貴;而DFT是在IC設計初期預先將一些測試參數植入,透過這樣的程序,可將所需的測試設備成本大幅降低,也能節省大量後期測試所需的時間,縮短產品上市週期。但由於DFT需要大量的工程師在IC設計初期投入心力,技術上有其困難度,因此大多是具規模的IC大廠如英特爾(Intel)、超微(AMD)或IBM等,才有能力進行這類的設計;此外,基於以上的特性,DFT也比較適合產品週期較長的IC,如消費性IC等更新較快的的產品,採用DFT就可能會不敷成本。


過去NPTest在DFT領域即有不錯的成績,也曾經與Intel進行相關的合作,而那些經驗與專長也融入目前Credence主打的SoC測試設備Sapphire;我們除了出售機台,也協助有意投入DFT的IC設計業者了解相關技術。目前市面有一些廠商出售DFT所需的IP,但因為現成的IP不見得可以相容所有的IC,因此DFT大多數都必須提供客戶導向的服務,站在最終測試的角度提供所需的前端設計考量。我們相信DFT的概念會越來越為市場廣泛接受,也將持續耕耘此一領域的技術,致力為客戶節省成本。


黃:Credence的SoC測試設備產品線佔整體營業額的比例很高,在台灣地區市場也很積極推廣此一領域的設備,主要原因為何?SoC亦為目前台灣IC產業界很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Credence以設備商的角度對此又有哪些看法與建議?


朱:Credence在尚未合併NPTest之前,產品線較為單一,因此也必須尋求最符合市場需求的領域才能維持穩定的營收與成長,SoC正是一個潮流。以Credence在2000年推出的SoC測試設備Quartet為例,即曾創下一季出貨300台的成績,該套設備在台灣也有800台以上的裝機,因此Credence積極投入SoC領域的原因,一開始就是基於市場的考量。而以台灣市場來看,本地的特性是半導體業分工精細,擁有專業的晶圓代工廠與封裝代工廠、測試代工廠,在國際之間享有盛名,也有許多國外IC大廠將代工訂單釋出給台灣的代工業者;這些由台灣業者代工製造、封測的IC大多是以SoC為主,因此Credence在台灣自然也以SoC測試設備為銷售大宗與主打產品線。


通訊SoC是台灣未來可拓展之商機

以台灣IC產業長期的發展來看,微處理器(CPU)的技術掌握在AMD、Intel等大廠手中,台灣IC業者短期之內很難進入;DRAM、Flash等記憶體又以日本、韓國等地業者的生產量最大,台灣廠商恐怕不容易超越;因此看起來SoC仍是台灣IC產業發展的最佳方向。國內IC業者除了在晶圓代工、封測代工部門的廠商有不少來自國外業者的SoC相關訂單,目前在IC設計部份也有不錯的發展,包括凌陽、聯發科,都是在SoC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廠商,未來的成長性十分看好;而除了以消費性電子為主的應用,我認為台灣未來也可以著重通訊領域SoC的研發,以拓展更大的商機。


而其實SoC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嚴格的硬體結構定義,市場所說的SoC大多指的是整合設計的IC,而這些高複雜度、集合了多種功能的晶片不但是趨勢,也對測試設備廠商形成一大挑戰;Credence不斷在各個數位、類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等不同領域尋求技術領先的目的,也是為了在SoC的大趨勢之下提供客戶更好的測試解決方案。


黃:您在Credence主管日本之外的整個亞太區域,以您的觀察,目前亞洲各區域半導體市場的發展現況與特色為何?台灣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朱:日本因為半導體大廠眾多,對半導體設備的需求量也比其他亞洲國家高出許多,因此設備業者通常都把日本獨立為單一市場,並未包括在亞洲的範圍之內;目前Credence亞洲區市場包括了台灣、中國、韓國以及南亞地區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與印度等地。以各區域市場來看,韓國是以DRAM為強項,雖然有Samsung、LG等大型半導體廠商也有SoC的設計,但並非是專長所在;南亞諸國在過去則是因為有低廉的人力成本為誘因,吸引不少國際廠商前往投資封裝、測試廠,但近幾年來中國的崛起已經讓南亞的優勢出現威脅;中國目前正試圖以複製台灣的代工成功經驗來切入半導體市場,包括中芯、宏力等晶圓代工廠陸續成立,也開始小有斬獲,成長的潛力很大;而台灣可說是全球晶圓代工、封測代工的重鎮,是亞洲半導體市場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國市場的崛起不容小覷

目前Credence在亞洲是以台灣與韓國為前兩大市場,台灣大型封測廠林立,一直都是銷售量最佳的地區,韓國在SoC、RF與Flash等IC的測試需求成長性也很好,南亞地區則是以服務大廠客戶為主;中國市場雖然還在萌芽階段,但因為已經成為全球電子產品製造中心,IC消耗量極大,是我們密切觀察中的目標區域。中國的來勢洶洶不但威脅南亞,同樣對台灣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我認為對台灣來說要保持優勢,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例如自創品牌就是一個解決之道。


黃:台灣與中國的競合是近年來備受半導體產業界重視的課題,台灣要擺脫中國的急起直追、保持市場優勢,除了您之前所說的自創品牌方法,還有哪些可著力之處?在整體產業政策上又有哪些較為不足或需要改進之處?


朱:台灣的晶圓廠眾多、封測廠多,但這並不代表代工產業重鎮的地位會歷久不衰,中國企圖複製台灣成功模式的策略,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此台灣不能只靠代工,發展具獨創性的IC設計產業是當務之急,只有走設計、建立自有品牌,才能站穩競爭優勢。而中國市場的興起雖然是個威脅,也同樣是一個不應該錯過的商機;兩岸的地域如此接近、在文化和語言上也同出一源,台灣廠商實在應該把握良機趁早到中國“卡位”,而不是眼看著全球其他國家的業者紛紛捷足先登。


台灣內部有許多輿論都擔心,一旦鬆綁台灣廠商前往中國投資的種種限制,是不是會讓台灣更快優勢盡失,不過我認為這一切都要看政府在相關政策制定上的眼光與智慧;像歐、美也有很多國家的廠商,將亞洲市場做為重要的經營區域,資金卻沒有因此而全部外移,最後還是回流母國,台灣同樣也可以設計類似的規範,創造廠商與整體社會的雙贏。台灣的腹地狹小,綁著廠商實在不是長遠之計,中國隨時都有可能有進一步擴大成長,值得伺機而動搶佔商機,這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政策制定有關當局應該審慎思考的一大課題。


台灣本土設備產業發展尚待突破

黃:設備產業往往對整體市場的景氣變化,較其他的部門更加敏感,展望未來,您認為新年度的全球半導體市場前景如何?而台灣一直以來在半導體設備業的發展上都不是非常順利,至今都是外商的天下,主要原因究竟為何?是否可能有所突破?


朱:現今的半導體市場循環週期越來越不確定、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也越來越複雜,要能準確預測整年度的景氣前景幾乎是不可能的;依目前的狀況來看,比較肯定的是最近一、兩季還看不到任何發展性較佳的新技術,因此整體景氣表現應該也是持平,恐怕得等到所謂的“殺手級應用”產品出現,才有機會創造較強勁的成長。


半導體設備業對於整體景氣變化確實較為敏感,台灣也很希望發展本土的設備產業,但不順利的原因並不是本地的半導體技術能力不夠,主要是因為半導體設備不只是需要IC硬體技術,更需要精密機械、軟體等其他技術的搭配,但國內在這些方面的實力顯然較為不足,也缺乏大筆的資金投入,不利研發時間很長、回收獲利較慢的設備產業生存。這樣的狀況在未來不見得完全無法突破,我們也很希望看見台灣本土能出現優秀的同業,畢竟對任何一種產業來說,有良性的競爭才能促成更多的技術進步。


(整理\鄭?君;攝影\振漢)


相關文章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從能源、電網到智慧電網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意法半導體生物感測創新技術進化下一代穿戴式個人醫療健身裝置
» 迎戰CES 2025新創國家隊成軍 國科會TTA領科研新創赴美
» 打造綠能部落 臺東偏鄉建置防災型微電網強化供電穩定性
» Quobly與意法半導體建立策略合作關係 加速量子處理器製造
» 川普2.0時代來臨 臺灣資通訊產業機會與挑戰並存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3.59.234.13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