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大的美國市場來說,早在80年代中後期,企業便逐漸佈建起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到了90年代中期,幾乎任何企業都有使用乙太網路(Ethernet)。
當商用的區域網路已遍佈成熟,家用的區域網路才正要開始,家庭為何需要區域網路?其實得從幾個前因開始瞭解,第一因是1992年網際網路(Internet)開放民用,第二因是1997年低價電腦(Low Cost PC)興盛,許多家庭紛紛添購第二部PC,除了便宜外,家庭有更多成員需要用PC上網,過去Internet未開放前,即便PC有OA、Multimedia等應用功能,一個家庭也僅需一部PC即可,因為OA、Multimedia等應用的時間不長,家庭成員可輪流共用PC。
經過多年,美國有超過3000萬戶家庭擁有兩部以上的PC,但PC的諸多週邊卻只有一份:一部掃描器、一部印表機、一部數據機…,家庭不需要添購第二部印表機、掃描器(利用率、使用機會等考量),但卻需要讓兩部以上的PC分享使用已購的PC週邊。
既然要分享,那麼家庭區域網路的需求便逐漸成形,而更進一步的導火線是1998年的寬頻(Broadband),頻寬資源必須能分享給家庭中的各PC,此時家用區域網路的功用,便從週邊的分享擴展至頻寬的分享,直至今日IP/寬頻分享器都一直是熱銷品。
雖然家庭需要區域網路,但卻不適合直接使用商用的區域網路,就美國家庭用戶的思維角度,家庭不似辦公室有預先埋設、牽佈Ethernet線路,額外的釘線將有礙觀瞻,此外一般家庭人士也對Ethernet所用的Router、Switch等感到陌生,並視為需要相當技術的設定裝置。
因此,資訊業者針對廣大家庭市場的需求,特別制訂與推展家用的區域網路規格,包括運用電話線來形成家用區域網路的HomePNA,用插座電線來形成的HomePlug,或用無線的Wi-Fi(幾乎全然取代更早出現的無線家用區域網路:HomeRF)等。
有了更適合家用佈建的區域網路後,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進一步的需求迫使這些家用區網必須提升、強化。由於數位影音的串流(Streaming)、廣播(Broadcast)在家庭內日益普及,影音的播放傳輸必須定時定量才能有順暢的播放效果,否則斷續、跳針的表現就談不上是享受。
為了因應新的普遍需求,前述的家用區網規格只好增版修訂來因應,一方面必須要有更快的區內傳輸頻寬,另一方面在多種應用同時傳輸時,仍須為影音播放的需求保留一定的頻寬,即是該導入頻寬管理(Quality of Service;QoS)的觀念及機制。
筆者所言真的是共同趨勢嗎?就以實例來證明吧!HomePNA從2.0提升至3.0,將速度從10Mbps提升至128Mbps,就是為了因應影音應用,同時加入QoS機制。
HomePNA如此,HomePlug也相同,HomePlug 1.0之後是HomePlug AV(AV即Audio、Video之意),原訂將速度從14Mbps提升至55Mbps,但最後的底定是200Mbps,也是為了影音,並加入1.0版所不具有的QoS機制。
至於無線的Wi-Fi也不能例外,Wi-Fi從11Mbps(IEEE 802.11b)提升至54Mbps(IEEE 802.11g),然後也加入QoS機制(IEEE 802.11e),對此Wi-Fi聯盟還設定新的受託測試項,凡通過IEEE 802.11e相容規範及互通測試的產品,便可取得新的Wi-Fi認證標章:WMM(Wi-Fi Multi-Media)。這就更明顯地表示:家用有線、無線的區域網路,是為了多媒體應用而提升速度,並加入QoS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