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穿戴裝置來襲 改寫市場競爭格局
智慧手機大戰將結束?

【作者: 丁于珊】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8578】

半世紀前,大型電腦占滿整個房間、電話被裝置在牆上;四分之一世紀後,個人電腦出現,占據整張桌子;過去十幾年,筆電則已可帶著走並放在桌上、腿上操作;現在,智慧型手機已是一台具體而微的電腦,放得進我們的口袋裡,一點負擔也沒有。


但是,這並非終點。未來幾年內,隨著元件體積持續縮小,電腦將可能是戴在我們的手上或者臉上。


今日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正不斷匯流其他物品,發展出越來越多的創新周邊產品,形成一個比電腦更為龐大的生態體系。但隨著行動裝置競爭變的白熱化,各家大廠也都想尋找下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另闢新戰場來擴大市場範圍。


一些看似和手機、平板搭不上關係的手錶、眼鏡等穿戴式設備,也開始朝向智慧化發展,穿戴式設備將成為手機、平板的重要周邊產品之一,甚至有潛力威脅其地位。研究機構IMS預測,截至2016年,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可達到60億美元之多。



圖一 : BI Intelligence預估,至2018年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將超過120億美元。
圖一 : BI Intelligence預估,至2018年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將超過120億美元。

穿戴式設備的應用範圍正不斷廣大,資策會產業分析師郭家蓉指出智慧裝置正朝微型化發展,它們將成為手機與平板的延伸,並引爆行動裝置的下一波熱潮。她說:「以智慧手錶來說,這樣一個小小的顯示器就能滿足消費者對於資訊的諸多需求,甚至可以監測你的血壓、紀錄你燃燒了多少卡路里,這可能改變我們現有的生活習慣。」


智慧手錶帶來高利潤

近來在蘋果、Google、三星等大廠的推波助瀾之下,智慧手錶市場變得熱鬧起來。ABI Research預測,智慧手錶將帶起穿戴式技術的熱潮,預估到2018年時,將有四億八千五百萬個這類的裝置出貨。Current Analysis分析師Avi Greengart也認為,「目前零組件的體積已經夠小且價格夠便宜,加上智慧手機的普及,讓智慧手錶的發展更有可行性。」


蘋果開發iWatch已是眾所皆知的事情,而三星業務部副總裁李幼熙日前亦承認,為了和iWatch相抗衡,三星正著手於智慧手錶的計劃。日前英國金融時報也曾報導,Google即將加入這場戰局,並且據傳其重視程度甚至超過Google Glass。其他包括SONY、LG等電子大廠也都曾推出相關產品,在Kickstarter上更是不時可見到智慧手錶的相關計畫,如日前發表的Pebble。


智慧手錶會如此受到青睞不是沒有原因。在智慧手機市場中,蘋果、三星瓜分了大部分的利潤;此外,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不少製造商選擇用低價來增加其競爭力,導致手機利潤不斷下滑。相較之下,現階段智慧手錶市場規模雖然不大,但利潤卻很可觀,有人估計高達60%之多。


花旗銀行分析師Oliver Chen表示:「如果蘋果能夠製造出像iPod的全新產品,商機將會很大。」


彭博社分析師Anand Srinivasan把手錶和電視市場互相比較後指出,600億美元規模的手錶市場比起市場規模高達1190億的電視市場利潤高出四倍。這麼龐大的利潤,也讓許多電子大廠急於進入市場想分食一杯羹。


習慣改變 消費者買不買單?


圖二 : 手錶如今不只是時尚配件,而是可以輕鬆瀏覽簡訊、email的裝置。
圖二 : 手錶如今不只是時尚配件,而是可以輕鬆瀏覽簡訊、email的裝置。

然而,過去手錶對人們而言,只不過是可以看時間或者表露時尚品味的一款配件。如今這款配件加了觸控螢幕,有了數位功能,可以和其他智慧裝置連接,讀取內部儲存資料、讓使用者不必從口袋裡拿起手機就能輕鬆瀏覽簡訊、接電話。


但是,這樣的改變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


答案對於微軟來說,可能是否定的。微軟2004年也曾和手錶大廠合作,推出SPOT手錶,提供新聞、天氣、賽事比分等資訊,但最終因缺乏具吸引力的應用程式,加上工業設計不良、價格太高等因素,導致銷售不佳,最終在2008年以失敗收場,也成為比爾蓋茨的遺憾之一。無獨有偶,隔年LG也推出一款手錶型的手機產品LG-GD910,要價不菲,但市場反應同樣不佳。


如今,消費者漸漸習慣移動裝置帶來的新體驗,這也讓智慧手錶重新嶄露頭角。但智慧手錶市場目前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其最大的挑戰是,至今很少人能夠清楚說明,智慧手錶在行動裝置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能夠滿足消費者什麼樣的需求。


Info-Tech Research Group分析師Mark Tauschek為智慧手錶所扮演的角色下了這樣的定義,「這些設備透過藍牙等技術和智慧手機互相搭配,它們不會取代智慧手機,也不會和智慧手機的功能有所衝突。」


ABI Research分析師Josh Flood則認為,智慧手錶的形式有可能作為智慧手機的附屬設備,顯示手機上的部分資訊,或者是一個獨立的產品,用來監測使用者健康狀況、自動化家庭的穿戴式遙控器等功能。


LG對此有相同的看法,儘管2009年推出的產品沒有達到預期反應,LG仍決定捲土重來,推出新一代的智慧手錶,據傳可能採用Android系統,並和自家的智慧手機同步。此外,LG的智慧家電產品線豐富,用戶有可能可以透過此手錶控制洗衣機、冰箱、電視等。


Google Glass引領風騷

除了蘋果之外,另一個在穿戴式裝置市場上佔上風的廠商則非Google莫屬。Google目前掌握了許多智慧手錶的相關專利,而在穿戴式裝置另一個矚目的焦點 - 智慧眼鏡上也大有斬獲,其Google Glass最快可望在明年上半年問世。


「Google Glass的突破性在於真正解放了我們的雙手,用戶不用拿出手機,從眼前就可以看到訊息、時間、未接來電等。」


圖三 : Google Glass的突破性在於真正解放了我們的雙手。
圖三 : Google Glass的突破性在於真正解放了我們的雙手。

當2012年Google I/O大會中,Google展示了Google Glass時,Google共同創辦人Sergey Brin曾發下豪語,要讓Google Glass在兩年內進入並顛覆行動裝置市場,屆時智慧手機將會成為過時的東西。


Google希望Google Glass能實現兩大目標,第一是成為一個方便人們透過圖片和視訊來進行圖像通訊的設備。以現況來看,仍沒有一款設備是針對圖像通訊來設計的。因此,Google希望設計一種設備,可以透過配戴者的眼睛看世界,並分享自己的觀點。第二是更快速、方便的獲取訊息,當使用者碰到一個問題,幾乎可以馬上得到答案。


關於Google Glass的功能細節,Google已陸續公佈,如語音控制,用戶只要對眼鏡說出命令,即可以拍照、錄影、發送訊息、導航或翻譯等,而許多公司如Evernote也為其打造專屬應用程式。美國知名科技部落客Robert Scoble在試用兩周後,給出極高的評價,「我不能一天沒有它!」他說。


頭戴式顯示器仍然是一個全新的市場,Google已經率先進入,其他公司也開始逐漸投入研發。不過每家公司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例如Google的優勢在於其搜索無所不知,且永遠連接(always-connected)的服務,而SONY則是擁有50年硬體開發。


Sony開發頭戴式顯示器的歷史已久並且經驗豐富,從2008年就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穿戴式裝置如家庭娛樂裝置HMZ-T2頭戴式3D 顯示器,並且手握許多相關專利,包括兩片鏡片都附有攝影機、電池和其他部件,且都能夠當作顯示器使用。


不過,雖然各家廠商對於智慧眼鏡顯示方式各有不同,但TechCrunch在一篇試用心得中指出,智慧眼鏡不適合拿來看電影或Youtube的影片,它不是手機的替代品。礙於訊息顯示的方式,智慧眼鏡似乎無法取代手機,但仍為行動裝置市場帶來不少創新發展。


穿戴式裝置讓智慧手機不智慧

除了智慧手錶、眼鏡外,穿戴式裝置還包括穿在鞋裡的計步器、穿在衣服內的心率監測器等。微軟Xbox互動娛樂業務總裁Don Mattrick表示,未來十年內,人們身上將會穿戴至少十個感測器來蒐集有用的資料,穿戴式設備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驚人。


圖四 : 當你不需從口袋裡拿出手機,而是從智慧手錶或眼鏡就能知道時間、讀取各種信息,那你還需要智慧手機嗎?
圖四 : 當你不需從口袋裡拿出手機,而是從智慧手錶或眼鏡就能知道時間、讀取各種信息,那你還需要智慧手機嗎?

五年前,有誰想的到未來我們透過手機就能夠知道各種訊息,包括時間,取代手錶的用途。而五年後,當你不需從口袋裡拿出手機,而是從智慧手錶或眼鏡就能知道時間、讀取各種信息,那你還需要智慧手機嗎?


受惠於行動裝置技術,為一些原本我們認為已無用的設備注入新的活力。當週遭的設備功能變得豐富且強大,那麼會不會最終智慧手機變得不再那麼智慧,倒退回以前只用來打電話的時代?又或者,這些設備只能在行動體系中扮演輔助角色,智慧手機的地位仍是牢不可破。


但值得注意的是,行動裝置市場目前仍然很大,如果穿戴式設備最終將取代智慧手機,讓智慧手機的角色變得像笨重的個人電腦一樣,也不會是近幾年會發生的狀況。


圖五 : Pebble內建陀螺儀加速器等感測器,可作為運動監測器,也可透過藍牙2.1+EDR無線連結iPhone、Android系列手機。
圖五 : Pebble內建陀螺儀加速器等感測器,可作為運動監測器,也可透過藍牙2.1+EDR無線連結iPhone、Android系列手機。
相關文章
讓新一代智慧眼鏡成為現實
巨量轉移有解 Micro LED拚2022年量產
走過導入期 穿戴式裝置將迎來一波強勢成長
內建雜訊過濾功能加速度感測器
打開軟性顯示新視野 電子紙搶進差異化市場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智成電子首度曝光AI晶片概念 整合BLE搶攻AIoT商機
» 經濟部攜手友達等廠商 展出23項前瞻顯示技術
» 電腦領域需求回升 聯電2024年第一季晶圓出貨量成長4.5%
» Tektronix頻譜分析儀軟體5.4版 可提升工程師多重訊號分析能力
» 愛德萬測試與東麗簽訂Micro LED顯示屏製造戰略夥伴關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23.101.6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