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Android平台軟體架構設計
 

【作者: 陸向陽】   2009年05月05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8257】

谷歌(Google)的Android是針對可攜式裝置所提出的軟體平台(Platform),更具體說是一個軟體疊層(Software Stack),若軟硬體商均支持與遵循此平台規範,則可以達到軟硬體高度分離、分立的理想,即軟體商所開發的應用程式可以在各種支援Android的硬體上執行,達到與爪哇(Java)程式語言相同的原初理想:程式撰寫一次後,可以在各種硬體上執行,達到最精省的程式心力開發,同時讓程式的潛在執行機會達最大化。雖然Java已相當適合,然卻有開放性及版權顧慮,因此Google才決議推行Android。


Android的目標應用

Android雖以可攜式裝置為其推行目標,然本質上也適用於小型固接裝置,如數位相框(DPF)、視訊機頂盒(STB)等,不過實務上仍以可攜式裝置為主,特別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可攜式媒體播放器(PMP)、個人導航器(PND)、個人數位助理(PDA)則次之。值得注意的是,由於2008年小筆電(Netbook)風潮興起,因此Netbook也成為高度矚目的潛在應用。


《圖一 Google Android的標誌(吉祥物?)為一個機器人》
《圖一 Google Android的標誌(吉祥物?)為一個機器人》圖片來源:Google

疊層最底層:Linux核心

瞭解Android的目標應用,即進入疊層架構的正題,整個Android平台區分成4層、5個區塊,並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示。


首先說明紅色的最底層:Linux核心,此包含一套用於用可攜式裝置的嵌入式Linux外,其餘均為硬體裝置的驅動程式,如音訊驅動程式、Wi-Fi無線通訊驅動程式等,另也有較核心的行程間通訊(IPC)驅動程式、電源管理驅動程式。


整個Linux核心都以紅色標示,表示Linux核心的各軟體元件,均是以C語言撰寫成,整個紅色層均是由晶片業者,或可攜式裝置的系統硬體開發商所負責,即音訊晶片商在銷售音訊晶片時,也當附上Android的音訊驅動程式,而如宏達電子(HTC)之類的可攜式裝置開發商,也必須針對特有的硬體功能,而自行開發驅動程式。



《圖二 Google Android軟體疊層圖》
《圖二 Google Android軟體疊層圖》圖片來源:Google

函式庫層

接著是綠色的函式庫層,此處收納了諸多偏重於硬體的基礎軟體函式,如網路傳輸安全性的SSL加解密、FreeType字型、SQLite資料庫、WebKit網頁排版引擎等,這些綠色軟體元件是以C或C++語言撰寫成,並依循libc標準開發、放置。


至此有個疑問:紅色的Linux核心層,可依據不同的硬體架構與配置而進行修改、擴充,而綠色的函式庫層能否如此呢?對此答案是肯定的,然擴充與修改也必須合乎libc標準。此外,一旦對原有函式庫進行修改或擴充,則平台的移攜性(Portability)將降低,此必須事先瞭解。


《圖三 第一個支援Google Android平台的手機:宏達電子的G1》
《圖三 第一個支援Google Android平台的手機:宏達電子的G1》圖片來源:英文維基百科作者Michael Oryl

Android執行階段層

與函式庫屬同層的為Android執行階段,然卻用不同的黃、藍色標示,黃色為Dalvik虛擬機器(簡稱DVM),對應至Java架構則與Java Virtual Machine(簡稱JVM)角色相同,用來執行中介程式碼(Managed Code)。


DVM與作業系統有相依性,換不同的作業系統必須再行調修,才能達到最佳化表現。不過,DVM的諸多特性都需要倚賴Linux才能發揮(如多行程執行),因此DVM多只能在不同的Linux上執行,而不易在其他類型的作業系統上使用,此點與Java不同。


在黃色區塊內另有一個藍色的核心函式庫,該函式庫是以Android的類Java語言所寫成(撰寫語法上約有85%~90%相似度),事實上更上的兩層藍色層,其元件亦同樣以Android的類Java語言所寫成,只是核心函式庫屬更例行、常用的共同函式。


要注意的是,Android執行階段無法直接與紅色層溝通聯繫,而是凡事都要透過其左側的綠色函式庫層代勞才行。


《圖四 Android採行與Java類似的語法》
《圖四 Android採行與Java類似的語法》圖片來源:Google

應用程式框架層、應用程式層

以藍色的Android類Java語言撰寫成的軟體元件即具有移攜性,即無論Android的硬體設計如何改變,藍色軟體部分均不需要修改,即可在不同的硬體上執行。相對的,紅色、綠色、黃色層則具有硬體相依性,不同的硬體需要不同的編譯、調修,甚至可運用硬體電路方式使此三者加速執行。


雖然藍色層具硬體平台移攜性、硬體中立性,然在Android平台上仍將藍色層區分為二,經常使用且需要統整一致性者,即歸屬至應用程式框架層,另一則是應用程式層,應用程式層的各應用程式即是應用創意的發揮場所,各應用程式可有極大的差異,而非追取一致。


另外,應用程式可呼用應用程式框架中的軟體元件為其服務,同時也可呼用Android執行階段內的核心函式庫為其服務。


而框架層內,活動管理員(Active Manager)即類似今日Windows作業系統內的事件管理器,負責應用程式上的操作事件(如一個按鈕被按、一個手寫輸入被辨識完成等);視窗管理員(Window Manager)則負責各應用程式的視窗畫面等。



《圖五 Android的Dex(.dex)檔內部結構》
《圖五 Android的Dex(.dex)檔內部結構》圖片來源:Google

進階探析DVM

瞭解整體疊層後,重新對整體進行檢視,可發現整個Android平台的重點即在DVM,因為綠色函式庫中的元件,多已是業界標準(如SSL)或約定成俗的標準(如WebKit、SQLite),而紅色核心也早用於諸多的Linux嵌入式應用上,藍色應用程式層則由廣大軟體商、程式師去發揮,藍色的框架及核心函式庫則會持續透過組織程序的制訂而增長、強化。


事實上Google是在2005年7月購併Palo Alto的新創公司,取得DVM後,才能構築、提出Android。


DVM的運作方式與JVM相同,DVM的程式語言類似於Java語法,原已有撰寫Java程式經驗者可較快適應,不過Java程式寫完後,於執行會轉譯成Byte Code的中介碼。同樣的,Android的類Java語法也會譯成其獨有的中介碼,此中介與Java Byte Code全然不同。


除語法相近、譯出的中介碼截然不同外,Android也不能使用Java的類別檔,而是自己獨特的.dex檔,所以若有程式師想直接把以前撰寫過的Java程式,直接重新編譯成Android可執行的程式,是不可能的,依然只能保有程式的邏輯、演算法,然後重新以Android、DVM作法重新撰寫才行。不過Android仍提供一個名為dx的工具程式,可將Java類別檔轉譯成.dex檔。


既然DVM與JVM如此相像,除開放性、版權問題外,是否仍以Java較合適?


其實不然,DVM作法的執行比Java更快速、更安全,DVM是以暫存器為基礎執行,即程式執行時的相關變數是放在暫存器中,相對的,JVM是堆疊為基礎的執行,變數存取需要透過Push、Pop等手續,速度不如DVM。


而安全性上,DVM讓每個應用程式均以一個行程來執行,如此某一應用程式因撰寫不良或外在因素而當機,則其當機問題不擴散、殃及DVM,DVM依然可正常執行其他應用程式。相對的,Java程式若發生問題,並導致JVM停擺,則其他的Java應用程式也將一同停擺。



《圖六 Dex檔與Java類別檔的結構對應》
《圖六 Dex檔與Java類別檔的結構對應》圖片來源:Google

結語

DVM的相關技術特性與應用程式開發者密切相關,然對於想開發支援Android的硬體晶片商、系統商而言,則較在意紅色、綠色區塊。


紅色、綠色區塊除了可運用硬體電路獲取加速(以硬體加速執行,通常也意味著能比純軟體方式執行精省功耗)外,另一關注重點是能否換用不同的處理器架構。


對此其實具技術難度,Android目前是以ARMv5指令集架構的處理器(或稱執行單元、核心)為最低要求,雖然Android未硬性規定不可改用其他指令集架構的處理器,例如可用更前期的ARMv4指令集架構處理器,或可用於x86、MIPS等不同於ARM架構的處理器。


此外,紅、綠層是以C/C++語言寫成,重新編譯(Recompile)後即可在另一種架構的處理器上執行。然重點在於:重新編譯只擔保另一處理器能功效無誤地執行原程式,但卻不易做到效能最佳化,使程式流暢執行。


這也是今日許多技術狂熱者,雖將Android重新編譯成可在Eee PC(x86架構)執行、可在我本墨客(OpenMoko)手機(ARMv4)執行,但此作為僅能視為特技表演,難以普及,原因即在於效能最佳化不足,程式無法流暢執行、反應。


至此可以得出一些建議,一是不要天真認為Android語法類似Java,即可快速將原有Java程式進行移植,過程中仍需要發展、轉換心力。另一是Android現階段以ARMv5以上處理器為發展主力,其他架構處理器仍需自行強化精進執行效率。


另外現階段Android以可攜式產品應用為主,並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另也可能跨入Netbook,其他的相關應用則為其次,若期望用Android發展其他應用,也同樣需要自行承擔較多的技術心力,這些在投入Android發展前須有所考慮,而不能對Android抱持過度可行性與過度信心。


相關文章
MacBook領軍USB Type-C普及加速
多功能嵌入式系統新未來:從Android到Raspberry Pi 3
傳統、創新並存 Apple Pay顛覆金融圈
Android裝置多核心系統設計策略
比手機還多的「心機」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瀚錸引進智能家居系列產品 推進連網增速新趨勢
» 工研院CES展後賦能科技創新 掌握AI產業鏈商機可期
» 國科會TTA偕新創團隊挑戰CES 2024
» 圓展4K雙鏡頭聲音追蹤攝影機獲台灣精品銀質獎
» 摩爾斯微電子與Xailient合作改變智慧型攝影機前景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2.197.19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