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資訊是活的應以核心商業機制
江金龍:

【作者: 黃國棟】   2007年05月03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3951】

引言

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雖說受到一波波不景氣的影響,導致許許多多的企業,面臨倒閉、縮編及裁員的命運,不過仍有業者在一片不景氣中,展現高度的旺盛力,其中「資訊儲存」的亮眼成績,就是相當令人心羨。根據美國知名市調公司Dataquest 最新統計,整個網際產業從 2000 年至 2004 年這段期間,Storage 將成長到 22.2%,遙遙領先於 PC、Server 及 Network Equipment 等產業。


談及目前投注於資訊儲存的業者,EMC 絕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代表,位於台北市政府附近的台灣區分公司,在信義區各處林立的大樓中,選擇松仁路上的大廈作為據點,正突顯出其市場的地位與穩固全球儲存管理第一的雄心。


資訊儲存的關鍵在於架構問題

本社社長黃俊隆:第一問題請教江總經理,目前整個資訊儲存產業是呈現何種發展?


EMC 台灣區總經理江金龍:資訊儲存與 Internet 的發展、演變是息息相關,因此,現今的資訊儲存型態已經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寬頻的產生使得在 Internet 上流通的資料愈來愈大,相對而言,對於頻寬的需求也就日益重要。


事實上,EMC 在台成立分公司至今仍不到兩年,所以在國內的資訊儲存市場的發展過程,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重新定位 EMC,會特別著重此一部份,是國內對於 EMC 的了解與 EMC 實際的發展現狀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過去 EMC 在台是透過代理商,只針對硬體的設備銷售,如今在成立台灣區分公司之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國內業界了解,EMC 除了硬體設備外,對於儲存軟體的研發同樣是相當用心的,光是去年投入在資訊軟體的開發就高達十億,具體來說,我們對於 EMC 的定位是以「基礎建設的提供者自居,特別在資訊系統方面」,並且協助客戶來完成資訊儲存系統的建置。


《圖一  江金龍:我們對 EMC 的定位是以「基礎建設的提供者自居,特別在資訊系統方面」,並且協助客戶來完成資訊儲存系統
的建置。》
《圖一 江金龍:我們對 EMC 的定位是以「基礎建設的提供者自居,特別在資訊系統方面」,並且協助客戶來完成資訊儲存系統 的建置。》

至於在資訊儲存的發展看來,過去與現今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不同,這過程包含了科技、應用的演進以及各種不同的因素所促成,整體來看,「資訊的數位化」是一個很大的轉變,當資料被數位化之後,資料的儲存、管理、分享等需求就會大大的增加,不過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這些資訊被第一次產生的時候,就已經是數位化的型態與功能,從此角度來探討市場發展的走向,我們可以知道,到 2003 年整個資訊儲存的市場規模會超越 Server。


黃:根據您的分析,我們是否該將 Storage 領域單獨分開來看,而 EMC 則以Internet Storage Provider 的定位為主。


江:我認為 Storage 並不是一個正確的字眼,就如同我們公司在名片上所強調的重點「Where Information Lives」,因為Informations 是活的,而 Store 只是資訊系統的一部份,它應該還包括 Informations Management 及 Sharing 。另外,我們回到技術層面來看資訊系統的架構,以目前多數的企業來說,仍以Server 為中心,但這樣的資訊系統已經不符合現代企業的需求,其主要的因素是「資訊系統架構」的問題。


由於企業運用 Server 的種類愈來愈多、作業系統大不相同,且企業在不同的部門之間,採用的作業模式也多有差異,在傳統資訊技術的結構中,每一個資訊管理中心是以 Server 為中心,磁碟機只是附屬在 Server 之下,而資訊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內,在此情況下,資訊是無法被妥善使用。


站在企業的經營角度,他們是需要跨平台、橫向的作業方式, 不過現今多數企業缺乏的是「Enterprise View Information 及 Enterprise View Data」,有的只是Server View 的 Data。事實上,過去的系統架構在面對不斷更新的 Internet 技術已不負使用,加上現在 Internet 強調 7天 24 小時 Online 的服務,促使資訊要能達到隨時、隨地可以 Access 的目標。


特別是大型企業或是 ISP 業者,而整個資訊系統負荷不來的原因並非是效能的因素,而是最為根本的架構問題。所以,我們為客戶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告知企業,資訊系統架構最核心的部分該是「如何從企業考量重點來做到資訊的綜合管理」,而非 Server 的部分。


Information 的整合是企業的發展重點

黃:在資訊系統架構建置的過程,我們都了解它必須要能支援許多不同的Information System,而這個階段如何做到與外部系統的相連結,且以何種的Protocol 為主?


江:我個人認為,資訊系統與外部的連結會有各種不同的方式,現在要以單一的protocol 或 Files System 來符合各種不同的應用需求是較為困難,例如現今大家所應用的 SAN、NAS,並不會發生誰會被誰取代的問題,這是因為企業有何種需求就應該具備不同的資訊系統建置,因此我們在技術的研發過程,強調的是如何協助客戶更有效的儲存、管理與分享資訊,所以我們的資訊架構建置並非是在 Server 上。這是 EMC 與其他 Server 廠商最大的不同點,且是企業在資訊儲存管理觀念的一大改變。


黃:對於傳統的資訊中心建置,要能廣泛接受 EMC 現今強調的資訊系統架構觀念,其最大的困難點是什麼?


江:在這邊我所要說明的是,網際網路的技術是日新月異,其更新速度相當的快而產品的週期愈來愈短,因此我們要做的是「Information 的整合」,並不是「Application 的整合」,例如企業會用到ERP、CRM 等各式不同的應用系統,且每一種應用系統的循環愈來愈短。


以企業的發展趨勢來考量,他們要做的是資訊的整合,而不是應用系統的整合,建置一套完善的資訊系統,就如同地基打的穩一般,是可以隨時因應不同的變化。但企業重視的是,如何將現在使用的資訊系統轉換成可以因應未來的需求,關於這方面的規劃,是可以採行階段性的實施方式,讓企業在競爭力與成本的考量,取得較佳的平衡點。


《圖二   黃俊隆:Data Center 的演變,在國內會有何種發展,而台灣對於資訊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似乎較不能接受,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
《圖二 黃俊隆:Data Center 的演變,在國內會有何種發展,而台灣對於資訊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似乎較不能接受,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

黃:Data Center 的演變,在國內會有何種發展,而台灣對於資訊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似乎較不能接受,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江:對於網際網路上的 Data Center 而言,未來他們就像是發電廠,所有的資訊都聚集在那兒,透過寬頻的傳輸可以傳遞到各個不同的用戶手中,這也是現今不斷強調寬頻的主因,過去因為頻寬的不理想導致資訊傳輸無法獲得用戶的認同,但是在頻寬的基礎建設獲得解決之後,資訊的應用與取得將會更便捷。


傳統的 Data Center 與未來的 Data Center 是會有所不同,以企業來說,未來的 Data Center 並不會取代企業內部的主機,只是企業可以減少花費成本與人力,來維持資訊的儲存、管理與應用,這是一個資料備援的概念。所以,Data Center 在未來絕對是可行、可成功的。


而 Data Center 的成功關鍵,就如我前面所言,頻寬的因素佔了很大的比例,現在傳輸的技術的演變,是沒有一定的定論,不管是光纖、3G、衛星通訊、海纜等,均有可能是同步的發展,而這些都是在解決頻寬傳輸的問題,個人認為,是沒有單一的技術可以一統整個網際發展及解決所有問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企業需求是可以選擇不同的傳輸類型。


黃:在這一波的景氣寒冬下,貴公司及儲存領域是否也受到影響?


江:整體說來,還是有受到影響,不過影響並非是公司本身或是資料儲存的領域,以今年為例,公司的業績表現與整個儲存領域仍是呈現成長的趨勢,不過個人以為 EMC 的全球化腳步仍嫌慢了一些,這是因為過去我們在美國市場過於成功,截至目前為止,EMC 美國市場與美國之外的全球市場之比例為 6:4,較為理想的情況是,全球市場應該有六成的比例、美國市場為四成,所以 EMC 在過去兩年,才真正開始在全球設置分公司。


對於現階段市場的利基而言,「整合性的技術」是可以期待的,特別是把不同領域的技術做整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是可預見一種新的技術整合。


台灣網際產業的利基

黃:您認為現在台灣的狀況,特別在網際產業領域有什麼利基點?


江:我認為台灣目前的產業,同時面對幾個不同的問題,第一是「基礎建設」的問題,過去政府投注不少的基礎建設,例如十大建設等,但是在近十年來我們並沒有看到資源的投資與建設。第二個問題則是「產業全球化」,我們要了解全球化是一種趨勢,因此企業有無能力處理全球化的問題是相當重要的,現今大家一股腦兒討論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但個人以為最重要的核心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總結來看,能夠將這二個主要的問題妥善處理,是可以為國內的企業帶來新一波的競爭優勢。


至於,台灣產業的利基點,最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源」,而這也是我們最可以引以為傲的地方。


(整理寫作:黃國棟,攝影:黃昱豐)






 


相關文章
為大功率三相 AC 馬達選擇和應用機電接觸器
運用RTD打造高EMC效能的精準溫度量測方案
微機電系統EMC達到99%改進幅度
克服電化學氣體感測的技術挑戰
實現大規模可靠的連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人工智慧再升級 探究國際網路社群治理層面
» 資策會攜手遠傳電信參與3GPP國際資安標準
» 偉康科技獲得三重資安驗證 全方位防護控管
» 精誠金融科技取得第三方支付能量登錄 數位金流佈局到位
» 聯發科與大聯大品佳於Embedded World 2024展出嵌入式物智慧聯網成果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80.4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