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打開MicroLED說亮話 進軍商用市場指日可待
應用場域更顯明朗

【作者: 王岫晨】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3529】

MicroLED是一種新興的顯示技術,它採用微小的LED來構建高解析度的顯示螢幕。相較於傳統的液晶顯示器和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MicroLED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好的對比度和更廣的色域。同時,MicroLED 的像素非常小,因此可以實現更高的像素密度和更精細的圖像呈現效果,同時也更加節能。


MicroLED技術優勢


圖一 : Micro LED具備非常顯著的優勢,例如高像素密度、更長使用壽命、更高亮度、更快更新速度和更寬色譜,可進一步提升顯示技術。(source:三星電子)
圖一 : Micro LED具備非常顯著的優勢,例如高像素密度、更長使用壽命、更高亮度、更快更新速度和更寬色譜,可進一步提升顯示技術。(source:三星電子)

Micro LED具備非常顯著的優勢,例如更高的像素密度、更長的使用壽命、更高的亮度、更快的更新速度和更寬的色譜,可進一步提升顯示技術。相對能耗低也是一項重要優勢,使得Micro LED技術非常適合用於下一代配備較小顯示器的消費電子設備,通常這些設備為電池提供的空間非常有限。MicroLED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高亮度和高對比度:MicroLED像素可自身發光,因此它們可以實現非常高的亮度和對比度,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在室外或其他高照度環境中使用。


●低功耗:MicroLED技術消耗的電力比傳統的LCD顯示器和OLED顯示器更少。這是因為MicroLED僅在需要時才會發光,並且它們可以在較低的電壓下運作。


●高刷新率和快速響應時間:由於MicroLED的快速響應時間和高刷新率,可以實現更流暢的影像和更高的幀率。


●長壽命和穩定性:MicroLED技術使用的材料非常穩定,因此可以實現長期的穩定運行,並且可以使用更長時間。


●可靠性:MicroLED是由許多小的LED組成,因此即使其中一個像素失效,也不會對整個顯示器產生影響。


MicroLED應用現況

目前在開發MicroLED技術的主要廠商包括Apple、Sony、Samsung、LG、AUO、Epistar、PlayNitride等。儘管目前MicroLED技術仍處於發展初期,但已經開始出現在一些應用場景中。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AR眼鏡、電視與顯示牆、以及車載顯示等領域。以下是一些MicroLED 應用現況:


電視和顯示牆

MicroLED技術在電視方面的應用是一個相對新的領域,但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由於MicroLED可以實現更高的像素密度和更精細的圖像呈現效果,因此可以用於製作大型的電視和顯示牆。這些產品需要高分辨率和高亮度的顯示器,以提供更好的觀看體驗。


目前許多電視製造商開始採用MicroLED技術來生產高品質的電視。MicroLED電視擁有更高的像素密度,使圖像更加清晰,也更能夠展現黑色和其他顏色的深度,MicroLED具有高亮度、高對比度、高色彩飽和度、高解析度、廣闊的視角和快速的像素反應速度,這些優點使得它在電視方面有著很大的應用潛力。但現階段MicroLED電視產品價格仍然偏高。以下歸納出MicroLED在電視方面的應用優勢:


●超高畫質:MicroLED技術可以實現超高畫質的顯示,提供更多的像素和更高的解析度,讓觀眾感受到更加清晰、更加細膩的影像效果。


●巨型顯示屏:由於MicroLED顯示器可以實現無縫拼接,因此可以用於製造超大型顯示屏幕,提供更加震撼的觀賞體驗。


●低功耗:與其他顯示技術相比,MicroLED顯示器具有更低的功耗,這將有助於降低電視的能耗和維護成本。


●高對比度:MicroLED顯示器的高對比度使得黑色更加深邃,白色更加明亮,提供更加真實、生動的影像效果。


●更長壽命:MicroLED顯示器的使用壽命長,可以減少顯示器更換的頻率,提高顯示器的使用效益。


AR/VR眼鏡

MicroLED技術也被應用於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設備中。MicroLED可以提供更高的像素密度和更好的色彩表現,這使得AR/VR能進行更加真實和沉浸式的體驗。AR、VR眼鏡需要高亮度和高對比度的顯示器,以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MicroLED實現了高亮度和高對比度,並提供更好的顯示效果,同時還可以節省能源,延長電池壽命。MicroLED在AR和VR方面的應用如下:


●智能眼鏡:MicroLED顯示器可以用於製造更小、更輕、更高解析度和更明亮的智能眼鏡。它可以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並支持更高品質的AR和VR內容。


●VR頭盔:MicroLED顯示屏可以用於製造更高解析度、更高亮度和更低延遲的虛擬現實頭盔。這將使得VR體驗更加真實、流暢並更加舒適。


●運動追?器:MicroLED可以用於製造更小、更輕、更高解析和更低功耗的運動追?器,用於追?使用者的身體動作。能讓AR和VR體驗互動性更高,也更更加真實和自然。


●其他AR和VR應用:MicroLED還可以應用於其他AR和VR應用中,例如AR和VR營銷、培訓、教育等用途。


車載應用

MicroLED在汽車方面的應用具有潛力巨大。然而,由於MicroLED技術仍處於發展初期,它的成本仍然很高,這可能會限制車廠在現階段的採用。


MicroLED在汽車方面的應用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面向:


●汽車照明系統:MicroLED技術可以用於汽車前燈和尾燈等照明系統中。由於MicroLED具有更高的亮度和更長的壽命,它可以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和更長的使用壽命,同時還可以節省電力。


●汽車儀表盤:汽車儀表盤的顯示器必須具備更高解析度與更快的響應速度等特色,MicroLED除了具備這些優勢之外,還能提供更好的影像品質和更快的顯示速度,並節省能源。


●汽車娛樂系統:對於汽車娛樂系統的顯示器來說,MicroLED可以提供更高的對比度和更廣的色域,以及更好的影像效果。


●車內照明:MicroLED技術也採用於車內照明系統,例如座艙照明和車門開啟燈光等,特色在於更高的亮度和更長的壽命,因此可以提供車輛更好的照明效果和更長的使用壽命。



圖二 : 英飛凌和日亞合作推出車用micro-LED矩陣式解決方案,創新汽車照明體驗。
圖二 : 英飛凌和日亞合作推出車用micro-LED矩陣式解決方案,創新汽車照明體驗。

行動裝置與智能手機

目前還沒有智能手機使用MicroLED技術,但是有些廠商已經開始研發相關產品。由於MicroLED螢幕可以做得更輕薄,並且在製造過程中不需要使用玻璃基板,因此在手機螢幕中使用MicroLED技術可以讓手機更輕薄和更耐用。現階段主流的智能手機大多主要使用LCD或OLED顯示器,MicroLED技術尚未大規模商用。然而MicroLED仍然可以帶給智能手機許多優勢,包括:


●更高的亮度:在室外環境中更容易看清楚螢幕上的內容。


●更高的對比度:觀看影像或者照片更能展現真實的色彩,同時也更加鮮明。


●更快的響應速度:MicroLED技術的響應速度更快,可以消除影像的殘影和拖影現象,在高速運動影像下呈現更加流暢的畫面。


●更長的使用壽命:MicroLED使用壽命比其他技術更長,可靠性更高。


●更低的能耗:MicroLED技術的能耗比OLED技術更低,因為它僅需要亮度發光,而無需額外的顯示輸出控制電路。


●更高的可靠性:MicroLED技術的可靠性更高,因為它不像OLED技術那樣容易出現燒屏現象,也不像LCD螢幕那樣容易受到壓力和外力破壞。


結語

總體來說,MicroLED技術具有高亮度、高對比度、低功耗、高更新速度、快速響應時間、長壽命、穩定性和可靠性等優點,因此它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顯示技術。目前,MicroLED技術已經應用於一些產品上,如智能手錶、電視和顯示器。例如,蘋果已經在Apple Watch Series 5和6上使用了MicroLED螢幕,使得顯示更加清晰和明亮。此外,三星也推出了MicroLED電視,提供更高的亮度和對比度,以及更廣泛的色域。


由於MicroLED像素極小,因此可以實現像素間距更小的LED產品量產。這些產品的螢幕尺寸更小,解析度更高,可滿足4K和8K的需求。放眼未來,MicroLED技術的市場前景廣闊,除商用LED顯示和螢幕外,MicroLED還將進軍消費市場。儘管MicroLED技術仍然相對較新,但由於具備許多優點,可望在未來取代現有的顯示技術,並應用於更廣泛的產品中。


相關文章
特殊設計與背板巨量轉移 將是MicroLED產業新研發方向
22FDX製程為AR技術帶來重大變革
量子點顯示器後勢看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 TIE未來科技館閉幕 揭曉兩項競賽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登場量子論壇 揭幕TIE未來科技館匯聚國內外前瞻科技
» 國科會主辦量子科技國際研討會 鏈結國際產學研能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29.67.24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