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筆記型電腦滿足了人類對「移動性」資訊的需求,加上價格逐漸平價化後,筆記型電腦的市場也從1994年以前的1000萬台以下的市場規模,飛快成長至去年近2422萬台的市場規模。IDC及MIC並預估至2005年時全球筆記型電腦的市場規模將大幅擴展至4000萬台的數量。
儘管PC市場成長趨緩的疑慮久揮不去,但由於筆記型電腦在可攜性設計、效能、及週邊和軟體的附加價值逐漸提昇的情況下,相較於桌上型PC其功能價格比的差距已逐漸縮小。此外筆記型電腦以附加無線傳輸功能、CD-RW和PC-Camera等硬體產品及軟體的加值應用,把筆記型電腦從傳統資訊產品的角色、逐漸提昇成資訊家電產品的整合應用平台,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亦逐漸提昇。未來筆記型電腦市場相對於桌上型電腦將還有相當可觀的成長空間(圖一)。
根據IDC及MIC的統計,去年全球筆記型電腦的出貨量為2422萬台,較前年成長21.5%,主要原因與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的性能差距已有縮減,加上筆記型電腦逐漸平價化有利於市場的接受度。此外Internet的興起,中小型企業e化、帶動Mobile Office的接受度,所以也連帶帶動筆記型電腦產業的高成長率。在我國廠商部分,由於國際大廠Outsourcing的比例逐漸提高,所以我國筆記型電腦廠商在去年皆繳交了亮麗的成績單。2000年我國廠商筆記型電腦的出貨量為1271萬台,較1999年成長31%,且全球佔有率已達52.5%。
展望未來,國際PC大廠Cost Down的壓力持續加重,且筆記型電腦的電路設計較精密,技術層級仍高於桌上型電腦,大量委託國際EMS大廠來代工的機率並不高。國內廠商在承接國外大廠訂單可能性仍勝出EMS大廠,加上TDS的優勢,未來我國廠商應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MIC並樂觀預估至2003年,我國筆記型電腦出貨的全球佔有率將有機會達到64%。
不過,在筆記型電腦的普及率逐漸提昇後,若無新一代具更高效能或新應用的產品出現,則2002年後全球筆記型電腦產業要想維持之前的高度成長率恐有障礙。從近來廠商的經營實況也可發現,我國筆記型電腦廠商在近二年日系廠商陸續釋放訂單下,仍會有相當不錯的成長實績;不過隨著市場逐漸飽和後,彼此搶單的狀況已有愈演愈烈之勢。未來一線廠商秉持規模經濟、採購、及設計的能力,才會在此競爭激烈的產業具有較佳的競爭優勢。
全球市場概況
亞太市場成長值得期待
筆記型電腦的主要市場向來集中於商業型機種。而以地區別來看,仍以西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為最主要的市場。以去年的資料來看,美國約佔全球市場的37%的佔有率,西歐與日本市場約合計囊括約47%的市場,而亞、太地區則僅佔9%。故今年歐洲、美國及日本經濟景氣的走緩若影響企業支出及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連帶也會影響筆記型電腦在這些地區的銷售成績。以IDC預估的數字來看,未來四年美國筆記型電腦市場的複合成長率僅8%;但西歐及亞太市場的成長率將分別為13%、15%,市場仍有相當寬廣的成長空間。尤其在大陸市場部分,今年筆記型電腦的成長率更不容小覷(圖二)。
大陸市場為兵家必爭之地
對各家廠商而言,大陸筆記型電腦市場仍為一塊尚待開發的樂土。去年大陸筆記型電腦產品的銷量約37萬台,較前年的24.3萬台成長52.3%。過去以來,大陸最受歡迎的廠牌為東芝,但因去年上半年的瑕疵風波,也使得本土品牌─聯想昭陽趁機取而代之。由於大陸筆記型電腦價位相對一般消費水準來說仍高,所以仍以商用的高檔市場為主流。
而在各大品牌部份則以美系的IBM、HP、Compaq、日本品牌得力聯想代理的東芝(Toshiba)及NEC獨占鰲頭,大陸品牌則以聯想昭陽和方正頤和表現頗受矚目。對我國廠商而言,在大陸以自有品牌行銷也已得到相當良好的反應,積極耕耘於大陸市場的台灣廠商如Acer、倫飛,華碩的出貨數量也已開始大幅攀升。受到成長佳績的激勵,各家廠商莫不將大陸經銷通路的佈建作為2001年的重點工作目標(表一)。
由於東芝所發生的筆記型電腦瑕疵事件,導致大陸消費者增加對本土自有廠牌的信任度。和全球其他區域市場不同,歐美大廠的品牌未必在大陸市場較為吃香,其本土的筆記型電腦品牌攻城掠地的速度令人驚訝,而通路和售後服務成為成功的重要關鍵。我國廠商或可望藉由在大陸自設通路的方式,或與大陸廠商如聯想等採合作模式而搶下不小商機。
全球大廠將重新洗牌
從去年IDC的統計不難發現,近來全球筆記型電腦廠商的排名已有重新洗牌的效應發生。以去年第四季IDC的統計資料來看,IBM已擠下Toshiba,成為全球筆記型電腦的龍頭。不過,從各家的市佔率數字來看,前四大IBM、Toshiba、Compaq、Dell的競爭似已更加白熱化,市佔率的成績總在伯仲之間,並與其他前十大廠商的差距逐漸拉大(圖三)。
卻也發現,Sony、Acer、及HP在去年的成長率十分驚人。以Sony來說,其筆記型電腦的設計著重於與該公司其他產品(如DV8、數位相機、PC Camera等)的整合度、以及Memory Stick的應用,所以Sony的產品儘管在效能上與歐美大廠的機種相差並不大,但總能吸引消費者極度的青睞。此外,Acer除了在歐美市場加緊努力外,其推出較平價的機種,在高成長的亞太地區亦頗受好評。所以各家廠商除了一味推出高效能產品外,如何尋找利基之處,並鎖定「Right Market」、「Right Customer」已成為成長的重要關鍵。
儘管筆記型電腦廠商大者恆大的趨勢仍將不變(前十大的市佔率已達八成以上),不過各大廠的消長速度卻也十分迅速。以目前的態勢來看,排名第五至第九的廠商如Sony、Fujitsu、NEC、Acer、HP其靈活的行銷策略所造就出的高成長率,也令人不得不正視其未來即將發生的近身肉搏戰。尤其我國筆記型電腦廠商為前四大的代工總量已達總出貨量的47%,未來如何加強與其他大廠的關係,並選擇在高成長率地區具有深耕基礎的客戶,並適度調配資源以爭取為其代工的機會,將是影響各家廠商未來成長表現的重大因素(表二)。
發展趨勢分析
CPU群雄爭霸戰─Intel為永恆之星?
筆記型電腦與桌上型電腦最大的不同在於─Performance的要求總次於「省電」之後。自從Transmeta推出標榜省電技術的Crusoe處理器後,一向標榜Performance 重於一切的Intel也開始力拱SpeedStep、Low Voltage等產品。近期Intel更強推Ultra Low Voltage筆記型電腦的CPU─分別是Pentium III 500及Celeron 500,製程為0.18mm,運作外頻為100MHz,其運作電壓低於1伏特。並預估在今年下半年製程提昇至0.13mm時,省電技術可再進一步的推昇。
目前Intel在筆記型電腦CPU的產品線上,除Mobile Pentium III及Celeron外,還有低耗電及超低耗電的Mobile Pentium III及Celeron共6款產品線,顯示Intel力圖在Full Size、Thin & Light及SubNote市場稱霸的強烈決心。從Intel下半年的Roadmap來看,在年底前針對Professional機種,還有Tualatin1.2G/P6/FSB=133等高階產品推出,其Tu 1G的TDP僅15w。除此之外,其他Performance、Value及SubNote的產品規格亦較今年上半年有相當大的躍進,提供廠商更多元化的產品設計選擇。
相對於Intel的積極,AMD則選擇低價Full Size的ODM/OEM機種作為主攻的市場。就目前Roadmap來看,AMD的製程進度仍較Intel為慢,而TDP的技術發展也較落後。不過由於今年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因素,低價市場應大有可為,AMD挾恃價格的優勢,仍有可觀的成長動力。
Transmeta的來勢洶洶是去年筆記型電腦產業中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Transmeta的目標市場以One Spindle超薄型產品為主─講求價格低、耗電性低、並積極與主攻SubNote及MiniNote的日系廠商合作,以自身的利基避免與Intel正面交鋒。由於未來介於手機及筆記型電腦大小的Mobile IA產品應有相當可觀的成長動力,Transmeta採取智取荊州的模式,專供其利基市場,應可享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此外,Transmeta在TDP的設計上相較於Intel、AMD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加上其與TSMC及IBM的合作已開始有Cost Down的效應產生。
IBM預估將於5月開始、而TSMC將於6月起以0.13微米製程為Transmeta小量生產TM5800(運作的頻率為700-900MHz、TDP 4.5-5.5w),所以Crusoe 5800問世的時間可能較之前業界所預估的更為樂觀。近來Sony、Hitachi、Casio、NEC、Fujitsu已陸續推出搭配Transmeta的筆記型電腦。儘管之前傳出瑕疵事件造成部分筆記型電腦廠商對Transmeta採取觀望態度,不過由於搭配Transmeta CPU的產品其體積及重量皆相當輕便,加上在耗電性的改善的確有其獨到之處,符合未來IA產品所需的潮流趨勢,其後續發展並不宜小覷。
以三大CPU廠商的佈局來看,可發現各家所鎖定的市場亦有所不同,Intel挾恃其在製程上的領先,及在主流機種上稱霸已久的優勢,短期內霸主的地位恐難撼動。而儘管Transmeta的產品具有其利基之處,但是否能進入量產、該公司的營收和獲利是否能支撐其在此競爭激烈的業界長期抗戰,仍有重重障礙亟待克服。
LCD面板技術逐漸提昇
在LCD面板部分,台、韓商持續砍價使得價格迅速下滑、深不見底的狀況似無止境。加上去年第四季後,國內生產TFT-LCD廠商逐漸量產後,供給大於需求更加惡化,所以至今年年底之前面板價格下降的趨勢恐難避免。儘管面板供應商叫苦連天,但對於筆記型電腦廠商而言價格下滑對需求刺激有相當大的助益。除售價降低得以刺激需求外,近來許多歐美的筆記型電腦廠商如:Dell、IBM、Compaq已將部分的機種轉用15吋面板。
不過,不可諱言的是,搭配15吋面板後筆記型電腦的方便攜帶性已隨之降低,所以儘管15吋產品的佔有率持續上升,但仍難成為主流的尺寸。此外,在解析度部分,XGA、SXGA等高畫質的發展亦持續進行,預估至2003年時,SXGA以上高解析度的產品將逐漸提高至四成以上。對於筆記型電腦廠商來說,受惠於面板價格持續滑落(圖三),對於筆記型電腦廠商毛利率的維持應有一定的助益。不過,由於面板價格下降的趨勢已形成共識,筆記型電腦的ASP勢必亦會跟著下跌,對於市場的推廣雖有正面助益,但要使代工廠商的毛利率再作大幅提昇仍有相當的困難度。
Wireless Solution─創造Anywhere、Anytime
無可否認的是筆記型電腦優於桌上型電腦之處在於「可攜性」,但隨著網路的盛行,資訊傳遞的立即性與便利性已成為使用者最期盼的需求。IrDA是最早內建於筆記型電腦的無線傳輸裝置,目前配備IrDA的筆記型電腦約有95%。不過由於IrDA有屏遮、無法構成網路、及傳輸方向性等限制,應用層面一直無法推廣。近來許多廠商已逐漸將Bluetooth及IEEE 802.11b等Wireless Solution置於產品的設計中。在這些Wireless Solution的規格中,Bluetooth由於力倡低價化,未來普及的速度也為業者所看好。
去年下半年Toshiba已推出第一款附加Bluetooth功能的筆記型電腦。而將Wireless Solution結合於PCMCIA或Flash Memory Slot將自今年下半年後逐漸普及,有利於加快無線傳輸應用在筆記型電腦的普及性。根據IDC估計,至2003年約有88.7%的筆記型電腦將附加藍芽的裝置,而2000-2003年間其複合成長率將有81.2%的高水準。未來Wireless Solution不僅為筆記型電腦的選購配備,而將成為筆記型電腦吸引買氣的必備元件(圖五)。
2-Spindles順勢而起
去年Full Size(包含光碟機、軟碟機、及硬碟)的筆記型電腦在市場上仍為主流,約佔六成。而2-Spindles(內建光碟或可抽換式的光/軟碟機、以及硬碟)的產品才佔三成左右。不過根據業者的預估,今年下半年筆記型電腦將會逐漸引入SD或Memory Stick等Flash Memory作為取代Floppy的方式,而將主力機種逐漸移往2-Spindles。
目前將Flash Memory置於筆記型電腦的廠商仍以力拱Memory Stick的Sony為首。其整合強大的AV影音產品的VAIO筆記型電腦雖在規格上與美系廠商的產品不相上下,但因大量而簡易的影像擷取、編輯及傳輸等應用軟體的搭配,造就出「VAIO狂潮」,也使Sony的筆記型電腦在去年大幅成長六成以上。
其中最大的特色為VAIO使用Memory Stick,作為與Sony其他的資訊家電產品的「Off Line」;並搭配IEEE 1394的「On Line」的互補串聯方式,架構出綿密的多媒體資訊傳播網。若再搭配Sony的家庭網路四大Gateway─PC、Mobile、PS2、STB,則可一統家庭網路的理想藍圖。而其他規格的Flash Memory廠商:Compact Flash以及Smart Media的主導廠商San Disk以及Toshiba亦開始正視Sony的Memory Stick來勢洶洶的策略,而共同團結起來共組SD(Secure Digital)聯盟,並將陣線移至下一代的儲存媒體之爭。
將SD與Memory stick的規格比較後發現,SD的規格雖略勝於MS,但由於SONY佔著其在攝錄影機、數位相機及資訊家電(如PS2、NB及PDA等)平台應用的優勢,對消費者已造成極大的吸引力。以目前態勢來看,兩大陣營仍難分軒輊。不過未來將筆記型電腦作為整合這些AV及資訊家電產品的平台的可能性卻已相當確立。
以「續航力」為永恆追尋目標
由於筆記型電腦講求「可移動性」及使用上的「即時性」和「便利性」,電池的續航力成為筆記型電腦廠商所努力追求的目標。目前鋰電池是小型二次電池組中所能提供最大能量的電池組。在客戶要求產品「輕、薄、短、小」及鋰電池價格持續下滑的趨勢下,去年NB/PC使用鋰離子電池的比例達84%;鋰離子電池已順利打敗鎳氫電池,穩居筆記型電腦電池的主流。
儘管鎳氫電池力圖挽回頹勢,但因降價的幅度有限,加上能量與鋰電池仍有一段距離,未來95%以上的筆記型電腦仍將選擇以搭配鋰電池為主。此外,鋰電池當中,亦分成兩種規格,一是圓筒型、一是方型。由於方型鋰電池具有高容量、重量輕、厚度薄等優勢,從1999年開始,方型鋰電池的需求量已超越圓型的使用量,未來方型取代尺寸及空間利用率較差的圓筒型鋰電池將是無法避免的潮流。
除了「開源」外,目前「節流」亦成為筆記型電腦設計的重要課題。現今省電的技術主要著重於四大主軸進行─CPU的省電技術(如Intel的SpeedStep、Transmeta所推出的低耗能的產品等)、半導體的製程進化、晶片組的整合趨勢、以及LTPS或反射型TFT的應用等方向來努力。不過,隨著筆記型電腦逐漸成為行動資訊平台後,要將無線網路模組、及無線通訊模組內建於筆記型電腦中所必須增加的耗電性卻也是無法避免的問題。看來在功能持續增加的需求下,如何降低耗電性仍是業者永恆追尋的目標。
何處尋找桃花源?
2000年我國筆記型電腦廠商的總出貨量已佔全球總出貨量的52.5%,儘管我國廠商的成長率仍高於全球市場的成長率;但根據MIC及IDC的估計,未來兩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的成長率將低於10%。產業的市場成熟度已相當高,我國廠商如何因應這些未來的挑戰,則值得大家深思。
自有品牌仍無法形成氣候
與主機板產業不同,我國的筆記型電腦廠商皆以代工業務為主,自有品牌的比例不到一成,所以受到國際大廠的鉗制較深。在目前全球大廠經營困難的同時,壓低代工價格勢必無法避免。而歐、美、日市場筆記型電腦各大廠的競爭態勢已定,非我國廠商推廣自有品牌所具有競爭利基之處,未來在大陸市場開發自有品牌的成績,則攸關我國廠商自有品牌勢力消長的最重要關鍵。
生產基地逐漸移至大陸
為求降低生產成本、以及看中未來大陸市場發展的潛力,近來筆記型電腦廠商西進大陸的計劃不斷。多家筆記型廠商早已尋找蓋廠的土地、或先行架設NB的終端組裝線、或在大陸先行生產零組件再運回台灣組裝、或將其他的產品線(如:Monitor、手機、或是主機板等)先行移入大陸開始生產。MIC並預估今年將帶動200萬台的西進效果(約14%在大陸生產)。
不過,不可諱言的是,由於大陸在零組件及LCD Panel的供應鏈上仍不如國內完整,且筆記型電腦廠商現已開始採取TDS的出貨模式;但以目前大陸的環境及複雜的通關程序尚難配合國內廠商所採取的TDS出貨模式來看,筆記型電腦廠商在大陸的產能何時大量開出,除了業者本身的意願外,外在環境的配合才是重大的影響因子。
以開發新客戶為勝負關鍵
以目前的態勢來看,國外大廠如Apple、HP及Compaq九成的筆記型電腦訂單皆委由台灣廠商來代工。不過,在大部分國際大廠對台委外代工訂單近三年來皆呈正成長趨勢的同時,Dell及IBM卻因成本的考量,在去年已將部分的訂單委由其他的CEM大廠。對我國的廠商而言,未來競爭策略應著眼於尚未大量釋放委外代工訂單的日系廠商,以及如何將已流失的訂單再爭取回來。以日本廠商而言,近來日圓貶值,加上東芝、富士通今年仍有擴產的計劃,儘管長期委外代工的趨勢不變,但隨著日圓持續貶值,今年對台大量下單的可能性已有降低的現象(圖六)。
日、台二雄爭霸,韓國窮追不捨
日本一向為筆記型電腦生產的重鎮,以去年的全球佔有率來看,日本約佔33.7%,僅次於我國的52.5%。今年我國與日本共同瓜分筆記型電腦市場大餅的態勢仍將不變,不過日本與我國廠商最大的不同在於日系廠商具有較強的特製元件製造、及品牌的實力。此外在產品的研發上,日系廠商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再結合其具有超強優勢的資訊家電產品(如DV8、數位相機和影像擷取應用軟體)後,附加價值已大為提昇,這部分是台灣廠商所望其項背的。
台灣廠商儘管在量產技術能力,研發的速度、零件體系上的確優於日、韓二國,但在品牌的經營及附加價值的提昇上,仍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未來在筆記型電腦市場趨於飽和後,接下來少量多樣化的Mobile IA產業已脫離目前筆記型電腦廠商所習慣的經營思維。而長期習慣接單後,市場嗅覺的敏銳度是否能因應未來多變的產品潮流,則是持續必須面對的難題(表三)。
結論
在各項零組件供貨寬鬆及價格滑落的影響下,儘管今年的總體經濟景氣持續走軟,但相對於去年上半年零組件動輒缺貨、下半年國際大廠紛紛延後訂單的窘境來看,今年整體筆記型電腦產業的景氣概況頗有弱中透強之勢。從二月份以來,訂單已有陸續回籠的現象,相較之前各家研究機構悲觀的預期,筆記型電腦廠商第一季的表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除與大廠推出新機種刺激消費有關外,國內廠商在去年積極搶單、爭取商機也有所影響。不過,下半年的景氣是否可持續加溫,庫存去化的速度及美、日、歐的經濟何時回春則仍是觀察的重心。
就各家廠商的競爭態勢而言,大者恆大的趨勢仍將不變。但由於我國廠商多以接ODM訂單為主,各家廠商核心客戶在今年度的表現,則是影響我國筆記型電腦前五大廠商表現良窳的最關鍵因素(表四)。在我國廠商中,現今以廣達的客戶分散度最高─包括Dell、HP、Apple、Gateway、IBM、Sony、Sharp、Compaq、Fujitsu、Casio等,前十大中僅Toshiba、及NEC尚未成為廣達的客戶,就去年全球的市佔率來看,廣達已達10.84%,穩居筆記型電腦龍頭廠商的寶座。廣達所採取分散客源及新增產品線策略(如手機、Server、WebPAD、廣輝的TFT-LCD)將有助於在未來成長受限的大環境下,將風險降至最低。
目前我國自有品牌的市場,少有其他廠商能在自有品牌的經營中求得利潤,畢竟規模經濟、長時間通路的深耕並非一蹴可及。展望未來,我國筆記型電腦廠商所選擇的競爭策略無非下列三種:1.適度調配資源及分散客戶群、2.經營自有品牌及大陸市場、3.轉進手機、Server或其他IA產品。
以策略2及3的進程及結果來看,究竟哪一家會勝出則仍待時間考驗。而筆記型電腦廠商經歷了璀璨的高速成長期後,如何跨入下一個新世代,則是目前各家廠商佈局的重心。儘管這些轉型新產品今年內對營收的貢獻有限,且投入的資源亦相當的龐大,不過為維持未來的競爭力,及期待耕耘後的豐收仍是支持各家廠商前仆後繼的最大動力。
---本文作者任職於大華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