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磁碟介面變革新規︰SerialATA
並列至極?串列登現﹗

【作者: 陳隱志】   2004年09月27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5798】

打開PC機殼,相信最紊亂、最礙眼的必然是磁碟機排線,尤其以UltraATA排線為最。在UltraATA33時,為40條,但自UltraATA66後,卻開始改為80條。每一條線路旁多增一條接地線路,以降低並列傳輸時的串音干擾(Cross Talk),為得是使傳輸能夠再加速。不過高達80條平行傳輸線路,再加上兩個ATA傳輸通道(Channel)各用上一條排線,排線幾乎佔據機內的大半空間,不僅造成機內保養維修時的困擾,在平日運作時也會阻礙機內氣流流通,使電子系統因升溫而增加不穩性。


不過,這樣的問題即將解決。由APT、Dell、Intel、Maxtor、Seagate等業者所聯合提出的新磁碟介面標準︰SerialATA,不但能解決上述的困境,同時又能夠讓ATA介面的效能速度再次提升,並還補強了過往道統ATA所缺乏的諸多功能。


SATA標準及架構介紹

目前以並列模式傳輸的UltraATA在速度上已達到極限,UltraATA/133勉強算是終極之作,其速度最高為133MB/Sec。不只是UltraATA有困難,就連UltraSCSI也有類似的困境。ATA、SCSI目前皆為16-bit並列傳輸,SCSI自8-bit擴增寬度至16-bit,但未來兩者都沒有朝更大資料寬度發展的想法。因為並列寬度增加,串音干擾問題也就愈嚴重,且愈難控制掌握。如此必須投注更多的心力去研發,但效率提昇卻有限,而原有以SCSI、ATA建立的軟體、韌體都必須改寫才能適用。


相對來說,整體若改以串列方式運作,不需改變任何實體線路,也不用改變任何韌體、軟體,只要加快運作時脈便可獲得加速。其研發的心力小,變革的衝擊也少,但提昇幅度高,所以這也是現今所有匯流排技術的發展走勢,ATA只是其一。其他包括SCSI、PCI也都有類似的方向,如SCSI自並列的8-bit/16-bit轉為串列(Serial Attached SCSI,SAS),PCI也從32-bit/64-bit轉成串列(PCI Express,PCI-E),如今UltraATA則也轉為SerialATA。為了跟傳統ATA有所區別,以往用並列傳輸的ATA被區別稱呼成Parallel ATA(PATA),新的串列傳輸的ATA則名為SerialATA(SATA)。


SATA是具長期性、階段性的新介面。第一代的SATA在傳輸上被稱為1X,提供1.5Gbps的速度;下一代為2X,達3Gbps;第三代為4X,預計達6Gbps。不過Intel工程師認為至4.5Gbps以上將會有技術方面的困難,可能需要更換傳輸介質或其他方式才能達成。上述的速度為實驗室的進度,實際商品化的進度仍在1X階段,並積極取代現有的PATA。


表一 SerialATA的1X、2X、4X等三世代的傳輸率規劃及目標<資料來源:Intel.com>

Serial ATA

Generation 1

Generation 2

Generation 3

Signaling Speed

1.5Gb/sec

3Gb/sec

6Gb/sec

Date Rate

150MB/sec

300M /sec

600MB/sec

Introduction

Mid’03

Mid’05

Mid’07


SATA是由Intel於2000年時,所提出的概念,並於2001年正式提出1.0規格。到了2002、2003年時,相關支援的硬體開始出現,包括介面卡及硬碟。然而,SATA的規格進展相當快速,2002年便有了SerialATA 2.0的提案。於2004年5月,Dell、Intel、Maxtor、Seagate、Vitesse Semiconductor Corp.等五家業者聯合提出SerialATA II,雖然這次少了APT,但卻多了Vitesse的加入。


雖然在SATA 1.0標準中,已對2X有些許指示,但SerialATA II卻有更完整的描述,且同時增加了一項新的加速功能,即「指令佇列(Command Queuing)」。過去ATA的傳輸都是逐一依序傳遞、解析、執行ATA指令,而SerialATA II的Command Queuing則允許一次接收大量的ATA指令,並同時打破依序,可改變指令的解析、執行順序,藉此讓整體傳輸再獲得加速。不過此一功能的應用,必須是同時有新支援的SATA介面控制晶片和新支援的SATA硬碟才行。


《圖一 Adaptec公司推出的SerialATA介面卡,提供2個內接SATA 1X埠》
《圖一 Adaptec公司推出的SerialATA介面卡,提供2個內接SATA 1X埠<資料來源:Adaptec.com>》

SATA與其他匯流技術比較

首先,PATA的排線長度僅18英吋(約46公分),而SATA 1.0可至1公尺,SATA II甚至希望到2公尺,如此可以有限度地用於機外連接,比起傳統PATA完全只供機內連接之用,更具方便性。其次,PATA不具熱插拔(Hot Plug)能力,運作中硬碟不可拔出,而SATA 1.0就具備熱插拔的功能。除了主運作硬碟外,其餘都可在開機狀態下進行抽換、置換。


此外,PATA僅兩組通道,每組通道提供Master、Slave兩種裝置身份辨識,最多可連接4個裝置。SATA則是採取一對一連接,每一通道上為單一裝置,沒有Master、Slave的身份組態、衝突、爭搶頻寬等問題。且只要晶片組支援,可持續增加更多的SATA連接介面及連接裝置數,目前已達到2 - 4個的水準,未來必可超越PATA。而部分以SATA實現的磁碟陣列卡,則是達到8 - 12個SATA通道。


比較特別的是,SATA不僅傳輸線路與過往的PATA不同,連供電線路也不相同。SATA的傳輸線路為7線,其中3線為接地(亦有防止串音干擾之效)。另外4線則兩兩成對,形成「傳送」及「接收」各1-bit的單向通道,以差動電壓方式進行傳輸,而傳統PATA16-bit是雙向傳輸。


至於SATA與PATA在供電上有何不同?過往的PATA為4pin:12V、GND、GND、5V,而SATA多了一個3.3V,這主要是因應現有硬碟上的晶片(如數位信號處理器DSP、硬碟控制器Disk Controller、介面控制器Interface Controller、緩衝記憶體Buffer等)多已使用3.3V運作,過去的5V送至硬碟上也多半還要降壓才能使用。如今此一降壓程序,則轉交給電腦的供電器(交換式電源供應器)負責。


也因此,SATA的供電線路改成15pin接頭,接地佔5線。3.3V、5V、12V各佔3線,以及一個保留線(針腳、腳位)。


《圖二 SerialATA的資料傳輸線(左,7pin),以及電源供應線(右,15pin)》
《圖二 SerialATA的資料傳輸線(左,7pin),以及電源供應線(右,15pin)<資料來源:SerialATA.org>》

受到SATA的刺激後,SCSI陣營也積極將SCSI進行串列性轉化,此新規格稱為SAS(Serial Attached SCSI)。不過進度必然落在SATA之後,預計取代現有並列式SCSI,如此末代的並列SCSI便可能是Ultra320 SCSI(320MB/Sec)。初版的SAS預計達3Gbps,數年內的提昇目標希望達12Gbps,亦具有Command Queuing能力(達256階)。


SAS的接線長度雖可達8公尺,但與傳統SCSI相比就稍遜色,因傳統SCSI最多可到12公尺。另外,SAS也允許一個裝置同時連接多條SAS埠來增快速度,可平行擴至4 - 8個,而非強制一個裝置僅一個連接。甚至還有業者提出用SAS來相容SATA傳輸、運作的方案(如Adaptec公司)。其作法是實體連接上統一採行SAS,但指令與資料傳輸上可選擇SAS或SATA,藉此省去維護兩種不同實體接線、組件的麻煩。


1.5Gbps=150MB/Sec嗎?

許多規格書寫到Fibre Channel的1Gbps傳輸,通常也會等同寫成100MB/Sec(或100MB/s、100MBps),而SerialATA也雷同,有時會將1.5Gbps寫成150MB/Sec,這是何故呢?若按學理,1Byte=8bits,1000/8=125,應當寫成125MB/Sec才是,為何是100MB/Sec?少去25MB的原因何在?


其實,PATA的40pin中除了16pin的資料線外,其餘的24pin有許多電源線、接地線,及諸多的控制線路。這些控制線路傳輸著控制性質的信號和資料,與實質傳輸資料各別獨立傳輸。然而在PATA換成SATA後,實質傳輸資料與控制資料混在同一個串列傳輸通道上傳遞,自然也要佔去部分的通道頻寬,因此無法以學理的「除8」折算,而是概略地以「除10」來計算。概估多出20%的控制傳輸,或其他的非實質資料信號(如同步信號)。


事實上USB即是如此,在USB v1.1的12Mbps頻寬中,控制用的封包就佔去10%,只剩10.8Mbps可運用。而在連續傳遞6個相同位元時,為了怕長時間傳遞相同的信號造成解讀偏誤,也會摻入1個反相位元以求同步,此同步位元也不具實質資料的傳遞意義。


SATA之應用價值與未來可能發展趨勢

首先,SATA既然多了外接、熱插拔等能力,那麼原有的外接介面:1394、USB也必然受脅。雖然1394已從1394a(400Mbps)提昇至1394b(800Mbps),或USB從1.1(12Mbps)提昇至2.0(480Mbps),但仍不敵SATA 1X的1.5Gbps,更何況未來還有3Gbps、6Gbps。筆者推估1394a/b將因SATA 1X與USB 2.0的夾擊,成為第一個褪去的標準。


接著則是SATA與USB對抗,現階段USB的普及度遠勝SATA,且接線較長(每段5公尺),然在未來iPod、PMP/PMC等硬碟型娛樂裝置不斷地普及下,此類裝置有可能會省去USB,直接用SATA與PC連接,但這還要數年的考驗才能作得到。


其次,PATA在現有低價的伺服器(Slim Server、Blade Server)、低價的儲存設備(初階NAS)上已相當普及,未來也將持續在「價格效能比」上加碼,選擇升級使用SATA。包括正要興起的iSCSI,亦會積極採用SATA。


最後,在1999年以前,ATA介面都是要透過PCI橋接後,才能與處理器、記憶體連接。而當時的PCI普遍為32-bit、33MHz,頻寬僅132MB/Sec。此規格組態下連接一個UltraATA/66通道還可行,但若連接兩個便有爭搶總體I/O頻寬的問題。不過Intel於810晶片組使用Hub Link(HL)後,此一問題才獲得解決,但Hub Link專屬於Intel的架構(Intel Hub Architecture,IHA),其他晶片組業者無法使用。


AMD隨後提出Hyper Transport,雖然較Hub Link開放,但僅能用於晶片間的傳輸,並無插槽型態。以至於產業界才提出更廣泛、共通的新高速介面標準:PCI Express(PCI-E),藉此讓SATA與PCI-E接軌,並移除SATA未來傳輸加速發展的阻礙。而在PCI-E未普及前,SATA只能持續與Hub Link、HyperTransport連接、或與較少運用的PCI-66MHz、PCI-64bit、PCI-X等高速延伸介面連接,以減緩頻寬受限的情形。


《圖三 SAS(Serial Attached SCSI)的平行連接傳輸》
《圖三 SAS(Serial Attached SCSI)的平行連接傳輸<資料來源:Adaptec.com>》

總結

SATA是為了要加快ATA傳輸速度應運而生的標準,它不僅讓ATA的速度加快了許多、距離延長了許多。且也刺激了其它傳輸標準的研發速度,如PATA、S-SCSI等。目前有許多伺服器級的系統在運用SATA的技術,而市面上也可以見到許多針對企業與個人所推出的SATA硬碟,相信不久後,會完全取代Ultra ATA的市場,成為硬碟的標準。


延 伸 閱 讀

眾所周知,SATA硬碟除了性能好,硬體連接相對簡單,還具備並行IDE硬碟所不支援的熱插拔功能,用來做外置移動硬碟更為合適。本文介紹幾種讓SATA硬碟移動起來的方案。相關介紹請見「不用買移動硬碟了 讓SATA硬碟移動起來!」一文。

本文文對硬碟的使用注意事項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但也有些問題並未涉及(如在SATA硬碟上恢復Ghost鏡像檔)。筆者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獲得了一些經驗,並以華碩P4P800主板安裝一塊SATA硬碟為例,供使用SATA硬碟的朋友參考。你可在「再談SATA硬碟使用」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Serial ATA(SATA)的硬碟推出至今已有一段的時間了,四大硬碟廠商也都各自擁有自己的SATA產品。目前SATA硬碟的市價已降到和PATA(即俗稱的IDE硬碟)幾乎零差距。在這個情況下,使用者在採購硬碟時,到底要選擇SATA亦或傳統的PATA硬碟呢?在「換上SATA硬碟吧!」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相關組織網站
SATA官方網站
Intel官方網站
AMD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為NVMe-over-Fabrics確定最佳選項
固態硬碟和記憶體模組應用枕戈待旦!
高速串列化傳輸技術發展趨勢
PC主流介面橫跨CE、直撲DH
Serial ATA系統測試架構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宜鼎攜手研華 以MIPI相機模組為AMR提供高效機器視覺應用
» 宜鼎全面擴充邊緣AI智慧應用與智慧儲存
» 宏正AI創新連結浸體驗 COMPUTEX 2024展示賦能應用方案
» 遠傳電信營運每年減碳5萬噸 獲施耐德電機永續發展影響力獎肯定
» 宜鼎獨創MIPI over Type-C解決方案突破技術侷限,改寫嵌入式相機模組市場樣貌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52.14.204.15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