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半導體料材技術動向及挑戰
 

【作者: 陸向陽】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25070】

銅導線材

在半導體技術發展初期的50年代,主要是以鍺元素為材料,不過鍺元素的耐高溫性不足、抗輻射能力差,以致在60年代後逐漸由矽元素取代其地位,矽在抗熱、抗輻射等表現上都優於鍺,適合用來製做大功率的積體電路。


到了近年來,隨著製程技術的不斷細密化,到了0.25um以下,積體電路在線路上的電阻電容延遲(RC-Delay)效應已增大到成為問題,使線路信號難以更快速傳遞,亦即電晶體導通、關閉的速率難以更快,並且線路間的串音雜訊干擾(Cross Talk Noise)也增加,這些問題約在時脈近1GHz時就會產生。


為了克服此一阻障,必須更換半導體信號線路的材料,從過往的鋁(Aluminum;Al)材換替成銅(Cooper;Cu)材,換材之後線路的電阻值降低,鋁的阻值為每公分2.8微歐姆(2.8uOhm/cm),銅則是1.7uOhm/cm,如此寄生RC問題獲得延緩,使晶片的時脈速率可進一步推升。同時,銅線路也有較佳的抗「電子遷移」能力,使晶片可以更久耐地運作。


在換材外,製造過程(製程)方面也必須搭配改變,過去鋁線是使用濺鍍方式製作,換成銅導線(Copper Wiring)後則使用電鍍方式製作,如此在程序成本上也更為精省。此外,由於銅的反應較為活潑,因此容易滲到矽基材中,也容易污染無塵室,這也使得製造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謹慎控制。


《圖一 》
《圖一 》

<註:圖註:1998年IBM公司使用自有的CMOS 7S製程技術來產製晶片,圖中的晶片具有六層電路,並使用上銅導線技術,其中電晶體的通道長度僅0.12um。(資料來源:cc.ee.ntu.edu.tw)>


矽絕緣材

晶片電路不斷縮密後,除了有前述的延遲問題外,另一個問題是漏電問題,漏電問題愈來愈嚴重的結果,是使晶片的功耗攀升,若舉實例而言,過去Intel的Pentium 4處理器,其總體功耗的1/4皆為漏電,只有3/4的用電是真正投入運算工作。


很明顯的,過去的矽基板絕緣層(Silicon on Silicon;SOS)已難以抑制漏電,需要換用新的絕緣材來強化,如此業界提出了矽覆絕緣(Silicon on Insulator;SOI)技術或是上覆矽技術,以二氧化矽(SiO2)為絕緣材,減緩漏電率的成長。


善用SOI技術的結果,可以降低晶片50%左右的功耗,今日不僅外用的行動電子產品講究省電,就連機房端的重度運算也講究省電,電力成為資料中心(Data Center)營運中,僅次於薪資的第二大開銷,因此在晶片日益強調省電特性下,SOI技術的重要性也持續增高。


《圖二 》
《圖二 》

<註:圖註:IBM為日本任天堂(Nintendo)的新世代電視遊樂器:Wii所設計、產製的中央處理器:Broadway(百老匯)即有使用上SOI製程技術。圖為IBM的無塵室工作者正在檢視Broadway晶片。(資料來源:IBM)>


比較特別的是,業界也有人對SOI技術抱持不同看法,雖然矽絕緣抑制了漏電,但連帶也阻礙了熱消散,原因在於二氧化矽的熱傳導率低於50W/mk,而矽則是120W/mk,既然熱消散不易,也就連帶限制了晶片時脈的提升,因為更高頻率的運作會加速熱的產生。再者,絕緣的氧化物具有離子化傾向,受輻射所影響則容易誘發出額外的電流,使晶片內雜訊增加。


因此,也有人提出以鑽石為絕緣層的作法,稱為SOD(Semiconductor on Diamond),鑽石的本質為碳(Carbon;C),絕緣性佳(每公分阻值為10的16次方歐姆)、熱傳導率高(大於1200W/mk),可有效絕緣又可有效散熱。雖然如此,但SOI仍是一項具變革性的新材料作法,目前SOI主要是用氧植入(Separation by IMplantation of OXygen;SIMOX)法或氫植入法,其中氫植入法以法國Soitec的Smart Cut技術為主。


低介電質材

前面已述,銅導線技術在於降低RC-Delay效應,而銅線主要是降低R值,但對線路與線路間的C值卻沒有改善,為了改善線路間的絕緣效果,人們開始思索用新的絕緣材料來替代原有的SiO2絕緣材料,此方面的替代方案稱為低介電質(Low-k dielectric)技術。


所謂低介電質,其k值(介電係數)愈低則絕緣性愈高,SiO2的k值約在3.9~4.5間,而換替的可行材料包括氟矽玻璃(Fluorinated Silicate Glass;FSG)、黑鑽石(Black Diamond)、BLOK(Barrier Low k)等。


以FSG而言,事實上還有不同的製成方法,以化學氣相沈積法(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CVD)產生的FSG材質,可使k值達2.6~3.1;而使用旋轉式塗佈法(Spin-on Dielectric;SOD)的FSG材質,則更可低至2.0。無庸置疑地,最佳的低介電質是真空,其k值為1,乾燥的空氣則接近1,但因為不是固態物而無法使用。


高介電質、應變矽

除上述外,為了讓晶片有更快的效能,因而提出了高介電質(High-k)與應變矽(strained silicon)等技術,高介電質材料主要是替換原有位在閘極金屬電極與矽基板間的SiO2絕緣材,如此可使電晶體的導通、關閉更加快速,推估可比傳統SiO2作法快上60%,此外閘極的漏電也能降低(將絕緣層加厚),降低漏電就能減少功耗與發熱。不過目前高介電質技術仍有些方面不易突破。


至於應變矽方面,應變矽技術並非更替材料,晶圓基板材料依舊是矽,但卻改變矽原子結構的間距,使電子移動的速度增快,進而提升晶片的運作效率。


《圖三 》
《圖三 》

<註:圖註:Intel在其開發者論壇上提及用High-k材料取代現有的SiO2,做為電晶體閘極的絕緣層,使用High-k材料不僅可讓電晶體運作更快速,也有助於減少漏電。(圖片來源:www.intel.com)>


太陽能板

由於石油將在數十年後用盡,使人們增加對太陽能發電、太陽電池(Solar Cell,或被稱為Photovoltaic Cell、PV Cell)等技術的關注度,其中太陽能發電中的太陽能板也是用半導體材料所製作。


目前太陽電池最廣泛使用的為矽材料,並可分成晶矽(Crystallin)與非晶矽(Amorphous;a-Si),其中晶矽還可再分成單晶矽(Single Crystalin)與多晶矽(Poly Crystalin),如此即有三種類型的材料:單晶矽、多晶矽、非晶矽,三種材料的光電轉換效率也各有差異,分別為12%~24%、10%~19%、1%~13%,而真正較常運用的是單晶與非晶,前者的轉換效率高而受青睞,後者則是成本低、製造容易而受用。


《圖四 德國西門子公司(Siemens)用單晶矽材料製成的太陽能基板》
《圖四 德國西門子公司(Siemens)用單晶矽材料製成的太陽能基板》

要注意的是,非晶矽除純矽之外,也有化合性質的作法,如碳化矽SiC、鍺化矽SiGe、氫化矽SiH、氧化矽SiO等等。


除了矽為主體的太陽能基板,也有非矽的化合物作法,一樣區分成單晶類與多晶類,單晶類的材料為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多晶類則有硫化鎘CdS、碲化鎘CdTe、銅鍺化銦CuInSe、二鍺銅化銦/鎵Cu(In,Ga)Se2等等。非晶矽材料或化合物材料多用在薄膜技術製成太陽能板中。


附帶一提的,還有一種初展露、尚在研發的有機(Oganic)太陽能電池、奈米(Nano)太陽能電池,使用的材料為二氧化鈦TiO2,然而因為光電轉換率僅1%~4%,離實用化仍有一段距離。


無線射頻

無線射頻(Radio Frequency;RF)電路、積體電路、微波功率電路等所用的材料,必須從形成的基礎構造來討論,這包括電晶體(Transistor)、異質接面雙極電晶體(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HBT)、金屬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ESFET)、以及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另稱為異質結構場效電晶體,Heterostructure FET;HFET)。


在具體材料上,電晶體用的是矽,HBT的基板部分使用SiGe、GaAs,其上的生成層則用AlGaAs、InP、InGaP,此外寬能隙(Wide-bandgap)的材料也備受矚目,如GaN、InGaN;MESFET則是GaAs、InP、SiC(從未使用純矽);HEMT則是以「GaAs與AlGaAs」或「AlGaN與GaN」所構成。


除了材料外,基礎結構也有所不同,以Si為主材料若用於射頻電路中,多半採行BiCMOS的基礎結構,即是結合BJT與CMOS的結構特點而成,此稱為Si BiCMOS製程技術,射頻電路採行SiGe、Si BiCMOS等作法,在高頻運作時有較佳的表現。


另外,與HEMT相關的還有pHEMT(pseudomorphic HEMT)、mHEMT(metamorphic HEMT)等,使用的基板主材是GaAs,緩衝層則是AlInAs,通道材料則是GaInAs。


發光二極體

過去一般人認為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僅做為狀態燈號之用,但其實這只是可見光的部分,不可見光的紅外線LED、紫外線LED也各有用途,紅外線LED用於遙控器、保全裝置,紫外線則用於鈔票鑑識器、樹脂硬化、光催化等,最新的超短波長的遠紫外線LED則可望用在污染物分解、新型光儲存媒體讀寫、奈米科技等。


《圖五 運用紅光LED的照射使植物(農作物)增長,此種作法未來有可能運用在太空中生產食物。》
《圖五 運用紅光LED的照射使植物(農作物)增長,此種作法未來有可能運用在太空中生產食物。》

更進一步的,由於藍光技術成熟後,白光也成為可行,加上亮度表現的不斷提升,使LED的應用範疇逐漸提升,包括液晶顯示器的背光、電子照明等開始陸續採行LED。以下列出常見的LED發光材料:


  • ●AlGaAs:紅光、紅外光


  • ●AlGaP:綠光


  • ●AlGaInP:高亮度的橘光、橙光、黃光、綠光


  • ●GaAsP:紅光、橘光、黃光


  • ●GaP:紅光、黃光、綠光


  • ●GaN:綠光、草綠光、藍光


  • ●InGaN:近紫外光,藍綠光,藍光


  • ●ZnSe:藍光


  • ●C(鑽石):紫外光


  • ●AlN:遠紫外光~近紫外光


  • ●AlGaN:遠紫外光~近紫外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為了因應LED持續提升亮度的需求,在(藍光LED)基板材料上也進行了多番變革,包括碳化矽SiC、藍寶石(Sapphire,三氧化二鋁,Al2O3)等,此外純矽的材料也相當受到關切,尤其基板不僅要與發光體搭配,還必須達到最高的透光率,以免阻礙發光體的亮度發揮。


《圖六 今日藍光LED所用的基板材料主要為碳化矽(SiC)或藍寶石(Sapphire,Al2O3),圖為藍寶石。》
《圖六 今日藍光LED所用的基板材料主要為碳化矽(SiC)或藍寶石(Sapphire,Al2O3),圖為藍寶石。》

當然,以上主要為無機類的LED,與LED相關的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LD)、以及有機類的OLED、以及發光所用的螢光質、為增加亮度所嵌入的銀質等,則不在以上討論之列。


結論

毫無疑問的,無論是積體電路、太陽電池、無線微波、發光二極體等各種的半導體運用,都仍在製程與材料上進行精進、提升、與突破,甚至經常要在各種取向中權衡取捨,包括特性表現(導電、散熱、透光、速度、硬度、熱膨脹性)、製程難易度、材料成本等,進一步的還要規避他人的專利而達到相同目的,以及更外圍的封裝材料與技術搭配。然而技術的突破也使市場及應用更加寬廣,這也是半導體材料技術持續誘人與爭相投入的原因。


相關文章
FDX技術良性迴圈的開端
65到45:半導體製程微細化技術再突破
SOI製程讓摩爾定律不失效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意法半導體新推出運算放大器 瞄準汽車和工業環境應用
» 見證IC產業前世今生 「IC積體電路特展」多元化呈現
» IEK: 台灣智慧製造生態系規模底定 加速半導體等產業應用擴散
» SEMICON Taiwan 2018國際半導體展暨IC60大師論壇即將登場
» 中國大陸SUV車型持續熱銷 三四線城市需求大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4.253.16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