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徹底搞懂USB3.0通訊
圖解+實驗

【作者: 高士】   2011年03月03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15524】

發展經緯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般消費者最常用的匯流(bus)元件,最近幾年普遍應用在MP4、PC、行動電話等攜帶型數位電子機器,目前全球市場大約有100億個USB機器被使用,隨著處理資料擴大,傳統USB2.0的轉送速度出現長時間等待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例如標準(SD)畫質2小時的影像資料,資料大小大約6GB左右,使用最高轉送速度480Mbps的USB2.0,必需花費3分鐘。表1是各種USB的資料傳遞速度比較一覽。


各種USB的資料傳遞速度比較















































應用範例 影音


(A/V)

USB快閃記憶體 USB快閃記憶體 SD


動畫

USB快閃記憶體 HD


動畫

資料大小 4MB 256B 1GB 6GB 16GB 25GB
USB1.0 5.3秒 5.7分 22分 22小時 5.9小時 9.3小時
USB2.0 0.1秒 8.5秒 33秒 3.3分 8.9分 13.9分
USB3.0 0.01秒 0.8秒 3.3秒 20秒 53.3秒 70秒


若是高畫質(HD)影像,資料大小高達25GB,轉送時間超過10分鐘,因此USB2.0的後續規格,USB3.0在2008年11月正式規格化,USB3.0具備以下特徵分別是:


‧ 與傳統USB2.0完全上位互換。


‧ 轉送速度是傳統USB2.0的5倍,高達5Gbps。


‧ 降低協議上的過溢(over head)現象,提高實效轉送速度。


‧ 考慮移動電子機器應用,特別強化電源管理功能。


上記2小時的高畫質(HD)影像資料,USB2.0的轉送時間超過10分鐘,相較之下USB3.0只需要2~3分鐘。表2是USB3.0與USB2.0的特性差異比較一覽。


依照轉送速度,USB分成:


‧USB1.0/1.1 → 1.5Mbps/12Mbps(LS: Low Speed/ FS: Full Speed)


‧USB2.0 → 480Mbps(HS: High Speed)


‧USB3.0 → 5.0Gbps(SS: Super Speed)


三種版本。


表2 USB3.0與USB2.0的差異比較一覽




















































特徵 USB3.0 USB2.0
資料率 低速: 1.5Mbps


中速: 12Mbps


高速: 480Mbps


超高速: 5.0Gbps

低速: 1.5Mbps


中速: 12Mbps


高速: 480Mbps

資料信號 追加1對超高速送、收信差動信號(全雙重通訊) 差動信號1對,時間分割送、收信(半雙重通訊)
 


端子信號數

2個: USB2.0用D+/D-


3個: Vbus/GND×2


4個: 超高速用

2個: USB2.0用D+/D-


3個: Vbus/GND

編碼方式 8b/10b NRZI
EMI對策 SSC


Data scramble

Packet送訊方式 Unicast Broadcast
可轉送資料的通知 元件對Host通知備妥狀態 Host隨時polling元件
低消息電力控制 各連接水準獨立控制 Port單位的Suspend/Resume
匯流的電源供應 最大900mA 最大500mA


USB3.0的特徵

三個差動對

@內文: 如圖1(a)所示,USB2.0使用2條差動信號對(pair)D+與D-,可以雙向送、收訊資料,此外纜線內部有提供USB電源,稱作Vbus的5.0V電源與GND,該結構從USB1.0/1.1問世以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


USB3.0傳送速度高達5Gbps,傳統纜線與連接器無法支援,因此不能直接沿用上記傳統架構,為確保與傳統USB的互換性,如圖1(b)所示傳統纜線與連接器之外,還追加新型5Gbps通訊用差動信號對SSRx+/SSRx-,以及SSTx+/SSTx-, 等總共4條信號線。



《圖一 USB2.0與USB3.0的信號線比較》
《圖一 USB2.0與USB3.0的信號線比較》

如圖2所示,USB3.0的纜線與連接器與傳統USB具有完全互換性,支援USB3.0的Host能夠與USB2.0的元件連接,反過來說USB3.0的元件能夠與連接USB2.0的Host連接,此時USB2.0的速度受到限制。換句話說能夠以USB3.0的5Gbps動作只有:


‧支援USB3.0的Host


‧USB3.0的纜線


‧USB3.0的元件


三者的組合。



《圖二 USB3.0的端子與cbale plug互換性》
《圖二 USB3.0的端子與cbale plug互換性》
《圖三  USB3.0與USB2.0纜線的連接組合》
《圖三  USB3.0與USB2.0纜線的連接組合》

兩差動對同時收送訊

如圖4(a)所示,USB2.0為雙向同步使用2條信號線,這種方式反面缺點只能作半雙重通訊,此外送、收訊切換時,必需進行位元與文字(word)同步作業,USB3.0變成5Gbps的轉送速度,同步作業要求的時間增大,如果改成依照各封包(packet)通訊同步方式,幾乎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同步圖形的傳遞,因此欠缺實用性未被採用。


如圖4(b)所示此處送、收訊使用各別同步,總共4條信號線,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切換資料轉送方向,可以同時進行Host至元件,或是元件至Host的全雙向資料通訊。


《圖四 USB3.0超高速同時雙向傳遞資料》
《圖四 USB3.0超高速同時雙向傳遞資料》

不等待ACK轉送資料

@內文: 圖5是USB2.0與USB3.0的資料轉送波形,USB2.0的封包之間插入非0與1的共通模式(common mode)電壓期間,傳送資料後必需等待對方的承認(ACK: Acknowledgement)之後,才能再傳送下一個資料。


USB2.0是半雙重通訊使用上沒有特別問題,全雙重通訊的USB3.0,只能交互上行、下行連接,此時效率變成一半,必需改用不等待承認(ACK)反應,就能夠開始進行下一個資料傳送的瞬間(burst)轉送方式。


由圖5(b)可知,Host對元件傳送二個資料封包,元件則回傳二個承認,對第二個資料封包與第一個資料,傳遞承認的同時沒有額外的等待時間。


《圖五  USB2.0與USB3.0的資料轉送波形》
《圖五  USB2.0與USB3.0的資料轉送波形》

物理層的處理

接著介紹USB3.0進行5Gbps的通訊技術。圖5是USB2.0與USB3.0的物理層送、收訊電路方塊圖,USB3.0的變更部位分別如下:


a. 追加資料打散(scramble)


b. 變更編碼方式


c. 追加接收機等化器(receiver equalizer)


d. 追加展頻式時脈(SSC: Spectrum Spread Clock)



《圖六  USB3.0的物理層追加、變更功能》
《圖六  USB3.0的物理層追加、變更功能》

類似USB等序列(serial)通訊,必需將時脈埋入序列資料的位元列,構成所謂的自我同步(embedded clock)通訊,如圖7所示收訊端從資料抽出時脈,再以該時脈將資料當作樣品,收訊端將0、1的變化轉換成包含複數位元的圖案送訊,使埋入的時脈可以再生,該轉換稱作「編碼化」。


USB3.0則變更USB2.0的編碼方式,如圖8所示相較於USB2.0的資料,USB3.0是以不歸零就反向的方式(NRZI:Non Return to Zero Invert,)進行編碼。



《圖七  USB3.0的收訊作業》
《圖七  USB3.0的收訊作業》

《圖八  USB2.0的資料表示方式》
《圖八  USB2.0的資料表示方式》

如圖9所示USB3.0使用8b/10b的編碼方式,8b/10b經常使用在Serial ATA與PCI Express的編碼,因此可以輕易將既有的物物理層(PHY: Physical Layer)沿用於USB3.0。


上記編碼方法送訊資料位元0時,NRZI會改變目前的信號強度(level)(例如0強度時變成1,反過來說強度時變成0),資料位元1時維持目前信號的強度。



《圖九  USB3.0的資料表示方式》
《圖九  USB3.0的資料表示方式》

NRZI連續六個1的情況,送訊端會插入0,收訊端進行刪除0的處理,透過所謂位元填塞(bit stuff),就能夠保證六個位元內,一定會發生0/1的反相,收訊端就可以進行時脈再生。


USB3.0使用8b/10b,8位元的資料轉換成10位元進行送、收訊,它具備以下特徵:


‧ 即使連續0或是1的資料,包含許多0與1的變化,被編碼成位元的圖


案,在收訊端就能夠輕易進行時脈再生。


‧ 0與1的全部被編成相同碼,因此可以作已經取得DC平衡的AC整合。


‧ 編碼空間擴大8位元256類資料以外,追加所謂K碼的控制用碼。


‧ 碼具有冗長性(1024通之中,實際只佣256+K碼),某種程度可以檢


測錯誤。


‧ 資料轉送率高達80%(使用10位元,8轉送位元資料)。


所謂打散(scramble)是指持續輸出相同資料,也不會反覆相同位元圖形(bit pattern),雖然將資料與亂數當作XOR同樣可以實現上記目的,不過將實際亂數當作XOR,在收訊端無法回復成原來的資料,因此目前大多都使用疑似亂數列。打散具備以下效果:


‧ 輸出的信號頻率頻譜(spectrum)不會偏向特定頻率,能夠均勻分散。


‧ 1與0均勻分散,時脈資料還原(clock data recovery)電路的位元追蹤性變好。


‧ 抖動(jitter)現象降低。


圖10是00h(8b/10b轉換後的D10.2碼)有無打散時,輸出的頻率頻譜特性,由圖可知無打散時特定頻率發生峰值,不過施加打散後該峰值就被分散。


無打散時連續輸出00h,因此位元圖形變成一定,頻率出現峰值,反過來說09h、E5h、72h、3Dh等亂數列打散(XOR)時,輸出資料變成09h、E5h、72h、3Dh,位元變化的圖形則變成「隨機(random)」狀態,因此頻率分佈擴大。



《圖十 有(右)無(左)scramble的頻率特性比較》
《圖十 有(右)無(左)scramble的頻率特性比較》

USB2.0的串行解串器(SerDes:Serialization/Deserialization)使用±500ppm的時脈,USB3.0為對策電磁干擾(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改用展頻時脈(SSC: Spread Spectrum Clocking)方式。


使用展頻時脈(SSC)的主要目,例如上記利用打散技術,某種程度包含在信號列的頻率成份會被分散,換句話說刻意改變送訊使用的頻率,可以使頻率成份更分散,對策電磁干擾(EMI對策變得更容易,因此USB3.0的時脈頻率在+0ppm~-5000ppm範圍,以33k~33kHz週期作週期性變化,時脈的中心頻率偏差允許±300ppm,配合展頻時脈的變化,頻率可以在最大+300ppm~-5300ppm的範圍內變化。


圖11是USB3.0的Host輸出信號1位元時,週期(UI: Unit Interval)的時間變化特性圖(time trand),由圖可知時間變化在200ps與201ps之間週期性變化。


《圖十一  頻譜擴散時脈的頻率變化》
《圖十一  頻譜擴散時脈的頻率變化》

如圖12所示,雖然USB3.0規範成容易沿用PCI Express的物理層(PHY),不過非同步的展頻時脈與後述的接收機等化器(receiver equalizer),與PCI Express截然不同,因此設計USB3.0必需特別注意。


《圖十二  USB3.0發生頻率差異的原因》
《圖十二  USB3.0發生頻率差異的原因》

傳輸線路內部具有等價性與信號傳遞方向串聯的L,以及並聯的C,信號頻率一旦變高,原傳輸路徑不易流通,而且對接地容易外漏,頻率越高損失越大,補償傳輸線路的高頻成份衰減,因此一般送訊端都會施加解除加重(de-emphasis)進行高速通訊。


如圖13所示所謂解除加重,是強化信號值變化時的輸出,比該值未變化更強,藉此補償衰減的高頻成份。USB3.0除了施加上記解除加重之外,還要求收訊端進行平均化(equalize)補償傳輸線路的衰減成份,因此實際上只要組合C與R,即使是單純的線線平均化,也能夠輕易決定規格。


《圖十三  de-emphasis的動作原理》
《圖十三  de-emphasis的動作原理》

圖14是USB3.0的平均化頻率特性,它利用2.5GHz附近信號的增幅,補償傳輸線路的衰減成份。


《圖十四  de-emphasis的結果》
《圖十四  de-emphasis的結果》

圖15是USB3.0主控制器(host controll)IC「μPD720200」的輸出信號,通過3m纜線與30cm基板上的追跡(trace)後的波形,由圖15(a)可知,雖然從主控制器IC輸出時已經進行解除加重,不過超過該範圍時傳輸線路的損失很大,因此到底是1還是0並不明確無法正常通訊。


圖15(b使用參考(reference)解除加重後的波形,由於1與0完全分開,因此可作穩定的通訊。


《圖十五 平均化後的的結果(a上) 平均化前的波形  (b下)平均化後的波形》
《圖十五 平均化後的的結果(a上) 平均化前的波形 (b下)平均化後的波形》

轉送速度實驗

圖16是USB3.0 Host控制IC「μPD720200」的電路方塊圖。實驗使用上記IC與模擬USB元件設備測試USB3.0的轉送速度,因此資料純屬開發期間的實驗資料,此外本實驗是在下記限制下進行測試:


①. 使用評鑑用模擬USB元件設備進行通訊,非實際USB3.0


②. 件設驅動器與韌體(Firmware)都不是最終版,此外切換(tuning)也不充裕


亦即上記轉送速度與IC並非保證值,也不是USB3.0可以獲得的性能極限。


實驗首先將64k位元的資料從元件讀入Host,圖17是利用協議分析儀擷取該轉送的試驗結果,它是以183.9μs轉送64k位元的資料,換句話說此時轉送速度變成:


64k位元÷183.9μs=356M位元/秒


雖然圖17顯示341M位元/秒,主要原因是協議分析儀造成的結果,它比1M位元=1024×1024位元計算低。



《圖十六  USB3.0 Host控制IC的電路方塊圖》
《圖十六  USB3.0 Host控制IC的電路方塊圖》

《圖十七  USB3.0的轉送試驗結果》
《圖十七  USB3.0的轉送試驗結果》

結語

以上介紹USB3.0的特徵,以及實現5Gbps通訊速度的技術。USB是目前最常見的匯流元件,廣泛應用在TV、PC、數位相機、行動電話等攜帶型數位電子機器。


隨著USB的普及化,各半導體廠商陸續開發支援IC,逐漸成為各公司競相追求的巨大消費市場。


相關文章
NB Camera產品與台灣產業發展趨勢
USB 3.0 普及關鍵 – xHCI 1.0
USB3.0攻頂就看主機端
USB 3.0顯示新應用
掌握關鍵技術 創惟在USB 3.0市場游刃有餘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新唐科技MA35D0 微處理器系列適用於工業邊緣設備
» SIG:2028年藍牙裝置年度總出貨量將達到75億台
» 羅姆旗下SiCrystal與意法半導體擴大SiC晶圓供貨協議
» 美光針對用戶端和資料中心等市場 推出232層QLC NAND
» 摩爾斯微電子在台灣設立新辦公室 為進軍亞太寫下新里程碑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4.87.9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