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際網路的風行,帶動整個通訊網路工業的發展,國內所擅長的製造技術,使不少通訊網路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在整個網路通訊業中,國內較擅長的領域,仍是屬於較偏用戶端的網路卡、數據機等,及區域網路的設備如集線器、交換器等。乙太網路已是目前區域網路的主流技術,而交換器由於提供成倍的網路頻寬,在ASIC技術不斷突破下,成為技術開發的重點。因成本不斷降低,可望成為將來建構網路的唯一基礎設備。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廠商投入交換器晶片、系統的設計,功能上朝向高頻寬、多層次、高功能發展。本文嘗試由乙太網路的技術發展軌跡,介紹交換器的由來及所謂多層次的觀念與各種相關功能的關係,希望能使讀者對交換器有較完整的了解。
資料通訊的標準,根據國際標準組織(ISO)所制定的開放系統互連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OSI),包含七個層次,即實體層(Physical Layer)、資料鍊層(Data-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談層(Session Layer)、展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其中愈低層者與網路設備的關聯性愈大,較高層者則與用戶端的軟體功能有關。一般資料通訊設備大多處理下三層,即實體層、資料鍊層及網路層,就乙太網路而言,實體層的設備為集線器(Hub),資料鍊層的設備為橋接器(Bridge),或第二層交換器(Layer 2 Switch),而網路層的設備為路由器(Router),或第三層交換器(Layer 3 Switch)。高附加價值的網路設備則嘗試監控更多層次的資訊,號稱第四層,或更高層的設備。
乙太網路簡介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則/每30天 |
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