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生成式AI助功率密集的計算應用進化
 

【作者: 翁鴻裕】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2811】

訓練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神經網路模型通常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數千個基於GPU並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的處理器、高寬頻SDRAM和每秒數太比特的光網路交換機要同時連續運行。雖然人工智慧(AI)有望帶來人類生產力的飛躍,但其運行時能耗巨大,所以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也顯著增加。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到2027年,人工智慧伺服器每年的用電量將達到85至134 兆瓦時(terawatt),大致相當於阿根廷一年的用電量。


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能耗挑戰,AI處理器的供電網路經歷了多代的進化。這種全面的演進發展涉及電路架構、電源轉換拓撲、材料科學、封裝和機械/熱工程方面的創新。


生成式AI訓練處理器的供電方案負載點和分比式模式的進化

從2020年到2022年,熱設計功率(TDP)幾乎翻了一番,從400W增加到了700W。TDP指標是指生成式AI訓練應用中GPU引擎的連續功耗。自2022年起,半導體行業的TDP水準不斷攀升,到了2024年3月,市場上甚至出現了一款TDP高達1000W的GPU。



圖一 : 基於GPU的生成式AI訓練處理器晶片複合體,加速器模組(AM)上安裝有高寬頻記憶體(HBM)
圖一 : 基於GPU的生成式AI訓練處理器晶片複合體,加速器模組(AM)上安裝有高寬頻記憶體(HBM)

用於生成式AI訓練的小晶片(chiplet)處理器複合體整合了一個GPU或ASIC晶片,以及六到八個高寬頻記憶體(HBM)晶片。採用4奈米CMOS 製程的GPU通常以0.65V的內核VDD運行,可能包含1000億或更多的電晶體。HBM提供144GB的儲存容量,其工作電壓一般為1.1V或1.2V。該處理器的一個關鍵供電特性與人工神經網路演算法負載有關。對比處於空閒狀態的GPU和演算法滿載狀態的GPU,瞬態電流消耗(dI/dt)差別可能非常大,可能達到每微秒2000安培或更多。


此外,該處理器不能容忍較大的電源電壓下沖或過沖幅值;這些負載階躍瞬變必須限制在標稱VDD的10%以內。設計用於生成式AI訓練處理器的供電解決方案時,由於這些動態操作條件的原因,峰值電流輸送能力通常設計為連續電流輸送能力的兩倍,峰值事件通常持續數十毫秒(圖一)。


對於CPU、FPGA、網路交換機處理器以及現在的AI訓練和推理晶片發展最重要的供電架構是負載點(PoL)方法。相較於傳統的多相並聯電源架構,分比式PoL電源架構實現了更高的功率和電流密度。這種電源架構借鑒了理想變壓器的「匝數比」概念,通過分壓實現電流倍增。電流倍增的可擴展性使我們能夠根據不同的輸出電壓和電流需求,開發一系列全面的PoL轉換器。這對客戶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高級AI訓練處理器的需求正快速變化。



圖二 : 分比式電源架構可以提供超過1000安培的大電流,並使供電網路的阻抗降低20倍
圖二 : 分比式電源架構可以提供超過1000安培的大電流,並使供電網路的阻抗降低20倍

分比式電源架構(FPA)—分解為穩壓和變壓功能

生成式AI電源系統設計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 很高的電流輸送能力,範圍從500安培到2000安培


‧ 負載需要出色的動態響應


‧ 巨大的PDN損耗和阻抗


‧ 48V母線基礎架構的標準化使用,需要從48V轉換到1V以下的能力


要解決這種大電流和高密度負載點(PoL)問題,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先進的分比式電源架構將穩壓和變壓/電流倍增功能進行了分解,可將這些供電級放置在最佳位置,從而達到最高的效率和功率/電流密度。


當輸入電壓(VIN)等於輸出電壓(VOUT)時,穩壓器的效率最高,隨著輸入輸出比的增加,效率逐漸降低。在36至60V的典型輸入電壓範圍內,最佳輸出母線電壓將是48V,而不是中繼母線架構(IBA)中常見的傳統12V母線電壓。48V輸出母線所需的電流是12V母線的四分之一(P=VI),而PDN的損耗是電流的平方(P = I2R),這意味著損耗降低至原來的 1/16。


因此,先安裝穩壓器並將其調節至48V輸出,可以實現最高的效率。穩壓器還必須接受有時低於48V的輸入電壓,這就需要一個降壓-升壓的功能來滿足這一設計需求。一旦輸入電壓得到了穩壓,下一步便是將48V轉換為1V。


在需要為1V負載供電的情況下,最佳變壓比為48:1。在這種情況下,穩壓器將輸入電壓降壓或升壓到48V輸出,再由變壓器將電壓從48降至1V。降壓變壓器以相同的比率加大電流,因此變壓器元件也可以稱為電流倍增器。在這種情況下,1安培的輸入電流將倍增至48安培的輸出電流。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大電流輸出的PDN損耗,電流倍增器必須小巧,以便盡可能靠近負載放置。PRM穩壓器和VTM/MCM模組化電流倍增器結合,構成Vicor分比式電源架構。這兩個器件相互合作,各司其職,實現完整的DC-DC轉換功能。


PRM通過調製未穩壓的輸入電源提供穩壓輸出電壓,即「分比式母線電壓」。該母線供電給VTM,由VTM將分比式母線電壓轉換為負載所需的電平。


與IBA不同,FPA不通過串聯電感器從中繼母線電壓降壓至PoL。FPA不通過降低中間母線電壓來平均電壓,而是使用電流增益為1:48或更高的高壓穩壓和電流倍增器模組,以提供更高的效率、更小的尺寸、更快的回應和1000安培及以上的可擴展性(圖二)。


垂直放置PoL轉換器減少功耗耗散

在前幾代大電流生成式AI處理器電源架構中,PoL轉換器被放在處理器複合體的橫向(旁邊)位置。由於銅的電阻率和PCB上的走線長度,橫向放置的PoL供電網路(PDN)的集總阻抗相當高,可能達到200μΩ或更高。隨著生成式AI訓練處理器的連續電流需求增加到1000安培,這意味著PCB本身就會消耗掉200瓦的功率。考慮到在AI超級電腦中用於大型語言模型訓練的加速器模組(AM)多達數千個,而且幾乎從不斷電,通常會持續運行10年或更長時間,這200瓦的功率損耗在整體上變得非常龐大。


認識到這種能源浪費後,AI電腦設計師已經開始評估採用垂直供電(VPD)結構,將PoL轉換器直接放置在處理器複合體的下方。在垂直供電網路中,集總阻抗可能降至10μΩ或更低,這意味著在內核電壓域1000安培的連續電流下,只會消耗10瓦的功率。也就是說,通過將PoL轉換器從橫向放置改為縱向放置,PCB的功耗減少了200–10=190瓦(WPCB)(圖三)。



圖三 : 生成式AI加速模組從橫向(頂部)供電改為縱向(背部)供電,可將PDN損耗降低至1/20
圖三 : 生成式AI加速模組從橫向(頂部)供電改為縱向(背部)供電,可將PDN損耗降低至1/20

PD的另一個優點是降低了GPU晶片表面電壓梯度,這也有助於節省電力。如前所述,典型的4奈米CMOS GPU的標稱工作電壓為0.65VDD。使用橫向供電時,將電源提供給處理器複合體的四邊,由於積體電路的配電阻抗較高(通常使用電阻率高於銅的鋁導體),可能需要0.70V的電壓,才能確保GPU晶片中心的電壓達到標稱值0.65V。而採用縱向供電時,可以確保整個晶片表面的電壓為0.65V。0.70–0.65=50 mV,這個差值乘以1000安培,可額外節省50瓦(WVDD)的功率。在本例中,節省的總功率為190 WPCB + 50 WVDD = 240瓦(圖四)。


根據未來幾年公共領域對加速器模組(AM)需求的預測(2024年超過250萬件),以及對電力成本的合理估計(每兆瓦時75美元),每個AM節省240W電力,到2026年將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太瓦時的電力節省,相當於每年節約數十億美元的電力營運成本,而且根據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每年還能永久性地減少數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圖四 : 使用VPD時,處理器晶片的表面電壓均勻,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提高計算效能,同時最小化功率損耗。
圖四 : 使用VPD時,處理器晶片的表面電壓均勻,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提高計算效能,同時最小化功率損耗。

遏制失控的生成式AI功耗

Vicor正引領生成式AI供電技術的創新浪潮,所提供的分比式負載點轉換器解決方案有助於提升生成式AI處理器的功效,使生成式AI的功耗與社會層面的環境保護和節能目標相一致。


Vicor持續推動電源架構的創新,並開發先進的新產品,致力於解決生成式AI模型訓練帶來的功耗增加問題。通過採用先進的分比式電流倍增器方法進行負載點DC-DC轉換,就可以充分發揮生成式AI優勢,同時有效控制全球範圍內的能源消耗。


(本文作者翁鴻裕為Vicor 台灣總經理)


相關文章
運用AI提升BFSI產業經營優勢的關鍵策略
當生成式AI遇上機器視覺
生成式AI 整合機器視覺檢測的崛起
形塑AOI產業創新生態
技術認驗證服務多建置 協助臺產業建立數位創新生態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川普2.0時代來臨 臺灣資通訊產業機會與挑戰並存
» 三星電子發表搭載AI混合冷卻技術的全新冰箱 CES 2025首秀
» 盧超群:以科技提高生產力 明年半導體景氣謹慎樂觀並逐步成長
» Rohde & Schwarz 行動通訊測試高峰會聚焦無線通訊最新發展 – 現已提供線上回放
» 全球智慧手機用戶數持續增長 2028年蘋果將超越三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3.58.71.14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