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電子製造與雲端服務雙管齊下 新創立足行動醫療市場
專訪云醫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宏志

【作者: 吳雅婷】   2020年06月19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6189】

受新冠病毒的疫情影響,不少人又重新開始重視個人健康。穿戴口罩、量測體溫和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接觸,成了不可或缺的日常。而這些瑣碎的健康生活習慣,其實就反映了大眾對個人健康管理的需求。再加上,社會普遍逐年提升健康意識,結合醫療功能的科技產品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然而,回首台灣生醫電子的產業發展,不難發現資金斷流、成本控制和市場定位等營運挑戰重重。相對一般消費性電子,這塊具備高附加價值的市場往往受到不少殘酷打擊,本土業者無不戰戰兢兢。


云醫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宏志憂喜參半地說:「台灣的兩大產業優勢就是醫療和科技,然而生醫電子的發展卻沒有發揮加成的效益,智慧醫療的產業前輩也留下不少屍體。在決定踏入這塊領域時,我也清楚,不論在產品規劃、商業模式甚至是品牌經營上,在隨著全球和台灣市場現況調整時,都需要格外審慎思考。」


生醫電子戰況慘烈 市場定位力求精準

談到創業背景,林宏志博士在投身電子科技業十餘載後,對科技發展脈動深有感觸,他在2018年創立云醫智能時,便決定發掘應用程式開發的潛力,尤其是行動裝置應用。


「科技發展的時代變了,從Google和Apple等軟體或手機大廠開始研發硬體,到大陸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崛起,我就更確信軟硬體的發展界線模糊了,不論是單走軟體或硬體都會很不容易生存。」林宏志說道。



圖一 : 云醫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宏志
圖一 : 云醫智能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宏志

林宏志很早就觀察到手機發展的強勁動能,他表示這不僅帶動了數位串流服務,像是Youtube,應用程式的開發也隨之活絡。


「Youtube興起是因為手機已經普及到一定程度,我就在思考,手機發展到現在這個狀況,還有什麼產業還沒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他回憶創業時的情景。


「那就是健康,完整的行動醫療服務解決方案是還沒做過的,加上4G發展成熟,5G也開始佈局,我覺得數位健康和雲端健康管理會是成熟、可行的應用。」林宏志指出。


因此,云醫智能提供的行動健康管理解決方案,特別著力於連結行動裝置與雲端服務,不僅是智慧型手機,還有平板電腦,都能以藍牙輕鬆連接至他們開發的醫療量測裝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科技防疫中,應用程式就扮演了要角,像是行政院推出的社交距離app和健康管理app,還有其它各種口罩地圖app。以應用程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模式不僅可行,且大眾對此也反應出特定需求。云醫智能早已看到這塊商機,並已思考出如何將這套模式進一步拓展至商業領域。


林宏志博士接著點出開始創業前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台灣科技業的優勢在硬體,要如何善用這項優勢,並結合台灣的醫療專業?我就在思考比較合適的商業模式。」


善用雲端環境 建立MIT品牌

云醫智能的市場發展策略在於結合,創辦人林宏志一言以蔽之:「就是結合醫療電子的實體以及健康管理的雲端服務。」


這樣的整合,也可以理解為軟硬體的共同開發模式,甚至說是集結台灣電子製造與醫療專業的科技成果。目前云醫智能已推出了八合一健康量測儀iCARE,提供心跳、血氧、壓力和疲勞等八項健康檢測,更將推出減重管理解決方案24 CUTS,針對體重、體脂和肌肉量等數據進行測量與分析,並提供飲食紀錄與線上醫師看診服務。



圖二 : 云醫智能推出的八合一健康量測儀iCARE,提供心跳、血氧、壓力和疲勞等八項健康檢測。(source:云醫智能)
圖二 : 云醫智能推出的八合一健康量測儀iCARE,提供心跳、血氧、壓力和疲勞等八項健康檢測。(source:云醫智能)

觀察行動醫療科技市場,林宏志坦言:「這類的新創公司在中國大陸數量不少,只是都僅以線上諮詢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立意雖良好,但都沒有太大成效,缺乏合適的商業模式。」


善用雲端環境來進行程式開發成了關鍵。他指出,軟體與應用程式的商機龐大,「想想看硬體從設計、驗證到製造的過程,一次可能耗時三年,但同樣的時間,軟體或應用程式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


加上,4G、5G和數據串流等技術已臻成熟,在行動裝置上擴充健康量測功能的雲端服務軟體,不僅在產品定位上更明確,且就消費者使用經驗而言也更便利。


回到結合軟硬體的概念上,林宏志表示:「台灣內需市場規模不大,單一聚焦軟體的話發展有限。台灣電子底蘊深厚,已經累積出產能與高知識密集人才的深厚根基,因此我們還是要在製造方面找到立足之地。」


因此他也表示,云醫智能將在南科分公司設立一間醫療工廠,未來將能提供ODM/OEM的製造產能。


一方面,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期望生醫電子廠商在台設立符合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的廠房;另一方面,云醫智能也能持續投入經營品牌,在推動MIT生醫電子產品的同時,進一步為未來軟體服務的品牌佈局。


究竟是醫療裝置?還是消費性電子?

「為什麼不是穿戴式?」林宏志表示,創業以來許多人向他請教這個問題,這也是市場定位上關鍵的一點。


林宏志進一步剖析,技術方面,穿戴式裝置較智慧型手機低,許多具代工成本優勢的中國大陸廠商已經投入於此,加上貼身的電子裝置雜訊多,準確度較難掌握;此外,在產品定位方面,智慧手環功能性定位模糊,消費者不見得能接受,這樣的產品究竟是醫療裝置還是消費性電子?再加上高價端已有Apple,低價端則有小米,中間還有聚焦歐美利基市場的Garmin,台灣廠商要切入難度高。


「云醫智能在做的可以說是一個量測元件。」林宏志解答:「這是個連開關都沒有,像元件(component)一樣的醫療量測裝置。我們開發的產品純粹給健康檢測使用,相較於提供其他消費性應用,云醫智能更著重在使用者介面設計,機構設計也追求精簡易用,以壓力、阻抗和光學三大感測器為主。」


以同樣具備健康檢測的醫療裝置而言,傳統醫療設備體積笨重,造價昂貴,操作複雜,而智慧手環本質上還是手錶,因此不論是在使用經驗或功能開發上,都會有一定的限制。


林宏志表示:「但要做健康管理或醫療服務,最重要的是使用者介面和數據讀取,而要實現個人化健康管理,這必須在雲端和手機之間進行。」



圖三 : 云醫智能以行動醫療測量裝置,推出個人健康管理解決方案,雲端管理環境更方便使用者隨時以不同裝置讀取健康數據。(source:云醫智能)
圖三 : 云醫智能以行動醫療測量裝置,推出個人健康管理解決方案,雲端管理環境更方便使用者隨時以不同裝置讀取健康數據。(source:云醫智能)

云醫智能在雲端平台和手機等日常使用的行動裝置之間,以輕巧易用的醫療量測裝置建立連結,個人化的行動醫療服務就成形了。這樣的使用流程不僅快速簡便,在追蹤個人健康狀態方面,雲端環境更賦予資料分析和讀取更彈性的使用契機。


林宏志補充,云醫智能會持續努力整合多元功能,將行動醫療檢測裝置的價值最大化,下一代產品將提供量測溫度的功能。


後疫情時代 催生醫療電子國家隊?

「醫療法規是要在這個市場發展的另一要件。」林宏志表示。


不論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還是TFDA(Taiwan FDA)的認證,對於拓展醫療電子市場而言,都至關重要。這也剛好反應了以手機(例如三星手機,已提供測量血氧和心跳功能)和行動醫療裝置進行健康數據測量的主要差別。


林宏志就表明,手機要通過醫療法規幾乎不可行,除了手機內建感測器性能有限,測量精準度會有落差之外,現在的手機硬體設計複雜,連開個孔都很困難,要開發手機的健康檢測功能,在成本、市場接受度和硬體設計方面的挑戰度高,短期內還不會出現這類應用。


因此,掌握醫療合規將在某種程度上能決定生醫電子的存亡。對此,林宏志也分享了他對台灣醫療電子走向全球市場的見解:「在這波疫情後,健康意識雖然重回大眾焦點,但要發展台灣醫療電子,政策支持和鬆綁法規還是佔了很重要的因素。」


他進一步說明:「電子產品的醫療應用雖然附加價值高,但要推出售價合理、功能完備且市場定位精準的產品難度也高,各地區對健康管理的需求也會決定性影響這類產品的銷售。」


目前云醫智能正在積極開發的目標市場,包含對醫療電子信任度較高且普遍重視個人健康的歐美地區,以及亞洲地區的日本,雖然其市場相對封閉,但當地消費者對醫療科技產品普遍接受度較高。


林宏志表示,iCARE去年在日本網路平台上架,反應良好,今年我們進一步和日本當地業者合作,在當地最大購物平台上再次推出。


智慧醫療是電子產業走向高附加價值的體現,隨著人工智慧和生物感測器持續小型化、普及化,行動裝置市場也衍生了新興需求,行動健康管理服務就是一個。云醫智能透過獨特的市場定位與整合產業優勢的能力,持續為其行動醫療解決方案增添更完善且精準的健康管理服務,推動醫療量測應用普及化、個人化。


相關文章
實現智慧醫療應用 生成式AI讓大數據攻守兼備
用AI解決智慧醫療痛點 從那e間診所談起
[新聞十日談#26]電子技術持加,醫療科技起飛!
14道安全鎖 強化雲端運算資訊安全
推動雲端技術革新的六大安全趨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高醫大與陽明交大合作 促進醫療創新應用
» 生技中心深耕生技產業40年 朝躍升下個黃金10年發展
» 西藥外銷帶動年成長32.9%助攻 台灣藥品及醫用化學品產值再破千億
» 瀚錸引進智能家居系列產品 推進連網增速新趨勢
» 西門子醫療以磁流技術提高MRI可持續性和效率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44.211.188.10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