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中國箝控稀土資源
高科技震撼彈!

【作者: 江之川】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6468】

元素週期表第Ⅲ族副族元素鈧、釔和鑭系共十七種化學元素合稱的稀土元素,有優異的光、電、超導、催化等物理特性,可以改善金屬材料的性能,在於電子產業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現在擁有稀土資源的國家甚至有辦法影響政治及外交關係。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依賴中國,中國一限制稀土出口量,立刻就搞得各個產業雞飛狗跳。


美日各有因應辦法

美國在中國成為世界上主導稀土供應之前,曾是八O年代全球主要的稀土生產國,後來因為環保和成本的考量,在2002年完全關閉稀土礦開採。中國以貿易制裁手段以快速解決政治問題引發中日緊張關係後,美國能源部積極地制定新的對策,積極擴大稀土資源的生產。至少要十五年以上的時間,而且一樣要面對稀土原礦的分離及提煉等複雜開採過程、以及後續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


對於原本就沒有稀土資源的國家如日本,同時以好幾個策略來進行危機處理。首先在法律上重審稀土回收利用法案,接著在財政預算上追加三千多億日圓,用於和第三國共同開發稀土資源,以及支持日本企業從廢氣電子產品中回收稀土原料。同時,日本也研究開發不需要稀土、或使用替代性材料的產品製造方式。


日本對中國稀土資源管控的因應策略

方案

做法

內容

方案一

重審稀土回收利用法案

讓稀土的回收利用受到法律保護和約束

方案二

追加三千多億日圓財政預算

用於和第三國共同開發稀土資源,以及支持日本企業從廢氣電子產品中回收稀土原料

方案三

研發替代技術

研究開發不需要稀土、或使用替代性材料的產品製造方式


世界真的那麼缺稀土嗎?事實上中美俄澳印等國都有稀土,但唯一真正大量開採的只有中國。中國稀土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稀土產量12.38萬噸,供應了全球95%的需求,但其稀土蘊藏量並非等同這個比例,約為30%。只不過中國勞工平均工資低、環保規範十分寬鬆,可以忍受大量的水、強酸、電力、輻射廢料處理。為了掌握更大的經濟效益,中國以減少稀土出口數量作為謀求定價權的手段;而且本土產業也開始使用更多的稀土,希望進軍價值利潤更高倍的加工業。


逢場作戲 苦了太陽能產業

中日撞船事件從另一個角度看來,是一場虛張聲勢的戲碼。一直以來,世界對石油、煤炭等資源的爭奪都非常劇烈,中國不認為有義務去滿足國外的稀土需求,同時批評美日等國只是不滿中國不如以往地以低價出售稀土,撞船事件剛好給中國一個機會把稀土限量出口議題丟出來。


然而真正厲害的是呼天搶地的日本。走一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日本多年來一直是稀土最大買主,老早就年年以便宜的價格買走大量的稀土存放起來。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卻有人搶著做,日本人不怕買不到稀土,因為在中國內濫挖及賤賣國土資源的人大有人在,根本防不了。


無論如何,經過這陣子各國對稀土資源的一番爭奪後,至少我們得要開始習慣一件事:稀土材料不會一直這麼便宜,這些材料成本都會變貴。


不過價格上升也會帶動其他地區的稀土礦開發,一旦有其他稀土供應競爭者加入市場,價格又會產生另一番浮動,中國的管控或價高的稀土不一定會維持長久。而且現今絕大多數需要稀土的電子產品多在中國製造,限制稀土出口對於將生產設立在中國的外國企業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可能的影響是將會有更多依賴稀土資源的高科技產業遷往中國,中國有機會以稀土資源取得更多的高科技技術和經濟轉型機會,得到更多挑戰先進國家的技術優勢。


一個值得憂心的問題是,為了解決稀土供應問題而可能要面對的技術改變及成本考量,例如受影響較深的太陽能產業。台灣太陽能矽晶圓廠商中美晶及綠能,因為擔心矽晶圓切片所需的碳化矽供應不穩,轉而積極評估鑽石切割的發展。萬一鑽石切割技術普及,技術設備就得進行更新,這也目前這兩家企業的擴產腳步趨於保守的一個原因。台灣企業在面對稀土資源爭奪問題上,非得要有未雨綢繆、更具彈性且務實的策略準備才行。


相關文章
面對稀土 中日糾結難解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CTIMES X MIC所長洪春暉:剖析2025關鍵趨勢與挑戰
» 強化自主供應鏈 歐盟13億歐元支持義大利先進封裝廠
» 持續推動晶片自造 美商務部撥67.5億美元予三星、德儀及艾克爾
» 意法半導體生物感測創新技術進化下一代穿戴式個人醫療健身裝置
» 迎戰CES 2025新創國家隊成軍 國科會TTA領科研新創赴美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44.4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