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疫情之後,2023年全球醫療新創募資下滑,加上總體經濟影響,多家醫療新創獨角獸陷入經營困境,例如第一個獲得FDA核准的處方數位療法的Pear Therapeutics在2021年上市,於2023年4月申請破產。即使醫療新創面臨生存挑戰,全球健康醫療市場仍然持續成長。
看好健康醫療市場未來的潛力,國內業者持續投資智慧醫療領域。根據MIC 2023年調查顯示,國內智慧醫療業者半數以上表示未來將持續投入智慧醫療產品研發,其中超過五成業者預計在2024年增加研發人數;而超過六成的業者規劃在2024年提高研發成本投入。
全球人口持續朝高齡化發展,1990年平均壽命為65歲,預計2030年達74.6歲,台灣則由73.8歲提高至82.8歲。壽命延長與外在環境變化,帶動慢性病照護需求大幅提升。為降低醫療支出、解決醫護人力短缺與提升照護品質,國際各主要國家積極推動醫療資訊互通,運用新興科技促進醫療領域數位轉型。
美國國家醫療IT協作辦公室(ONC)在2022年推出可信任資料交換框架與共通協議(TEFCA),目標在於建立互操作性的通用架構,讓不同健康網路的用戶能夠安全分享臨床訊息,並制定三年(2022~2025)轉換FHIR時程表。2023年公布已有六大組織/醫資業者被核准加入合格健康資訊網路(QHIN),包括Epic、commonwell等,未來將促進全美不同醫療資訊網路在共同標準下安全交換資訊。
日本政府在2023年6月發布《推進醫療DX路線圖》,明訂2030年醫療DX主要措施和時間表。日本透過三大措施推動醫療數位轉型:
一、建置全國醫療資訊平台:建立線上身分確認系統,使用雲端平台整合醫療資訊,促進資訊共享提高治療品質,並透過資訊二次利用推動治療與新技術發展;
二、電子病歷資訊標準化:設定電子病歷普及率目標到2026年電子病歷普及率達80%,到2030年達100%,並以HL7 FHIR標準建立標準代碼和交換程序;
三、醫療費用修訂DX:醫療機構使用的醫療會計系統,原採用由醫療機構會計系統公司各自開發的模型,未來將改為統一使用厚生勞動省所開發的模型,統一計費醫療費用。
除了美日之外,歐盟也透過立法積極促進健康資訊互通,並持續推動遠距醫療。例如法國允許通過提供一定品質和透明度的認證,得以報銷遠距醫療費用;德國發展醫療保健系統中的遠距資訊處理基礎設施,並且為護理和健康數位應用程式(簡稱DiPA和DiGA)建立費用報銷機制。疫情之後,許多國家仍逐步開放遠距醫療服務,以因應高齡社會與長照需求,減輕醫療負擔與提升品質。
(本文為許桂芬、洪春暉共同執筆,作者洪春暉為資策會MIC所長,
許桂芬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