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隔空操作,不只WACOM電磁觸控筆的稍微懸空拖動滑鼠游標,也不只Microsoft Kinect的影像辨識肢體動作,越來越多隔空性操作出現。

無論是穿透式顯示或隔空操作,為的都是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人機互動方式。
無論是穿透式顯示或隔空操作,為的都是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人機互動方式。

例如2015年COMPUTEX展上,工研院展示觸控投影技術,先用投影機投出畫面,而後在畫面上觸摸擺動,即可操作畫面的移位、縮放,甚至切換桌面。台達電(Delta)也展示具兩點觸控的投影技術,目標在教育市場。

或有業者展示雷射投影的虛擬鍵盤,事實上這項技術早已存在,但早期使用者反應不佳,認為敲鍵盤就是要有回饋感、要有彈性,敲在硬硬的桌上怪怪的。但隨著智慧手機、平板的觸控螢幕使用頻繁,人們逐漸可以接受硬敲的鍵盤,投影方式的虛擬鍵盤在市場上重新有推行機會。

當然還是有人不適應,所以有業者推出動力回饋(Force Feedback)的觸控螢幕,但使用者,但Apple iDevice產品一概沒有動力回饋,低價的Android也因省成本而缺乏,動力回饋的普及度有限,有的人還刻意關閉此功能,可能不習慣,也可能追求省電(回饋力量來自驅動馬達或壓電裝置)。

不僅可以敲投影出的假鍵盤,業者碩擎科技(Serafim Tech)也開始推出雷射投影出的假觸控板,模擬一般筆電上的觸控板,可以按右鈕、左鈕,也可以X、Y座標指向操作。

進一步的,Google在Google I/O 2015上展示一種技術,用智慧型手錶發出60GHz的高指向性無線射頻,而後在射頻範圍內比出各種手勢,而後接收手勢的回波,透過運算,即可知道使用者所比的手勢,進而對智慧型手錶進行操作。此技術Google稱為Soli專案,仍在持續研究中,也是一種隔空操作技術。

當然,不是所有隔空操作技術都是成功的,日本家電大廠Hitachi就曾與新創技術公司GestureTek合作,推行影像辨識的電視操控,例如左右擺動手為調整音量大小,上下則為更換頻道,到目前為止並不普及,若臨時要從25號頻道跳到70號頻道,就必須頻繁擺動手,或改用手指比出70數字形狀?但誤判機率高,一般人仍習慣用手持遙控器操作。

除了操控外,顯示也開始有些變化,雖然初代Google Glass確定無法商品化,但業界仍前仆後繼在這領域發展,如鉅景科技(ChipSiP)依然推行其SiME智慧型眼鏡,與Google Glass一樣採行奇景光電(HiMAX)的微投影技術,顯示的資訊不會完全遮蓋視訊,只是在鏡片上投出若干資訊。

不僅是鏡片上有穿透式顯示,凌暉科技(LWO)也展示販賣機、櫥窗的穿透式顯示,使櫥窗不只是櫥窗,也是個半透明的廣告燈箱,事實上過往2012年友達(AUO)即有展示類似概念的自動販賣機顯示器,但當時為黑白,而今則可彩色。

另外,豐藝電子的自動化服務部門Tropox,在COMPUTEX 2015的Intel攤位上也展示其Hubbo自動販賣機,同樣具有彩色穿透式顯示功能。

嚴格而論,穿透式顯示也不是新技術,過往的軍用直升機、戰鬥機即有採行,稱為抬頭顯示器(HUD),今日許多汽車也有採行,直接將目前「時速」數字投射至擋風玻璃上,省去駕駛低頭觀看儀表板,可持續專注於前方視線,以策安全。

無論是穿透式顯示或隔空操作,為的都是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人機互動方式,即便未來無法全面普及,估計在教育、展覽等特定領域也能有一席發展機會,甚至能與增強實境(AR)、BLE室內定位技術等達到相輔相成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