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有关营运模式的形成,由于结合通讯、内容服务之后,将需要不同业者共同合作构成新的产业链。包含内容供货商、服务平台业者、汽车导航系统产品业者、应用软件业者、电信营运商,及后端产品/广告商。究竟何种创新服务有可能胜出?目前仍未有定数。但由于手机已是今日消费者日常随身物品,加入空间信息后,可能的应用增多。目前各方皆积极不断尝试,希望能找到正确的获利模式。以下介绍目前已有的几种应用,提供读者作为企业思考新营运模式的参考:
车辆测速照像提醒:Pete Tenereillo开发免费应用软件Trapster,其主要功能为提醒驾驶人交通违规测速的设置地点(包含测速照相、闯红灯照相以及警车藏匿处等位置)。由于警务单位经常性变动测速照像位置,让Trapster需要有效更新数据,以提醒驾驶人,降低违规风险。因此Trapster以用户创造内容的方式,来保持数据的实时性,目前数据库中,涵盖超过34万笔由用户建立的测速地点数据。
实务上,Trapster的应用概念其实非常简单,透过用户在测速相机附近,按下记录键后,即会将当时的地址,上传至数据库当中,成为地图上之一笔警告记录,只要用户日后接近该区域,软件便会发出警告,让驾驶人有所警剔,避免超速。当一位用户上传数据后,另一位用户可确认数据正确与否,只要按下确认,此数据即会再次更新,并且给予双方信用评价,此机制可防止故意制造假数据的问题。
结合兴趣点信息之3D图资软件-「Google Earth」:Google Earth是一款虚拟地球仪的软件,其内建有地图与各种地理信息(例如人口统计数字),是一套3D化的地理信息系统。2008年10月,Google发布了iPhone版Google Earth,软件可结合iPhone的GPS和Wi-Fi无线定位功能,提供iPhone用户3D立体地图定位,当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输入一个商店的所在地,地址会显示在Google Maps之中,让用户立即知道该商店所在的方向、区域、与交通信息等指示。
同时iPhone版的Google Earth还具备Panoramio和Wikipedia两个功能。Panoramio包含较为着名的建筑、风景、地标或其他用户分享的照片;Wikipedia则是透过Google Earth接口可直接链接至维基百科的数据库,提供用户目前浏览位置的地理历史、人口统计等网络数据,方便用户参考。
以上所提到的例子仅是手机运用定位信息的一小部分应用。其分别代表两个发展的重要概念,Trapster说明应用Web 2.0由用户产生数据的概念,而非由供应业者单方面提供内容,除了测速器,也可变更为餐饮店、旅游景点等因应不同目的而生的位置数据;至于后者的应用案例,说明单纯仅有图资所能产生的价值十分有限,结合额外的附加内容(Panoramio和Wikipedia),才有机会创造更多价值。
目前台湾也有许多厂商正积极寻找新的网络营运模式,如何参考国外的案例,结合本土的特色及需求,以推出符合国人需要的服务,相信是地理信息服务市场未来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