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Mass Production 的思维逻辑,并不适用在小量产的商业模式中?以下分享笔者的个人看法,请不吝指教。根据多数讨论Lean Production 与Mass Production 的结论,大致能以「Push」与「Pull」对二种量产模式做结论。 Lean 与Mass Production 的思考逻辑,并不能只挶限在「生产」的环节上,而是要以商业的角度,更大格局地来探讨二者的差异。以下是几个Lean 与Mass Production 的商业思维关键差异。

/news/2015/11/02/0958194540S.jpg

Lean Production 的商业流程为「build to order」,而Mass Production 则是「build and sale」。以主流的「创客」模式来看,许多创客(Maker)会将作品的概念(Prototype)或样品(Product Sample)透过群众募资,进行市场反应测试、上市前行销、产品改善等活动。在「build to order」的过程中,会有一段正式出货的缓冲时间,让创客或创业者「快速」为产品进行「改良」。

由此来看,Lean Production 不能单纯以「小量生产」做解释。台湾制造业,以大量生产能力闻名,「如果有能力做规模的制造,当然能做小量生产」,这样的思维,把小量制造,视为是大量制造的一部份,过于直线条式的思维,格局与多元性并不够。 Build to order 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弹性(Adaptive),而Mass Production 的模式则较为死板(Rigid)。

Build to order 的模式是一种「Pull from customer」的做法,例如上述的群众群资就是一个例子,另外一种做法则是传统的开发板(evaluation board)策略。 Build and sale 的模式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Push to customer」的模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客户参与」。因此,在讨论Lean Production 的文件里,经常能看到Lean Production 的目标之一是「​​Improve customer service」。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知道Lean Production 比传统的Mass Production 更为灵活且有弹性,也有客户参与的过程,这就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精神。此外,「速度」,是敏捷制造的一大重点。深圳Seeed Studio 所推出的PCB Fusion 服务,就是敏捷制造的一个例子。 Lean Production 与敏捷制造是一种速度与效率的经济(economies of speed and effective),Mass Production 则是一种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and efficient)。

近年来,创客文化所衍生出的Lean Production 需求,逐渐成为一个刚性需求,这可能是Lean Production 的一个新商机。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更代表未来的Lean Production 服务模式,则从以「硬体模组供应商与生产」为主的模式,倒过来成为「以软体服务与教育」为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