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探讨2020年台湾产业发展的大专学生提案比赛,其中有一队的构想相当令人震撼,该队假设暖化成真,水平面上升,届时101大楼可能只剩下55层,那时的台北市将成为水都,相关的产业与生活方式都与水有关,其以图像及影片来展示,效果很不错。

评审事后讨论时,觉得这种探讨因全球暖化所可能引发之环境冲击与情境探讨,并由建筑与都市规划之概念,提供因应对策与建言的方式,的确提供大家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不过也有专家提出,这种情境10年后就会发生吗?会不会太耸动了一些?

事实上有关暖化议题的辩论,从来没有停过。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被告知要节能减碳,要做许多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行为改变,如碳交易,其前提是认为人造温室气体排放将造成全球暖化,进而发生严重的环境与气候灾难,故推动节能减碳与碳交易机制将有助于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减缓与调适。

但也有一群专家持不同的看法,主要的论点包括:多数原始温度数据的采集地点条件不是很合格。根据2009年的调查,占全美国78%的948座气象站中,依据国家海洋及气象局(NOAA)的标准,只有10%的气象站的数据误差小于1度,且温度数据采集点所在地的城市化所造成的热岛效应也会影响而提高测站的量测温度;其次,也有研究指出,拥护暖化论点的部分机构无法提出具有说服力的温度调整模型,而且为了符合暖化结果,甚至100年前的温度记录也遭修改。此外,部分研究者也过份夸大了二氧化碳的影响。

再者,暖化支持者过度迷信计算机模型。因为计算机模型忽略了自然界的正反馈机制,因此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温就跟着不断升高。事实上,模型的分辨率有限,过于粗糙的网格范围连解析台湾也不适用。

也有质疑者认为暖化论者没有提出足够物理证据的结论。基本上历史气温的变化早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约800年,但暖化论者只取1968至1998年温度变化与二氧浓度变化正相关的时间进行论证。

还有,也是大家最关心的是,质疑论者认为支持论者夸大暖化造成的自然气候现象,亦即其无法证明近年重大天灾与全球暖化有直接关系,例如近年研究造成冰川融化更重要的原因是环境污染而非气温上升。又如『喜马拉雅冰川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冰川消融速度更快』,实际情况则是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速度与其他冰川大致相同;又如『2035年,喜马拉雅冰川总面积很可能从现在的5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0万平方公里』,事实上喜马拉雅的冰川面积总共只有33万平方公里。

也因这些例子让人质疑暖化论者别有用心,暖化说被当成碳交易的宣传工具,开发中国家如中国大陆等质疑碳交易与公布减碳时程的机制,为国际限制开发中国家发展的工具。

举例而言,《侏罗纪公园》、《奈米猎杀》的畅销作家麦克.克莱顿撰写的小说《恐惧之邦》。克莱顿藉由小说中的人物,质疑全球暖化是「政客–媒体–极端环保团体」连手营造出来的假象。英国第四频道曾播出全球暖化可能是骗局的节目,藉由访谈大量专家学者,提出各种反人造全球暖化理论的说法。

而部分中国学者也认为,先进国家此举背后恐有极大的阴谋,由于中国的崛起逐渐成为先进国家的威胁,节能减碳的作为将减缓中国成长的速度,这对于国家总体经济及社会发展都不好。因此有人建议,对于节能减碳不用太积极作为,待已开发国家执行减碳有成时,中国对暖化的不作为将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后赢家。

有趣的事,也有一些环北极国家的学者认为,暖化对这些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暖化造成北极海融冰,这个现象有助于打通西北航道,欧美至亚洲的航运路线至少可减少九千公里,亦能加速极区的能原及资源开发速度,若能把握这一良机,北极圈国家将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经济强权。

究竟真相为何?目前论辩仍持续中,笔者也没答案。不过我们每天的确面对很多来源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立场及角度不同的信息,尤其有些是别有用心撷取部分信息以扭曲真相,如何判别,除了透过科学方法及证据的研析外,了解立场,辨别角度也是重要的思考方向。

总结而言,我们一般人都不是专家,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这些政经及大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需要投入相当的资源去因应。如何在这些不同的论点中做出最好的判断,而且能从避险及预防角度,思考另一种方向的可能,也是企业进行长期组织策略规划时不可不注意的观点。

(作者现任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