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阿凡达」3D电影的魅力发威,还是「Sony于2010年要把3D电视带入家庭」的消息在发酵。很明显地,最近来询问3D产品的人比过去几年多了好几倍;但是,我发现大家普遍都对3D产品很陌生,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于连问题都不会问;这好像是过去大家都不去闻问的事,突然一夕之间爆红起来,大家有点措手不及,还没有心理准备就要迎接「3D元年」(2010年)。

其实,大家现在所要谈的「3D」早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的技术,其原理也是在各位国中物理(光角与视角)有教,在我的部落格里也有相当详细的说明与介绍,所以要真正了解3D的工作原理并不难,3D真正难的地方并不是原理难懂,而是好的3D节目(或内容)很耗时又费力,加上3D显示平台又不成熟也不普及的情况下,所以就没有人愿意投资去制作好的3D节目(或内容);所以过去就有人不循正途来制作3D节目,而是以投机的方式以计算机「自动转」(Auto Conversion)或标榜「Real-Time 2D/3D自动转」来播放VCD或DVD影片。

用这种方式做出来的3D效果,确实是有深度,但是3D对象不是变形、就是完全没有层次分明与厚度,根本是在开3D的倒车。过去因为外在环境的不成熟与技术的限制,或许还可以混一混,如今好莱坞的3D电影、Sony、Panasonic、Toshiba、Samsung、LG等家电大厂的3D TV即将于今年走进家庭,当这一切都是来「真3D」的时候,这种所谓「计算机2D/3D自动转」的「假3D」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不可否认,如今还有相当多的人还存有计算机万能的幻想,仍然不死心地想尽办法,就是希望能将「2D自动转成3D」;但是由于「2D影像」内存在着千万种可能的「3D线索」(3D Cue)组合,除非有人可以将这些千万种「3D线索」的组合建立成一个超级数据库;否则绝对无法使用有限规则的逻辑程序语言来描述,至少我认为现阶段任何多核心的超级CPU或计算机都无法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那么话说回来,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将2D影像「转成」3D影像而且就像「真3D」一样吗?目前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深度图」(Depth Map),因为它可以忠实地描绘2D影像内各个像素在空间的深度,所以您只要有一个很好的「深度图」译码程序(Depth Image Based Rendering) (如爱尔得公司的「Auto3D Depth」),就可以将此2D影像根据它的「深度图」处理成一张几乎像「真3D」一样的三维效果。但问题又来了,这个「深度图」又该如何制作出来?

有关「深度图」的制作,在本部落格的「如何制作3D立体影像」(2之3)与(3之3)里有详细的介绍与说明,在此就不再赘述。本文最主要探讨的重点是:要让人看到眼睛为之一亮的「真3D」影像,(至少到目前为止)绝对是要使用多台摄影机(或计算机Multiple-View Rendering)或以「深度图」为工具,如此靠「手脑并用」(双手与计算机辅助)扎扎实实地制作出来,并没有便宜行事就可达阵的。元遗山《张仲杰郎中论文诗》云:「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我把这句话改为:「3D出苦心,谁以苦心为?」。3D真正的价值是让人看了能发自内心的感动;如果今天还有人告诉您,他可以单击键(或鼠标)就可以将2D影像转成3D影像,您就姑且听听,当它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即可,不必太认真。我常用「猫」来比喻「3D」:当市场需要的是一只猫,您就是要给他一只真猫,而不是一只像猫的动物;因为只有真猫会抓老鼠(能帮您赚钱)。

其实,我大可以不必如此担心这种鱼目混珠的「假3D」,这就像早期电影由黑白进入彩色的年代,在还没有使用Eastman Kodak彩色技术之前的彩色影片是用人工涂色的,等到全彩技术到位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看人工涂色的「彩色」电影了。同理,当所有好莱坞的3D电影都是货真价实的「真3D」时,有谁还会去看转出来的「假3D」呢?所以,这里有个绝佳的商机:当这些国际级的家电大厂正忙着建立「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将3D TV推入家庭之际,如果您能积极准备够多的3D节目(或内容),则一旦3D平台普及到家庭后,我相信好的3D节目(或内容)将会供不应求;也就是说,当3D平台普及后,拥有优质的3D节目(或内容)愈多者,才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