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面對對岸的低價人力,我們擔心台商會於對岸設廠,使台灣勞動人口失業率提高。而當時政府採用防堵方式,一方面對大陸投資設限,一方面強調根留台灣的心理喊話。幾年後,我們知道這就像是鯀治水,愈是築堤防堵,愈是不可收拾。而今天,面對對岸致力發展的高科技,我們又開始擔心,會不會連台灣傲視全球的高科技產業,也會在大陸人海攻勢下崩潰呢?

討論這些問題前,筆者最近發現了一些相關的報導,談到大陸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情況。其中令人最感到憂心的,是深造留學的情況。該文提到在十幾年前,台灣至美國等地深造的留學生,是大陸的數倍。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被大陸趕過。而這幾年進修理工方面的人數比,也比過去幾年來得低。更糟糕的,是學有所成回國貢獻的比率,也是一年比一年少。

回到我們面對的問題上。高科技產業,是智力密集的產業,很容易可以從一些新興公司上看得出來。這些公司的員工人數不多,但每個員工的平均產值卻高得嚇人。這些公司不分國內外,都有幾個共通的特性,那就是人力素質高、收入高,工作時間長。大部份這樣的公司,並不自營廠房,把人力集中在研發設計上。在國內這樣的公司也不少,除去晶圓廠外,排頭前幾家如威盛、聯發科幾乎都是這樣的公司。矽統的自營晶圓廠,也在幾年的艱苦營運後,獨立於母公司以外了。這些發展成果,並不是對岸拚命培植人力就可以趕上的。即使將十二億人口全數施以理工教育,養出數量驚人的研發人材,成立高科技公司,也無法在短期內追上台灣浸淫十幾年的經驗成果,更別提這幾年來和世界各國競爭後,獲得的無數專利。那些都是極高的門檻,不是說踏過就能踏過。

這種情況我們滿意了嗎?當然不!看到前述論及的情況,誰都不能等閒視之。不管在加入WTO之前或是之後,台灣一直都面對著世界自由經濟的競爭。我們談勞工市場被對岸瓜分,那是世界市場很自然的結果。政府不該、也不能阻止他發生。但卻能更有遠見的把台灣在世界市場的地位,向未來提升。陳總統也提到,台灣現在處在「失業型復甦」的情況中。因為失業率仍在節節攀高,而台灣的經濟情況正在變好。這觀點我可以接受,但接下來呢?因為經濟情況變好,我們就可以坐視失業率繼續高下去嗎?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預見將來的社會會走向經濟及智力密集的產業,勞動人口失業率會繼續增加。變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況。而社會福利政策是不太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談到這,若您還指望能選出一個大有為的政府,解決一切問題,我想是時候該靜下來好好想想了。

經過幾次和朋友的反覆討論後,我個人認為面對環境改變做出應對,絕對是個人的責任。對目前跟不上環境改變的人們,我想SOHO及個人工作室會是短期較佳的解決方案。因為不可能所有人都做高科技行業,而無人打點其他各項生活所需,然後靜待機會,方為對策。長期來說,再進修等改善自身競爭條件,才是確保未來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