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電子科技產業的發展已到達相當成熟的地步,雖不能說是已臨瓶頸,但短時間內也難有突破性的進展,未來若想進一步的提高附加價值,將要避免在硬體效能與晶片製程上的競逐,而是把重點放在軟體的開發與優化上。透過軟體與韌體的技術,才能讓產業再次升級。而台灣過去在軟體產業的著墨不夠多,更應趁此與硬體廠積極配合,把台灣高科技產業再往前帶一步。
使用者體驗並不著重硬體效能,而是強調使用者與裝置互動的過程,也就是使用者介面和內容品質,而這皆有賴軟體與韌體的改進。 |
若從成長率來看,全球電子相關的產業包含晶片設計、晶圓代工、零組件製造生產、系統設計與組裝在內等領域,無論是在技術上或者銷售上,幾乎都已達頂峰,獲利營收也正逐步減少。加上全球的產業鏈以及市場的分配也相當的緊密完整,要再出現大幅度的成長或一定程度改變的機會不大。因此,整體的電子市場發展將會逐步放緩,並進入高原期,若要追求更高的獲利與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勢必要從軟體的研發著手。
目前已有部分的晶片廠商意識到此趨勢,紛紛透過收購與結盟的方式,來提高自身在軟體的研發能力,並藉此增加市場的競爭能力。造成此一發展的原因,很大部份是來自於蘋果iPhone的推出。由於iPhone在硬體技術上並未有過人之處,反而是透過先進的軟體應用給消費者帶來了絕無僅有的體驗,進而引發全球熱銷,把蘋果的業務帶往另一個層次。也因為蘋果iPhone的效應,帶起了一種名為「使用者體驗」的研發方向。
所謂的「使用者體驗」,顧名思義就是注重使用者在使用裝置時的感受,特別是在情感上的引動。讓消費者能夠把情感投射在裝置上,進而提高銷售與附加價值。而使用者體驗並不特別著重在硬體的效能上,而是強調使用者與裝置互動的過程,也就是使用者介面的改進和內容品質的提高,而這兩項目標皆有賴在軟體與韌體的層次改進。
知名IP供應商ARC執行長Carl Schlachte便曾表示,半導體業者應該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落實到產品設計上,透過提供更佳的影音品質,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更高的利潤與新的市場機會。而為了達成使用者體驗的落實,ARC也先後收購了Alarity和Sonic Focus兩家公司,以增加其在多媒體應用上的開發能力。而處理器龍頭Intel更在日前收購了英國Linux軟體開發公司Opened Hand,並將公司併入英特爾行動軟體平台,進一步開發Atom處理器相關的Linux軟體。有兩家公司的作為可知,硬體與軟體的完美結合才是帶領產業前進的王道。
根據資策會MIC的統計,2007年台灣資訊軟體產業產值僅達新台幣2,256億元,其中嵌入式軟體佔總產值3.3%,達74億元;在電腦軟體部分,則有2,182億元。顯見台灣的軟體產業偏重在電腦商用軟體、資訊安全與系統整合。但若相較於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的產值,則台灣的軟體仍相當弱勢。根據IEK的報告,台灣2008年電子零組件業海內外產值預估達7897億元;至於半導體的部分,IEK則預估2008年台灣IC產業產值可達1兆5,364億元。兩者仍高於軟體甚多。
未來台灣在產業的經營上,應該加重在軟體企業與人才的培育,並使之與零組件與半導體產業充分交流與結合,才有助於全面性的提高台灣高科技的競爭力。
台灣已經「硬」很久了,而現在是該「軟」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