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今年即將邁入第30年了。台灣電子產業從無到有一路披荊斬棘,迄今已成為全球電子產業代工體系內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其歷程也超過30個寒暑。繼往開來,審時度勢,台灣電子產業若要能永續經營下一波30年,品牌轉型升級是必經之路,產業鏈上中下游不僅應進一步整合兼併,廠商更應聯合作戰,產官學研同時亦需掌握市場導向之專利研發關鍵,並將技術應用融入社會生活,讓台灣電子產業真正落地生根,找到脫胎換骨的支點,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航向另一片新藍海。
一年一度的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今年即將邁入第30年,台灣電子產業若要永續經營下一波30年,有為者應從歷史發展軌跡中深切省思才是。 BigPic:360x280 |
台灣電子產業發展至今,正逐漸擺脫附屬於美日兩國全球資本代工體系下的次級角色,蛻變朝向獨立品牌轉型之路邁進。我們看到成功的例子,像是宏碁和宏達電,在全球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領域都已打響名號。但我們也必須正視到,無論是晶圓製程、IC設計服務、準系統還是電子零組件供應,以國際品牌大廠馬首是瞻的代工體系,目前依舊仍是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核心。代工體系的生產製造模式,曾經帶動台灣電子產業的蓬勃與茁壯,但是現在,它是限制台灣電子產業進一步成長、必須突破而超越的桎梏。
代工體系為主的生產製造模式,不僅是深刻影響台灣電子產業廠商的經營策略,也影響了我們這個社會種種的生活行為與思維想法。電子產業的代工體系當然需要有強而有力的品牌實力作為依歸、作為主導的力量,才能發揮倍數成長的經濟規模效應。從現在開始,這個品牌實力應該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品牌實力背後所代表的,不單單只是強化商品標籤的符號形象與市場差異而已,更是技術規格、系統架構、通路渠道、市場行銷等綜合實力的表現。若是繼續依附國際品牌大廠的技術規格和製程規範,終究是按照他人的遊戲規則,脖子還是被人掐住。建立自己的電子產業品牌實力,就是進一步整合並掌握自己電子產業鏈的綜合力量。
現在少數大廠營收屢創新高,並不代表整個產業榮景可期;同樣地,幾項特定產業訂單興旺,也不意味著整體經濟景氣已全面復甦。這條路不好走,但必須繼續走下去,因為唯有這條路,台灣電子產業鏈的獲利結構才有質變的機會,台灣電子產業也才能脫胎換骨、建立自己的新發展模式。
若要朝向這個目標前進,首先產官學研必須眼光放遠,產業界領導者要有大破大立的創新格局,政府主事者也要勇於任事敢作敢為,擴大台灣電子產業規模與競爭實力。記憶體產業整合失敗前例殷鑑不遠,面板產業也不能再繼續內耗下去,廠商應放棄單打獨鬥、相互掣肘的故步自封腳步,不僅同一產業內的兼併整合勢在必行,跨領域的垂直平行整合更尤其迫切。韓國三星霸權能夠在處理器、面板、記憶體和手機等各領域與國際大廠一較長短,並非僥倖,產業界的共識思維與團結行動是其關鍵。
與之同時,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以市場導向為主的專利資料庫,並積極參與特定重大技術規格的研發制定作業,投入更多資金支援主要研究機構單位,研發關鍵技術的專利內容,並且隨時準備好進行長期國際專利訴訟的整體實力,不僅協助廠商擺脫國際大廠專利上的牽制,並健全電子產業專利技術的支援平台。
更重要的是,台灣電子產業長期辛苦創造的各項技術應用成果,應該有效落實於我們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各個層面,讓台灣電子產業真正地與社會密切融合,讓全民成為台灣電子產業技術應用的行銷尖兵與最佳業務員。蘋果的iPhone和iPad能夠風起雲湧,一群本土死忠堅強的品牌愛用者,是很重要的推波助瀾力量;中國的山寨機產業能夠改頭換面朝向品牌之路邁進,也是先在自家內的市場站穩根基才能翱翔全世界。品牌若要能在國際上打響名號,要經過本土市場支點的洗禮與加持,才有動力撐起更廣闊的全球藍海。
這些突破與創新,其實需要的是大格局大視野的心胸思維,還有積極任事和敢於突破窠臼的作為與態度。回想30多年前,先行者們無非就是大破大立,才能開創此番新天地。台灣電子產業若要永續經營下一波30年,有為者應從歷史發展軌跡中深切省思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