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與疫情促使全球ICT供應鏈重新調整,而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影響台廠營運,因此宜提早布局並完善未來供應鏈中各環節之碳排規範,以符合國際能源趨勢與品牌客戶需求。

@內文:繼之前探討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不再強調經濟快速成長,而是透過產業政策要求當地製造業升級轉型,並投入新興綠色產業之研發,為了達到碳排規範要求,地方政府採取限電、限產措施,連帶影響當地廠商正常生產作業。這次筆者將進一步探討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對台灣廠商所產生的實質影響與因應對策。

美中貿易戰與疫情促使全球ICT供應鏈重新調整,廠商逐步新增中國大陸以外的產能。然而,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受限於資金與環保規範,不易轉移至其他先進地區,加上新興國家亦提升環保要求,使得這些產業仍留置中國大陸。換言之,中國大陸高耗能廠商的比重將提升,若無嚴格管制,不僅有礙環境,在淨零碳排趨勢下,未來出口恐需繳付高額碳稅,損及廠商與國家利益。

供應鏈朝韌性與綠色發展

@內文:「能耗雙控」政策對台廠影響,短期內為電費增加與供電不穩定,前者影響小,因為電費占生產成本比重低;後者影響較大,因電力不穩將造成營運風險。因此,面對「能耗雙控」政策,台廠宜落實廠區能耗管控,並備妥電力備用方案,更緊密整合生產作業流程,建置從原料採購到出貨管控的完整可視化平台,在突發狀況時可在廠區間迅速調度產能,降低經營風險。

在生產基地方面,多數台廠自美中貿易戰開始即規劃產線移轉,在台灣、越南、印度等地增設生產基地,調節中國大陸產能。若中國大陸供電不穩狀況持續,未來亦會陸續增加其他區域產能。然而,能源議題並非僅發生於中國大陸,在印度、歐洲等地皆有缺電、天然氣價格飆升等現象,台廠設置新廠時也需一併考量供應鏈韌性與綠色需求。

長期而言,在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主要品牌大廠相繼設定目標與措施,並要求供應鏈相關廠商配合,包含採用再生能源、揭露產品碳足跡等。台灣廠商宜提早布局並完善未來供應鏈中各環節之碳排規範,以符合國際能源趨勢與品牌客戶需求,確保產業競爭力。

(本文為洪春暉、許桂芬共同執筆,許桂芬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