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微型投影機(Pico Projector)剛展露,期望用來取代筆電、手機等行動裝置的螢幕,或充當第二螢幕,但反應並不佳,而後微型投影機轉向車用,將螢幕打在車窗上,期望成為後座的影音娛樂畫面,不過也同樣未普及,而今微型投影機試圖用於穿戴式電子的智慧眼鏡上,看能否找到廣泛的合適應用。

/news/2015/01/29/1721006140S.jpg

同樣的,智慧錶也在找尋它的合適應用,智慧錶最初是個人行程管理用途,時間到會發光或發聲,通知配戴者該開會、開吃藥,或用來查詢親友的電話、生日等,過去1994年天美時(TIMEX)的Datalink,或2003年Fossil的Wrist PDA(Palm相容)均是此思維的產品。

不過,PDA與智慧手機更能滿足這類的應用,智慧錶不再以管理自有資訊為主,轉向訂閱重要外來資訊,如2004年微軟(Microsoft)提出的SPOT錶,即用來訂閱天氣、股價、球賽比數等。

SPOT錶因價位過高與其他因素未能成功,但即便去除這些因素,今日3G、LTE等行動寬頻Internet日益普及下,SPOT錶估計也難成功。

而近2、3年的智慧錶,其角色已轉向成為手機的代助介面,根據統計,每人每天要從口袋掏出智慧手機且只觀看訊息,如此要70多次,若只是觀看訊息,或許看看智慧錶就好,不用掏口袋。

而這個新路線的支持者認為,過去懷錶之所以滅絕,因為只是看個時間都要花2、3秒,掏出口袋並打開殼蓋,太累,翻轉一下手腕不到0.5秒,以致今日只有手錶存續,懷錶則作古,相似觀念的價值也用於智慧錶上。

不過,除非是非常忙碌的人,否則掏個口袋看訊息並無大礙,以致2014年起,智慧錶轉訴求健康資訊記錄,如睡眠、計步、心跳、血氧等,但很快智慧手環也能做到,且手環也開始有簡單螢幕,可顯示簡單訊息,智慧錶部份價值被取代。

因此智慧錶再次找尋廣泛的合適應用,2014年Pebble智慧錶與賓士(Benz)合作,期望智慧錶能與汽車有更多互動,而這可能是一個可行方向。

為何智慧錶適合?或許可從汽車使用情境來談,現在諸多汽車都有抬頭顯示器(HUD),將時速、油量等資訊投射到擋風玻璃上顯示,但擋風玻璃可視面積愈來愈小,因為放了導航器、行車記錄器等裝置,而擋風玻璃愈清爽少遮物,安全性也能提高。

抬頭顯示器只能顯示,無法輸入,而Apple、Google開始打車內語音輸入的應用,期望在車內設置iOS、Android系統,透過Siri、Google Now查詢車內外資訊。

不過,這必須是車內安靜情況下才有效,車內其他人吵雜或開車窗有風聲,或較大的車外聲音都可能影響語音辨識效果,且訊息輸出也是語音,或一樣投射到擋風玻璃上,或用車內顯示器顯示(駕駛的視線要移開很多而後回到正前方)。

因此,車廠認為智慧錶可能是更合適的作法,約略轉動手腕就可以看到訊息,視線不會移開太遠,手也仍在方向盤上,駕駛可即時反應,手錶上同時可顯示訊息,也可觸控輸入,也可語音輸入,且語音麥克風的位置更接近駕駛的嘴巴,受雜訊干擾的機會降低。

另外,手錶也能與汽車感應鑰匙結合,省去額外準備車鑰匙,或者不用進到車內,在車外透過藍牙、Wi-Fi等無線通訊,就可以知道若干汽車資訊,如胎壓、剩餘油量等。

除了Pebble與Benz合作外,Hyundai也與Google Android Wear合作,VOLVO也與MetaWatch合作等,或許這一次智慧錶真的能找到廣泛的合適應用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