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陣子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議題很熱門,但可能比較少人知道其淵源,筆者在這裡略談一下資訊技術的考古,也請別見笑,並懇請多方交流指正。

或許,當機器具有若干思考、判斷、決策能力時,人依然能適度檢視與介入,以免誤判發生,這是人與社會在接受人工智慧技術前的擔憂與顧慮。
或許,當機器具有若干思考、判斷、決策能力時,人依然能適度檢視與介入,以免誤判發生,這是人與社會在接受人工智慧技術前的擔憂與顧慮。

上個世紀人們喜歡談電腦的世代(Generation),認為第一代的電腦是用真空管構成的,第二代為電晶體,第三代為積體電路(今日俗稱的晶片、芯片),第四代則為密度更高的積體電路。

嚴格來說,上述的世代演進,只是電路的實現手法不同而已,一代比一代微小化,甚至第三代與第四代採行相同微小化手法,只在於密度差異。而無論一至四代,電腦都是只能記憶與計算,功效功能相同。

不過到1980年代,日本經濟達到顛峰強盛,在電子、半導體、電腦等產業技術上也直逼美國,日本因而提出第五代電腦的十年研發計畫,期望開發出具有思考、判斷力的電腦,有別於過往只能記憶、計算的電腦。一舉超越美國,引領電腦產業。

對於日本提出的計畫美國也高度警惕,也對應大量投入相似的研發,目標一樣在實現可思考、判斷、決策的電腦,此即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但是,十年過去後,美國與日本均宣告失敗,不可能開發出完全與人類相仿的思考、判斷系統。

雖然失敗,但不表示長時間、大量經費的投入毫無斬獲,仍然有一些開發摸索過程中的副產品可用,例如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等均是因此而來。

不僅資訊技術如此,生藥產業也常有誤打誤撞的例子,原本要研發心臟病用藥,結果變成壯陽藥(威而剛),或原本是治療攝護腺癌的藥,但因為副作用是促進毛髮增生,因而變成生髮藥(柔沛)。

雖然第五代電腦研發而產生人工智慧技術,但也未有廣泛運用,過往較知名的是1990年代中後期,美國IBM要重振自身在運算界的威望,打造了高運算力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之後改稱Deeper Blue),此電腦搭配人工智慧演算,打敗了西洋棋(也稱國際象棋)王。

到了近年,由於無人車、無人機等智慧自動駕駛議題發酵,以及雲端資料中心需要更智慧性的運算,使人工智慧議題重新熱門,進而使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詞成為新興熱詞。

以上為技術的大致淵源,但在技術外也有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由於「機器自主思考」太迷人,因而成為一些科幻電影的重要素材,例如電影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1984年)就是講述人類開發出一套具有自主思考的電腦,稱為天網(Skynet),天網誤判敵國發動攻擊(通常想定為蘇聯)而自行決議發射核彈報復,使地球整片荒蕪,而天網也誤判所有人類都是敵人必須殺盡,因而自己製造戰鬥機器對人類展開撲殺,人類必須團結對抗天網。

另一部電影機器公敵(I, Robot,2004年)則是一名警官不相信機器人的自主判斷而有的冒險故事。當然也有人認為機器人到後來會有情感,因而有了電影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年)、A. I. 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年)等。

或者,日本漫畫卡通攻殼機動隊(1989年)述說某個不法組織撰寫了一個程式,該程式用來攻擊他人的電腦系統,但該程式自己產生了自主意識,不願聽令於不法組織而為惡,因而在系統間逃竄,尋求庇護。

該程式在表露尋求庇護的意象時,正義的一方則回應:程式竟然有自主意識,太扯了!?但程式反駁:你們人類也無法解釋為何會有自然生命不是?或人類為何有智慧不是?人類至今只是推想、假設生命的起源。攻殼機動隊也啟發了美國人編導了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年)。

或許,當機器具有若干思考、判斷、決策能力時,人依然能適度檢視與介入,以免誤判發生,這是人與社會在接受人工智慧技術前的擔憂與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