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過去在WTO的架構下,各國努力達成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透過降低關稅或其他非關稅貿易障礙,極大化自由貿易的成效。因此,廠商可以在比較利益的法則下,進行複雜的全球產業分工,無論是單一跨國企業的全球佈局,或以產業群聚加上跨國產業鏈整合的方式進行價值鏈分工,各國多在此基礎上輔以產業政策,推動各自優勢產業的發展。但若美中貿易戰、科技冷戰、日韓貿易管制持續發展,未來相關產業發展的思維恐怕將出現質變。
若美中貿易戰、科技冷戰、日韓貿易管制持續發展,未來相關產業發展的思維恐怕將出現質變。 |
需知當前全球高科技產業歷經數波快速成長的週期,從PC、網路、行動通訊到雲端、物聯網,甚至是未來的人工智慧。這些快速成長的果實,部分來自於極有效率的全球生產分工,而其效率則來自於產業標準的建立與自由貿易的利益。
當大國之間以對抗取代合作時,產業標準將不易持續發展,全球分工的效率更將因此下滑。當各國以內需取代出口市場時,廠商在全球佈局的成本更將大幅提高。當每個具有內需市場規模的國家皆高喊「Made in XXX」時,又或者當各國都要自行建構策略性資源產業以避免受制於人時,產業過去所建立的全球運籌模式可能因此出現結構性的改變,生產據點、營運據點恐怕都必須就近於市場,相關材料、設備等亦將於當地市場取得,形成在地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對於內需市場有限的小國而言,可以預見的是,此一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模式,將威脅其出口產業的生存。
或許美中科技冷戰、日韓貿易對抗只是獨立的個案,但若各競爭對手國仿效,此一國際經貿與產業的變局將不容忽視,需審慎以對。對於具跨國經營能力的大型企業而言,必須謹慎檢視並掌握其關鍵資源,如材料、設備與智財等,以因應各國對特定資源進行出口管制所造成的營運干擾。對於不具備全球佈局能力的中小企業而言,需提早進行目標市場與生產地的選定佈局。
就國家的角度而言,建議應思考以大企業帶領小企業的模式,在全球具潛力的市場,選定產業領域進行整體佈局。希冀藉此能有效發揮台灣產業彈性、快速整合的優勢,或可在大國的新競局中求得生存之地,甚至進一步取得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