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兩難》一書曾提到,Apple II(個人電腦)第一年賣2萬台被視為大成功,而之後的Newton(個人數位助理)第一年賣14萬台卻被視為大失敗。原因是:雖同樣是Apple公司,但股本已不相同,Apple在新創時公司賣2萬台是大成功,但對已是億元營收的Apple,14萬台被視為失敗。

HP也推Chromebox
HP也推Chromebox

時間回到近期,2014年2月ASUS推出Chrombox,是裝載Chrome OS作業系統的小體積桌上型電腦,相同時間HP也宣布將推出Chromebox,這是自2012年Samsung後,第二、第三家發展Chromebox的業者。

ASUS投入Chromebox的原因,推估與Samsung相同,用意在於強化與Google間的夥伴關係,且ASUS推出Chromebox仍能與現有業務的利害關係有所區隔,ASUS若推行傳統常規桌上型電腦,恐有與主機板客戶爭利的顧慮。而HP會投入Chromebox,估是例行制衡Microsoft而有的動作。

Chromebox能否打破歷史宿命?

雖然意圖不同,但Chromebox的推行恐要面臨與過往相似的挑戰,那就是傳統桌上型電腦的市場基礎過於龐大,相形之下任何衍生發展,只要出貨量不大,很容易被視為失敗。

例如1996年Oracle提出NC(網路電腦),在商用桌上電腦總成本2,000美元的時代,Oracle宣稱NC只要500美元,NC訴求在普遍已具備Ethernet的企業內使用,但2年後宣告失敗。

Wintel為因應NC推出NetPC與WBT(視窗終端機)加以抗衡,同樣以企業為主,但因市場遠小於標準Desktop PC,年出貨僅數百萬台,只適合利基、垂直市場,未被視為成功。

類似的,2004年IBM推出僅4個網球寬度的小型桌機ThinkCentre S50,2005年Apple跟進推出類似體積的Mac mini,都未能成為主流,時至今日傳統塔型Desktop仍在50-60%以上,準系統、公升級均不及其市佔。

同樣在2004年,AMD推出PIC(Personal Internet Communicator),訴求金磚四國與墨西哥等新興國家的平價桌上型上網機,也同樣未能成功,2年後業務停止,只針對重大客戶持續提供電路基板。

到了2008年,Intel推出與PIC相同目標市場、相同客群訴求的Nettop,目標價位為100美元,但實際上PC系統廠多無法達到該價位,建議售價多在200-300美元之上,一樣因市場規模、價格效能比(大陸稱性價比)的角度檢視與比較,Nettop因價位過高、出貨量過少而發展有限。

2009年Google提出Chrome OS,而後Acer、Samsung等系統廠響應推出支援產品,但Acer僅推出Chromebook筆電,未桌機不感興趣,Samsung則是Chromebook與Chromebox均推出,明顯在於支持所有Google的技術主張。

微軟防堵,Chromebox路難行

Chromebox與過往衍生的桌機相同,均訴求小體積、低價位,也同樣有目標市場、客群的訴求(目前鎖定教育市場),但也面臨與之前的衍生型桌機相同的課題,即高度倚賴網路(如NC、WBT)、不能使用主流的Windows應用程式(如NC、PIC)、與傳統常規塔型桌機相比,價格效能比較低且出貨量較少(如Barebone準系統、公升級電腦、Nettop等)。

且同樣的,Wintel對於特有衍生經常有反撲行動,如NetPC、WBT對抗NC,AMD PIC也有Intel Community PC反擊,Chromebox雖使用x86架構,但Google期望排除Chrombox也能安裝Windows的可能,刻意採行小容量的固態硬碟(16GB),因為Chrome OS輕小可裝入,卻可排除Windows的裝入。

而Microsoft為了防堵Chromebox,已開始精簡Windows 8,原需32GB安裝空間,預估縮至10GB,同樣能安裝於小容量SSD內,且採行與2008年相同的手法,2008年Microsoft為防堵採行Linux的Netbook持續出貨成長,將Windows XP授權費減半,自40美元降至20美元,系統廠紛紛改採Windows,而今因對手更強悍(Google),Microsoft考慮僅象徵性收1美元授權費,即可在小體積、小容量的Desktop上安裝Windows。

歸結而言,除非能擺脫與現行常規PC間的規格、價格、出貨市場等的比較,否則Chromebox的後續發展恐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