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Light Peak芯片年底问世 英特尔使劲对外招手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0年04月06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5303】

英特尔在开发Light Peak技术应用的进度又更加往前了一步。英特尔正在计划藉由Light Peak光纤电缆技术,把家用PC、电视和其他电器设备连接在一起,并且强调Light Peak传输速度快、不受电磁干扰、以及能够缆线制作更细薄的技术特性。

Light Peak数据传输速度的初期理论值可达到10Gbps,10年内准备再推到100Gbps的超高速传输率。在传输材质上除了采用光纤线材外,也内附铜线以用于电力传输。采用Light Peak的系统在30秒之内、便可传输完毕一片蓝光格式的电影内容。这个速度比目前PC广泛使用的USB接口速度还快上20倍。英特尔表示,更高阶版本的Light Peak技术,最终可在3秒钟之内将一片完整长度的蓝光电影传输完毕。

Light Peak光纤技术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从个人计算机、打印机、扫描机到智能型手机、数字相机和高画质电视,不断成长的多媒体视讯和数据数据在这些设备之间相互传输,连接这些设备的传输缆线需要速度更快的带宽。英特尔负责此一技术概念成型的部门总监Jason Ziller表示,英特尔的目标和期望是期待Light Peak能成为新一代电缆链接的开始。

英特尔进一步宣称,Light Peak光纤传输系统可让笔电和其他电子设备做得更轻薄;并且,可让消费者在更远的距离把电子设备连接起来,而不需要「被迫」使用令消费者感到困扰的各种类型和规格的电缆线。

英特尔强调,Light Peak缆线和连接器都可以做得很细,因此笔电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厚度就可以变得更薄,这是Light Peak缆线在设计应用上可以带给OEM厂商最大的优势特性之一。目前笔电没有办法做得更薄,最大的限制就是在传输缆线及连接器在尺寸上的限制使然。

更重要的是,根据英特尔的说法,由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会影响中断传输的数据,目前的电气传输缆线已经面临了速度的局限。

由于电气传输缆线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会使得数据数据在长距离传输时的效能质量更加恶化,因此有些电缆线规定传输长度不得超过10英尺,这就会限制了电子设备缆线连接的弹性。相较之下,光纤缆线不会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在数字家庭环境下使用的Light Peak光纤缆线可超过300英尺。目前Light Peak的实证长度可达近100英呎。

同时,Light Peak可说是英特尔欲一统其他传输接口颇具杀伤力的解决方案,一条Light Peak缆线能承担其他各种规格传输缆线的功能,对于USB、DVI、VGA和HDMI来说,都是不小的威胁。而英特尔研发多年的硅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技术有所突破,才会提出Light Peak新架构,但英特尔并没有生产光纤或光通讯组件的条件,因此架构一套Light Peak生产链,便成为英特尔当仁不让的工作。

除了Light Peak有线传输技术外,英特尔也正在针对数字家庭应用,研发高速传输高画质视讯的无线传输技术。不过现阶段,数字家庭环境下的消费电子产品传输数据若要够快,有线方式仍是最佳的选择。

英特尔已经计划在今年底时推出Light Peak芯片,其他关键零组件也是由英特尔所设计研发,例如光纤模块(optical module),将由特定厂商生产,预计在今年上市。并且将在今年上市。其他公司将供应光纤缆线产品。

不过对于Light Peak技术应用要能进一步普及,最为关键的环节还是在于个人计算机、打印机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们愿不愿意买账。这些终端装置才是堆积Light Peak应用成长与否最厚实的基础。Jason Ziller并不否认Light Peak技术从概念成型到普及应用还需要数年的时间。不过他也透露一些已采用Light Peak的产品将在明年上市,至于是哪些厂商的产品Jason Ziller并没有说明,但我们已知道Sony和Nokia表态支持了Light Peak。

關鍵字: Light Peak  Intel  光纤配接设备  传输材料  I/O界面处理器 
相关新闻
英特尔携手合作夥伴 助力AI PC创作新世代
Intel成立独立FPGA公司Altera
Intel Core Ultra透过新vPro平台将AI PC延伸至企业应用
英特尔宣布英特尔晶圆代工谘询委员会成员
联电和英特尔宣布合作开发12奈米制程平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Intel OpenVINO 2023.0初体验如何快速在Google Colab运行人脸侦测
» 使用PyANSYS探索及优化设计
» 隔离式封装的优势
» 零信任资安新趋势:无密码存取及安全晶片
» MCU新势力崛起 驱动AIoT未来关键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DIRQXSSTACUKN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