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光宝取得UL全球首张海洋塑料含量验证暨回收塑料性能认证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1628】

光宝科技以海洋废弃物开辟全球市场,已通过UL严格测试评估,成为全球首家同时取得UL ECVP 2809海洋塑料(Ocean Plastic)含量验证暨UL 746D回收塑料黄卡性能认证的企业。 UL ECVP 2809标准旨在验证产品中客户所声明的回收材料(例如海洋塑料、ITE回收塑料等)的含量,可展现产品来源的追溯性与透明度;而UL 746D标准则在确保所采用回收塑胶材质的性能表现及品质稳定度,需与全新塑胶材料相当,且取得UL认证后能直接导入相关产品的量产程序。

UL全球副总裁暨台湾总经理陈宗弘表示:「光宝科技取得双料的海洋塑料含量验证及回收塑料性能认证,展现其对于永续回收利用及环境友善制造的重视。我们以科学为根基的测试评估专业,提供独立第三方的认证,为光宝科技产品所导入的海洋塑料型号LGS-7505验证回收溯源与含量声明以及其性能表现,确认不仅符合安全要求,也具备环境永续性。」

根据GPAP2021年度影响报告统计,预计到2040年,流入海洋的塑料流量将增加两倍—但若立即采取行动,可以将此趋势阻止80%以上。为呼应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第十四项「水下生命」(Life Below Water),光宝科技展开以保育海洋为核心的行动,包括推动海废循环经济、进行海洋环境公益行动倡议,以及运用核心本业技术落实海洋生态保育等。「随着公司持续成长,光宝科技立足台湾,本着责任生产以及地球公民的精神,从陆上减塑到海洋保育对光宝来说责无旁贷,」光宝科技总经理邱森彬表示。

光宝科技实践循环经济策略模式,将海废保丽龙研发改质为再生塑料,成功用于光宝科技自制之键盘、滑鼠产品以及产线料盘包材上,成为全球第一家将海废保丽龙导入电子产品的企业。为推动回收塑料产品成功进入全球主要市场,光宝科技与UL展开密切合作,针对其塑胶零组件或模组化型态的终端产品,进行回收材料之溯源种类和含量验证与性能认证。

由于海废保丽龙是海洋漂浮及海岸塑胶垃圾最主要的种类之一,本身质地轻盈却体积庞大,十分容易受到海洋生物 (例如鱼贝类、海藻等等) 附着的影响,难以有效回收再利用。为此,光宝科技与技术伙伴共同开发采用无毒溶剂分离海洋塑料中的杂质,并将体积庞大的发泡材料溶解成聚苯乙烯溶液,有效缩减九成的运输空间,亦将材料提取转化为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再重新导入科技产品的制造与利用。

为使新的科学回收手法取得国际市场认可,光宝科技选择为产品进行UL回收含量暨来源的环境声明验证 (UL Environmental Claim Validation Procedure;UL ECVP),结果验证其LGS-7505产品至少含有80%的回收材料,其中5%来自于海洋塑料,并加码进行UL 回收塑胶材料暨零组件的品质性能认证 (UL Recycled Plastics Certification in Yellow Card),为回收塑胶材料执行性能评估与批次检测,并针对回收含量的来源与制程进行审核。

光宝科技通过认证的海洋塑料,已登录在UL全球认证产品资料库–UL Product iQ与绿色产品平台–UL SPOT,有助于展现其材料的合格性,为品牌及产品取得全球市场信任。

關鍵字: 回收塑料  海洋废弃物  UL  光宝 
相关新闻
海废再生联盟启动跨界合作 环保创新资源永续
海洋委员会携手金属中心举办「APEC海洋废弃物区域治理研习营」
UL Solutions布局电池及电动车充电市场 在台成功打造CB测试实验室
光宝与成大启用联合研发中心 学用接轨合一促进创新动能
立迈科技与光宝科技合作布局全球触控笔市场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使用Microchip Inductive Position Sensor(电感式位置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马达控制
» 以霍尔效应电流感测器简化高电压感测
» ESG趋势展??:引领企业迈向绿色未来
» 智慧家居大步走 Matter实现更好体验与可靠连结
» 车载软体数量剧增 SDV硬体平台方兴未艾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9HJTMYSTACUKX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