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資源運作 生醫數據逾31萬例推動產業未來
 

【CTIMES/SmartAuto 陳復霞 報導】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2956】

現今數位科技與醫療服務的結合已形成生技醫療新趨勢,推動著精準醫療及新興醫療生態系統應用,而建立良好的人體生物資料庫,能夠匯聚以臨床資訊及檢體進行生物醫學及基因研究探討各種病因的醫療資訊,若結合人工智慧(AI)分析大數據,不但可為未來的數位醫療及創新科技提供有力的資源,更成為推動生技醫療產業進展的重要關鍵。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中央辦公室舉辦揭牌儀式,產官學研各界專家與會合影。(攝影/陳復霞)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中央辦公室舉辦揭牌儀式,產官學研各界專家與會合影。(攝影/陳復霞)

為建立完備的人體生物資料庫網絡及其運作的功效,由衛福部和國衛院建置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ational Biobank Consortium of Taiwan),藉由龐大可靠的生醫數據資源來促進技術創新。為增進整合平台運作效能,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中央辦公室於今(12)日舉辦揭牌儀式,期許透過群聚效應吸引產學研界投注更多的能量,擴大生醫研究資源與大數據的應用價值,加速推動生醫產業創新及精準健康事業的發展。

整合平台中央辦公室由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擔任主任,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擔任副主任,國衛院行政團隊支援任務編組與服務性運作,同時設有專家諮詢委員會與審查小組兩個專家團隊,以協助整合平台決策事項推展與案件審查事務。目前中央辦公室設置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主要負責統籌各機構人體生物資料庫合作締約、制定檢體標準化流程、及匯集各家生物資料庫所持有的檢體及醫療資訊。

自99年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頒佈議之後,目前經衛生福利部核准設置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已達34家。而自108年10月整合平台聯盟成立大會至今,中央辦公室已成功與25家機構人體生物資料庫締約,目前登錄的收案數已超過31萬例,內容涵括許多台灣盛行疾病的檢體,例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以及慢性病等。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是一個雲端連結的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司徒惠康說明其特色在於匯集各機構的人體生物資料庫仍可以維持其本庫申請案之運作及其內部收費標準;而各庫全部收案病例的個資及臨床資料皆保留在各機構,只有被挑選之案例的臨床資料會在編碼後送至中央辦公室,與檢體一併送出給申請者;透過平台可以建立一致性的檢體品質標準,臨床醫療資訊內容和收費標準;並且組織檢體需要有病理判讀確認機制。

此外,設立單一申請窗口公開公平受理產學界申請案,協助申請者進行跨庫媒合與協調出庫,而檢體資訊使用者的回饋數據,能讓整合平台雲端資料庫的資料更加完整,成為驗證時不可或缺的應用資源。司徒惠康針對申請案件強調,除了最基本的維護個人隱私權,其實生物資料庫的出入庫審核皆以高規格標準來把關,必須在符合倫理、科學及效率之下運用,而非著重於商轉利益而已。

有鑑於COVID-19疫情不斷蔓延,今年2月國衛院建置專用P2等級的感染性生物資料庫,並結合橫跨北中南多家醫療機構,成功收集165例COVID-19血液檢體,4月即開放全台研究人員申請運用,截至9月已收到19件產官學研界申請案,有13案審查通過,檢體也已陸續出庫;其中包含8件產業界申請案,以開發快速抗體偵測技術為主,部分已有研發成果。高雄醫學大學內科學教授陳彥旭則以南部的COVID-19案例較少說明,若以極少個案推論恐失去研究的精準度及有效性,因此藉由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的數據協助可提升研發的成效。

中央辦公室建立整合平台「醫療資訊」的共同模式,將一致化的詳細醫療數據(已去識別)儲放在各機構的人體生物資料庫,藉由電子病歷收集標準化資訊的流程,並已有7家合作機構開始進行測試,包括台大醫院、北醫、中山醫大、中國醫大、中榮、義大醫院及高醫大,未來將擴及所有整合平台的醫療機構。目前整合平台已收到67件學研界申請案,實地運作跨機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申請、審查和出庫作業,有18案已通過審查,檢體也已陸續出庫,預計未來將可大幅提升使用率。

**更多詳細內容,請瀏覽整合平台網站: https://nbct.nhri.org.tw/zhtw/index.php

關鍵字: 生物資料庫  數位醫療  整合平台  人工智慧  精準醫療 
相關新聞
英特爾AI加速器為企業生成式AI市場提供新選擇
IBM斥資近70億美元研發AI、量子、半導體
達發科技公分級AI衛星定位晶片 獲機器人大廠無線割草機器人採用
IBM力推AI服務平台 助企業顧問提升50%生產力
生技中心深耕生技產業40年 朝躍升下個黃金10年發展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新聞十日談#36】我們的AI醫療時代
» 以RFID和NFC技術打造數位雙生 加速醫療業數位轉型
» 連續血糖監測技術助力獲得即時資訊
» AI醫療大勢降臨 台灣要建第二座神山
» 革命性醫療成像 imec用非侵入超音波監測心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16.190.16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