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建構智慧建築系統 延伸基本功能擴大市場
 

【CTIMES/SmartAuto 王明德 報導】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3327】

建築是近年來智慧化的重要應用之一,透過各種設備的連網,讓大樓設施的運作更有效率且更節能,多數人會將智慧建築與智慧住宅混為一談,不過兩者的系統設計方向大不相同,因此所需要的架構也大不相同,智慧家庭系統的主要訴求點是舒適、便利,節能與安全雖也是重點之一,不過重要性不會高於前兩者,智慧建築的設施則都圍繞在節能與安全,在設備連網後,所有的資訊都被掌握,進而達到建置效果。

/news/2018/11/13/1411319740S.jpg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樓宇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可以為大樓降低5%~20%的能源使用成本, 一般而言,包括企業、工廠等大型用電戶,泰半會與台電公司簽訂「契約用電量」,也就是台電所提供的契約用電容量,因此,這些大型用電戶每月的電費支出,除了基本的用電度數之外,還必需加上所簽訂「契約容量」的租用費與線路費,同時,台電公司每隔15分鐘就會紀錄瞬間用電量,並將當月所記錄到的最高數值與契約容量做比較,若是瞬間用電量超出契約容量的話,則企業必需繳納超約罰款,而能源監控及最佳化系統,就是由系統隨時隨地監控用電量,當用電量即將超過契約容量時,系統會自動作最佳化調整。

雖然導入樓宇自動化監控系統後,企業可以在電費帳單上看見直接效益,但是,台灣大部份業主對於BIM節能效益的體會仍舊不是那麼深刻,換句話說,現階段商辦大樓所使用的BIM系統,多半只做到統一控制設備啟動或停止運轉的功能而已,並沒有進一步發揮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效益。

造成這種BIM應用停留在基礎階段的原因,必需回歸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兩端來看,先從需求端來看,樓宇自動化的應用範圍包括工廠、商辦大樓、公共建設……等等,在製造工廠外移至大陸的情況下,市場範圍就以商辦大樓與公共建設為主,偏偏台灣的商辦大樓多為出租用途,鮮少由企業自行擁有,這些營建業者在將本求利的考量下,自然不願花大錢採購價格較昂貴、功能較豐富的樓宇自動化系統,至於公共建設部份,這些標案不時出現綁標/綁規格的情況,只能圖利特定廠商,自然談不上帶動BIM系統發展。

另外,導入樓宇自動化系統的最佳時機就是在初期興建階段,倘若不是,則BIM就得配合現有設備來規劃導入作業,不僅成本增加、牽線作業複雜、施工時間也會拉長,近年來,台灣商辦大樓的新建比率較低,而舊大樓所使用的BIM系統則多已淪為孤兒身份。

一般來說,建築物的生命週期約莫60年左右,而系統整合商受到前述市場激烈競的影響,再加上自身營運規模不大,使得倒閉消息時有所聞,這也造成樓宇自動化系統在使用不到3~5年的時間,就變成了孤兒系統,而舊大樓考量到前述拉線、施工與成本的問題,再加上沒有BIM系統似乎也不會影響營運狀況,也就不會想替換掉這些孤兒系統。

最後,「低電價」也是造成需求不振的原因之一,雖然節能可以創造環保效益,但引發節能需求的來源還是在於能源價格的高低,以2017年電價相較,台灣低電價在全球各國偏低,即便之前已有兩次油電雙漲,台灣仍是低電價國家。

根據台電年全球電價分析比較,2017年台灣平均住宅電價排名世界第三低,台灣每度平均電價2.4元,遠低於鄰進的亞洲國家,包括日本的每度6.8元、新加坡的4.8元,中國平均每度2.6元。

再就供給端而言,台灣地理面積不大,樓宇的規模與數量皆不比國外市場,偏偏系統整合商又為數眾多,在粥多僧少的情況下,樓宇自動化的競爭也就越來越白熱化,系統整合商廠商為求生存,只好開出低價搶攻市場,而高打價格戰的結果,就是讓BIM系統的功能陽春化。

業者就指出,大樓自動化控制的形式有很多種,依據時間、區域進行的基本控制,與結合外在環境變化的進階控制,或是整合空調、照明、消防、門禁、電梯、給排水等多項系統的整合性控制,每一種控制模式所能發揮的節能效益就有很大差別,越是功能陽春的BIM系統,節能效益也就越小。

自動控制設備的技術已經成熟,產品很難做到功能差異化,系統整合商面對高度競爭的市場,更應該思考如何找到自身定位及正確的經營模式,系統整合商廠商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市場區隔,例如:設備規格特殊性、控制精確度、系統架構、通訊網路備援方式……等。

至於功能面的強化,業者認為不需著墨太深,因為現階段智慧建築系統已能滿足業主需求,即便繼續強化軟體或硬體的功能,也不一定是業主所需要的功能,因此,BIM系統未來的發展重點在於應用面,畢竟每一個營運者對樓宇自動化系統的定位不同,是管理工具亦或控制設備?定位不同,對BIM的期望也就不同,這也會影響BIM所要搜集的資訊,以及所能創造的管理效益。

因此,系統整合商在建置系統時,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客戶需求,畢竟技術人員在設計或規劃系統時,皆以基本功能為出發點,但如何讓系統發揮業主所希望看到的管理效益,則是系統整合商的功力所在,最後,要注意的是BIM建置規劃期有時會長達2~5年,在這段期間內,大樓營運者很可能因應市場變化而更動建築物的空間規劃,從而影響到系統建置作業,因此,系統必需具備彈性、擴充性、及延伸性,才能解決這種難以預期的未來變動。

相關新聞
經濟部表揚32家智慧節能標竿單位 產學齊心落實深度節能
打造綠能部落 臺東偏鄉建置防災型微電網強化供電穩定性
Quobly與意法半導體建立策略合作關係 加速量子處理器製造
川普2.0時代來臨 臺灣資通訊產業機會與挑戰並存
三星電子發表搭載AI混合冷卻技術的全新冰箱 CES 2025首秀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從能源、電網到智慧電網
» 積層製造鏈結生成式AI
»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概況分析
»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 多40美元讓AI效能倍增!樹莓派加推AI HAT+硬體套件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7.177.12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