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近兩年因為疫情驅動數位轉型以來,對於台灣產業的深遠影響也逐漸浮現。尤其是在歷經能源危機、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國際疫情、貿易戰等全球變局之後,台灣製造業雖在政府推出相應的產業政策引領下穩定成長,卻也造就產業高度集中等缺陷。如今,則可望藉由市場需求驅動數位轉型引領企業創新,挽救失衡結構,放眼下一個10年維持穩健成長。
|
政府於2020年推出6大核心戰略產業,主要架構在5+2產業創新的基礎上,加速台灣產業升級轉型,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 |
根據經濟部最新從生產剖析台灣製造業發展的脈絡中可發現,有別於上世紀適逢兩度國際能源危機,政府推出10大建設來持續發展石化、鋼鐵等產業,有效降低對進口中間財的依賴之後。80年代台灣產業開始自農業轉型為工業,占比逾60%;產業發展重心以民生工業為主,製造業生產總額前5大產業集中度為36.7%,食品、紡織排名分居前二位,占比皆逾8%。
到了90年代面對國際市場競爭,導致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工業占比降至53.1%低點,之後多維持在55%以上。此時政府推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屬技術密集型資訊電子產業繼之而起,帶動產業順利轉型,生產總額以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占10.2%居首位,奠定台灣資訊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石,製造業生產總額前5大產業集中度成長為41.3%,
直到2000年開始湧現全球化浪潮,製造業外移趨勢逐漸由傳統產業擴大到資通訊產業,台灣產業便開始朝向高附加價值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方向轉型,並配合資通訊產業在兩岸三地的三角貿易模式,奠定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重要地位,製造業生產總額前5大產業集中度大幅躍升至60.2%後漸趨穩定,直到2010年續升至63.5%,又以「電子及精密儀器業」36.5%最高。
觀察這段時間台灣與日、韓製造業生產總額前5大產業集中度變化,三者集中度均呈現逐步上升之走勢,且於2000年後趨於穩定。其中日本90年代以電子及精密儀器業占17.6%居冠,2000~2010年代則以運輸設備業居冠,分占16.5%及18.2%,電子及精密儀器業退居第2及第4。各年代前5大行業集中度雖逐步上升,但升幅平緩,且各個行業發展均衡,比重介於10~20%間。南韓產業結構與台灣相似,歷年前4大行業均以電子及精密儀器業為首要製造產業,但其他行業發展相對均衡,致該業占比的上升步調較為和緩。
台灣製造業發展則明顯傾向於電子及精密儀器產業,且高度依賴出口市場,導致我國經濟表現易受國際景氣波動影響,是以調整產業結構及提升附加價值,為長期努力發展的主要目標。2010年之後政府引導業者往高附加價值多元產業升級外,產業轉型重心不再倚靠少數出口導向產業,資訊電子工業占比升幅減緩。
政府也順應國際發展趨勢,整合資金、研發、技術及人才推動產業創新投資,除產創條例持續實施與翻修外,同步釋出「生產力4.0發展方案」、「5+2產業創新計畫」等政策鼓勵企業研發及創新,轉型高附加價值之資本密集產業,建構由上而下的垂直生態系,以滿足內外需市場,成為驅動台灣產業成長的重要核心。
邁入2020年之後,適逢美中貿易與科技衝突、COVID-19疫情肆虐變局,全球產業供應鏈正加速重整,加以各國紛紛導入智慧製造、物聯網等新世代製造模式,驅動產業朝數位經濟前行,企業陸續部署數位轉型策略下,台灣恰可善用ICT產業競爭優勢與完整的產業鏈基礎,持續強化研發、深化應用、連結關鍵技術,致力產業技術研發與創新,發展新的科技思維;打造「6大核心戰略產業」,促進產業多元發展,推升附加價值,以持續推升經濟成長動能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