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達梭承諾設定2040淨零碳排目標 可攜手工研院打造綠色工具機
 

【CTIMES/SmartAuto 陳念舜 報導】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5678】

因應近年來國際淨零排碳趨勢成為主流,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機械業也唯恐遭受碳稅制裁,所幸過去即曾呼應歐日系大廠倡導的「綠色工具機」理念,確保工具機及其相關產業永續發展。在今(2021)年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es)3D體驗周首日,工業技術研究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組長羅佐良在受訪時表示,自從該中心成立並建立智慧製造場域以來,便與達梭系統合作打造智慧機械雲平台,在地協助中小企業數位轉型。

針對未來「綠色工具機」挑戰,業者就能搭配達梭系統強大的模擬分析軟體、Digital Twin技術,讓工具機快速導入創新材料和製程。
針對未來「綠色工具機」挑戰,業者就能搭配達梭系統強大的模擬分析軟體、Digital Twin技術,讓工具機快速導入創新材料和製程。

包含針對未來「綠色工具機」挑戰,業者期望能藉由輕量化設計,採用可回收材料;熱補償功能、微潤滑切削工法等,以減少使用冷卻設備,實現減廢排碳要求,就能搭配達梭系統強大的模擬分析軟體、Digital Twin技術,讓工具機快速導入創新材料和製程。在今年6月已正式開放業者上線申請使用機械雲平台,以支援各種App在任何機上盒(SMB)使用;並與達梭系統3DEXPERIENCE平台無縫結合,使用AR/VR裝置、打造客製化人機介面,加速智慧製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虛擬雙生體驗(Virtual Twin Experiences;VTE)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擁有領導地位的達梭系統,日前也宣佈獲得「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SBTi)」核准其溫室氣體減排(emissions reduction)目標,涵括達梭系統自身營運的排放、商務旅行和員工通勤,以及公司價值鏈的排放目標等,都與「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1.5℃路線一致。同時制定實際可行的路線策略,承諾至204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同時透過虛擬雙生體驗,幫助推動於全球快速實現永續發展。

達梭系統董事會副主席暨執行長Bernard Charles表示,達梭系統是一家以科學為基礎的公司,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產品、自然和生命間和諧發展」!在3DEXPERIENCE平台和虛擬雙生體驗的幫助下,我們的客戶正在縮減他們的碳足跡和「生態帳單(eco-bill)」,重建更能永續發展的經濟。

「同時正在執行可實際執行的路線策略,以已通過核准的排放目標和淨零排放。」Bernard Charles說,透過提供產業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以支援企業邁向永續發展。該公司還能進一步實現產品、自然和生命間和諧發展,並為在未來10年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目標,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支援這項策略的碳智慧團隊執行主席Jonathan Sykes表示:「達梭系統不僅針對自身營運,也與供應商和客戶攜手加速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為減少任何其他排放並在2040年實現自身永續發展承諾,達梭系統將和工業企業合作夥伴攜手,在其3DEXPERIENCE平台上共同開發創新技術解決方案,永久移除大氣中的CO2。其中3DEXPERIENCE平台是虛擬雙生體驗的核心,也是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最佳實踐的變革力量,橫跨製造、醫療、建築和其他經濟部門推動工業轉型,並為企業提供構思、開發永續創新並交付客戶的全新方法。它們能模擬融合真實資料的場景,在無風險的情況下測試和改進突破性構思,同時簡化價值創造流程,減少排放和浪費。

相關新聞
蘋果Vision Pro助陣 ARMADA系統革新機器人模仿學習
強化自主供應鏈 歐盟13億歐元支持義大利先進封裝廠
持續推動晶片自造 美商務部撥67.5億美元予三星、德儀及艾克爾
機械公會鎖定淨零轉型4重點 產發署明年將建碳係數庫
2024智慧創新跨域競賽成果出爐 虛實居家樂高體驗遊戲奪冠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外骨骼機器人技術助力 智慧行動輔具開創新局
»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 革新傳產模具製程 積層製造加速產業創新
» 解鎖醫療新未來 積層製造與客製化醫材
»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91.171.12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