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2013年第一季智慧手機出貨量首度超越功能手機,然而智慧手機發展至今,成長幅度已經趨緩,功能創新也不再如之前般吸引消費者。因此為了提升利潤,科技大廠紛紛布局利基市場,例如穿戴式裝置。隨著穿戴式裝置市場已初步成形,各家大廠期待能夠透過穿戴式裝置建構自家的生態系統。
|
/news/2014/08/06/1824560020S.jpg |
相較於傳統ICT產品,穿戴式裝置具備解放雙手以及貼身測量兩大利基,且除了本身可上網之外,也可搭配智慧裝置進行功能延伸連動,應用發展潛力大。為此,Google、Intel、Facebook等大廠開始透過建立平台或收購等動作佈署市場,例如Google日前針對穿戴式裝置發布Android Wear,希望複製其智慧手機的成功經驗。
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組長林敬文指出,目前在穿戴式裝置系統的搭載情況主要分為原生系統及專有系統兩大類,前者是透過既有的OS進行輕量化修改,包括SONY的智慧手錶、Epson的Moverio BT-200等都採用此方案;而後者則會依照裝置特性打造專屬OS,如Android Wear、聯發科的Linkit開發平台都屬於此。
而如同行動裝置顛覆傳統PC為運算中心的思維,為供應鏈帶來大幅度的變化,林敬文表示,穿戴式裝置對於主晶片要求更低,晶片大廠市占將可能重新洗牌,除了聯發科、高通等幾家晶片大廠之外,中國晶片廠將有所發揮。
不過儘管前景看好,但穿戴式裝置目前仍屬於少量多樣的市場,其中林敬文指出,在穿戴式裝置的類型中,又以頭戴式顯示器在顯示、互動及環境監測三種功能中能力最好,因此潛力也最高。而就智慧眼鏡而言,林敬文表示,其應用的人機介面技術主要有七大類,包括眼球追蹤、眼球姿勢控制、骨傳導技術、手勢辨別、觸控、語音、九軸感測。如何善用這些人機介面並找到適合的使用情境,將會是穿戴式裝置發展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