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Hypertext(超文件)?Hypertext的发展简史
|
|
|
|
所谓超文本 (hypertext)就是将各类型的信息分解成有意义的信息区块,储存在不同的节点 (node),成为一种与传统印刷媒体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1965年,Ted Nelson首创Hypertext一词,Andy van Dam et al则在1967年建立了Hypertext的编辑系统。 |
|
|
|
|
所谓超文本 (hypertext)就是将各类型的信息分解成有意义的信息区块,储存在不同的节点 (node),成为一种与传统印刷媒体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我们可以借着它与传统文本的比较更加了解hypertext。以下几个特性就是hypertext跟传统文本不同之处:
「非线性」-网络文本透过节点 (node) 的衔接,拼凑链接了各个不同的信息区块,区块之间的链接既无固定方向也无既定路线,是一种非线性 (nonlinearaity) 的链接特色。
「交互文本性」-网络平台多线性链接的特征,也建构了网络文本藉由与其他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交互建构的交互文本性,它是以一种相当明确而且外显的形式来呈现文本之间的相互链接关系。
「文本多义性」-网络用户随意浏览的过程中,每个信息区块之间没有特定的线性发展脉络和中心概念,因此具有比传统文本更多义解读的空间。
「去中心性」-传统线性文本习惯将一个中心概念作为情节发展和意义展现的依据、途径和蓝图。但网络文本不以一个中心概念为叙事规则,称为去中心(decentered) ,挑战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结构。
1945年,超文件信息系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这可以追溯到电子工程师Vannevar Bush当年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一篇论文-As We May Think,当时他提出了Memex-「知识储存数据库」的构想。
1965年,Ted Nelson首创Hypertext一词,他在作品「文学机器」一书中,表达了对Hypertext的远见。
1967年,Andy van Dam et al建立了Hypertext的编辑系统。
1978年,第一片由计算机超媒体(hypermedia)制作的影碟在麻省理工学院诞生,名为”Apsen Movie Map”。
1984年,Telos发展出单元格式,让计算机超媒体可在麦金塔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
到了1986年,因为Purdue's Online Writing Lab(简称OWL)出版的一份指南,使得Hypertext得以更广泛地被使用。
1987年,Apple公司推出了可在Macintosh和Apple II GS计算机上运转的超媒体卡(hypercard)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