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Gpu
科技
典故
叫醒硬體準備工作的BIOS

硬體組裝在一起,只是一堆相互無法聯繫的零件,零件要能相互聯絡、溝通與協調,才能構成整體的「系統」的基礎,而BIOS便扮演這樣的角色。
Imagination先進光線追蹤GPU 可為行動應用實現桌機視覺效果 (2021.11.05)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出旗艦款圖形處理器(GPU)智慧財產權(IP)產品IMG CXT,同時其PowerVR Photon光線追蹤架構亦隨該IP首次亮相。 透過增加Photon硬體光線追蹤功能,IMG CXT實現了GPU IP的再次重大躍進,為遊戲和其他圖形處理應用場景提供優質性能
AMD新款GPU為雲端工作負載提供強大視覺效能 (2021.11.05)
AMD推出基於最新AMD RDNA 2架構的AMD Radeon PRO V620 GPU,為現今要求嚴苛的雲端工作負載提供高效能GPU加速,包括沉浸式3A級遊戲體驗、高強度3D工作負載,以及雲端的大規模現代辦公室生產力應用
NVIDIA提供人工智慧感知能力給ROS開發人員 (2021.10.25)
適逢 ROS World 2021 大會,NVIDIA 宣布其為 ROS 開發者社群提供高效能感知技術的最新進展。這些計畫將加速產品開發以及提高產品效能,最終讓開發人員能夠更輕鬆地將最先進的電腦視覺及人工智慧 (AI)/ 機器學習 (ML) 功能,應用於 ROS 架構的機器人應用程式
NVIDIA人工智慧感知技術將走進ROS開發者社群 (2021.09.23)
所有移動的事物都將變成自主模式,所有自主的事物都需要先進的即時感知功能。NVIDIA (輝達) 宣布其最新計畫,旨在為 ROS 開發者社群提供一套感知技術。這項計畫對於想把先進的電腦視覺及人工智慧 (AI)/ 機器學習 (ML) 功能加入其基於 ROS 架構的機器人應用程式的開發者來說,將能縮短他們的開發時間,並提升執行效能
NVIDIA在Interspeech大會分享表達性語言合成研究成果 (2021.09.06)
原本的自動電話語音和已經發展數十年的 GPS 導航系統都只能發出生硬的機器合成聲音,而人工智慧 (AI) 卻讓智慧型手機和智慧音箱中的虛擬助理呈現逼真的語調。不過,AI 合成的聲音和我們在日常對話及媒體中聽到的真實人聲之間,還是差了那麼一點,原因在於人們說話時帶有複雜的節奏、音調和音色,這是很難以 AI 仿真出來的
英特爾公布CPU、GPU和IPU重大世代架構轉換 (2021.08.20)
英特爾加速運算系統及圖形產品事業群總經理 Raja Koduri 和英特爾架構師們,於2021年英特爾架構日提供關於兩款全新x86核心架構的細節;英特爾首款混合式架構,代號「Alder Lake」
Nvidia:GPU激發轉型 突破過去無法達成的分析工作 (2021.08.09)
資料科學家Deborah Tylor,堅持不懈的運用正確的工具,達成原本以為做不到的事情。 Deborah Tylor負責整理美國國稅局 (IRS) 超過 300 TB 的龐大資料庫,從中找出可能有助於發現身份盜用和其它詐欺行為的模式
Arm:5G 與雲端將催生跨平台遊戲 (2021.07.12)
自從 Arm 於 2017 年委託 Newzoo 進行調查探索手遊趨勢以來,高傳真手遊在全球各地的主要市場,都呈現快速成長。 高傳真手遊在中國大陸整體手遊市場的佔比,從 2017 年當時的 42%,成長到目前的 70%
電腦製造商借助NVIDIA的AI技術 在MLPerf測試取得佳績 (2021.07.01)
根據最新公布的 MLPerf 基準測試結果,NVIDIA (輝達) 的合作夥伴目前提供用於訓練人工智慧 (AI) 的 GPU 加速系統,其速度較任何系統更快。 七間公司在最新一輪的產業基準測試中,提交至少十多套市售系統進行測試,其中大多為 NVIDIA 認證系統
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現身筆電新機潮 強化遊戲AI體驗 (2021.05.12)
NVIDIA宣佈全球將推出新一波GeForce RTX筆記型電腦,為千萬名遊戲玩家和創作者提供即時光線追蹤及人工智慧DLSS技術,售價僅799美元起。這些平台當中有許多機種採用全新的GeForce RTX 3050 Ti及3050筆記型電腦GPU,將NVIDIA的Ampere架構與專用RT和Tensor Core帶進主流消費市場,RTX 30系列筆記型電腦數量也增至超過140款
Imagination進軍遊戲應用 攜手電競商推進光線追蹤技術 (2021.05.11)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和完美世界遊戲(Perfect World Games)宣佈合作,將光線追蹤技術(ray tracing)整合至完美世界遊戲之電競遊戲中。相關整合及研究將推動光線追蹤在行動裝置上之實際應用
安全、高效及省電為要 Imagination以GPU、EPP及NNA為三大發展主軸 (2021.05.04)
隨著半導體及乙太網路技術演進的日新月異,致力於打造半導體和軟體智財(IP)的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著重以圖形、運算、視覺和AI技術實現低功耗、高性能、安全性等成效,使用更有效,新方式來解決關鍵問題的技術為客戶創造最佳化效益
NVIDIA、HPE、瑞士國家超級運算中心 拚2023推出最強超級電腦 (2021.04.15)
輝達(NVIDIA)、瑞士國家超級運算中心(CSCS)及慧與科技(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HPE)今天共同宣布,三方將攜手打造有望成為全球最強大的人工智慧(AI)超級電腦。預計於2023年上線的「Alps」系統基礎設施,將取代CSCS現有的Piz Daint超級電腦,並作為一套開放的通用系統,提供給瑞士及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使用
NVIDIA攜手夥伴全面擴展Arm架構 聯發科參與開發更節能PC (2021.04.13)
繪圖處理器大廠輝達(NVIDIA)今天宣布展開一系列的合作計畫,將NVIDIA的GPU及軟體結合Arm架構的CPU,將Arm架構的靈活及節能優勢全面擴大,處理從雲端到邊緣的各種運算負載
Imagination成立IMG實驗室 重點聚焦異質運算IP開發 (2021.03.26)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宣布成立IMG實驗室(IMG Labs),透過此發展突破性創新技術之專業部門,引領先進半導體產品開發。 IMG實驗室之使命,是掌握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趨勢,並將其轉化為創新的可授權技術,以協助Imagination合作夥伴開發領導全球的產品,進而推動半導體產業加速發展
促成次世代的自主系統 (2021.03.10)
Arm的自主IP呼應開發人員在汽車與工業應用中部署次世代自主系統的需求。
NVIDIA推出挖礦專用處理器 確立GeForce鎖定遊戲的效能應用 (2021.02.19)
NVIDIA近期宣布,針對以太幣挖礦的特定需求,推出了專用於挖礦的產品線NVIDIA CMP(Cryptocurrency Mining Processor,加密貨幣挖礦處理器)。 RTX 3060軟體驅動程式負責檢測以太幣(Ethereum)加密貨幣挖礦演算法的特定屬性,並將算力或加密貨幣挖礦效率限制在50%左右
凌華推出DLAP x86深度學習加速平台 優化大規模的邊緣AI部署 (2021.02.02)
邊緣運算解決方案廠商凌華科技推出最新的DLAP x86 系列GPU深入學習加速平台。DLAP x86系列針對大規模邊緣AI佈署所設計,可將深度學習帶進終端,拉近與現場資料、現場決策應變的距離
德承GM-1000導入最新Quadro MXM GPU模組 擴充機器視覺效能 (2021.02.01)
嵌入式系統製造商德承宣布,旗下機器視覺應用機種GM-1000全新導入兩款Quadro MXM GPU系列模組:MXM-RTX3000與MXM-T1000。 隨著機器視覺技術在工廠智慧化展現高度影響力,從基本的環境感知應用
Imagination和百度飛槳合作 擴展全球AI生態系統的開發資源 (2021.02.01)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宣佈與百度飛槳(PaddlePaddle)展開合作,其IMGDNN API已整合到Paddle Lite中,擴展了全球開發者發展人工智慧(AI)的生態系統。 Paddle Lite是百度深度學習框架的輕量化推理引擎,IMGDNN API使開發人員能針對基於PowerVR架構的圖形處理單元(GPU)和神經網路加速器(NNA)實現應用程式的最大效能

  十大熱門新聞
1 蘇姿丰:AMD將在AI的下一階段演進扮演關鍵角色
2 AMD擴大AMD Advantage計畫 為更多玩家帶來遊戲體驗
3 萊迪思以中階FPGA系列產品 推動AI創新時代
4 Intel Core Ultra透過新vPro平台將AI PC延伸至企業應用
5 AMD:AI是運算的未來 為端對端基礎架構挹注動能
6 黃仁勳:運算技術的創新 將驅動全新工業革命
7 AMD擴展商用AI PC產品陣容 為專業行動與桌上型系統挹注效能
8 Intel成立獨立FPGA公司Altera
9 英特爾攜手合作夥伴 助力AI PC創作新世代
10 AMD積極開發高效能和自行調適運算方案 推動AI PC變革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