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CTIMES / 半導體
科技
典故
微軟的崛起

微軟於1975年,由比爾蓋茲和好友保羅艾倫共同成立,1981年,比爾蓋茲完成的MS-DOS 第一版與IBM生產的第一部個人電腦同步推出,藉由MS-DOS的成功,微軟陸續推出了很多廣受歡迎的軟體,除了注重產品間的相容性,也在軟體開發上重視長期目標的策略, 這就是微軟能持續保有市場的原因。
TrendForce :半導體產業年複合趨於成長,AI成最大推動力 (2017.09.07)
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指出,AI (人工智慧)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已從銷售機會與生產方式升級兩項指標逐步顯現,包括OS廠商、EDA、IP廠商、IC晶片廠商都在2017年針對AI應用推出新一代的架構與產品規劃,AI帶來的影響將在2018年持續擴大,預期2018年至2022年半導體年複合成長率將為3.1%,AI將扮演半導體主要成長動能
聯手抗韓 東芝半導體174億美元出售威騰 (2017.08.30)
歷經大半年協商與談判,美國威騰電子(WD)確定將以1.9兆日圓(約174億美元)收購東芝半導體(TMC),成為出售案的最終勝利者,並持續將收購資金力爭至2兆日圓。據悉,東芝社長與威騰執行長也正在東京兩方公司高層會談中敲定相關細節,並將在31日東芝董事會上正式對外公布
IC Insights:2017半導體產業總資本支出將大幅上漲20% (2017.08.23)
根據IC Insights的最新預測指出,2017年半導體產業的資本支出(Capital Spending)將攀升20%。 圖片中顯示,從2016年第一季開始,半導體產業的忌妒資本支出呈現急遽上升的趨勢;雖然2017年第一季的上升軌跡略有下滑,但自第二季開始,季度支出又創下上升新紀錄
Qualcomm:2035年台灣5G產值將達1,340億美元 (2017.08.14)
5G的蓬勃發展將為全球帶來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高通最新的《5G經濟》研究報告當中便針對台灣產業概況指出,時至2035年,透過5G科技,台灣可望創造出1340億美元產值,並帶動51萬個就業機會,這項數據也意味著,台灣將有望達成『亞洲‧矽谷』計畫所擘畫的經濟成長願景
投50億力挺AI發展 陳良基:第一步先建立生態系統 (2017.07.10)
人工智慧(AI)已為全球科技的新浪潮,高科技產業跨領域競爭,戰火激烈,各國政府亦尋求藉由政策的推動,加速產業轉型以提升國際競爭力。至於台灣,科技部長陳良基先前表示,為推動國內AI發展,科技部預期投入5年50億元預算,為產業率先點亮一盞明燈
MIC:2017台灣半導體產值預估將達2.4兆元 (2017.06.01)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周士雄表示,隨著歐美經濟逐漸復甦,2017年台灣半導體產業除了IC設計成長動能相對較緩,其他次產業則因為新產品的帶動而較2016年有所成長,預估2017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將達2.4兆新台幣,成長率3.5%
恩智浦半導體新任台灣區總經理 (2017.05.17)
在新任總經理帶領下,恩智浦將繼續攜手台灣追求創新與永續發展 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N.V.;NXP)宣佈任命陳奎亦(Nick Chen)即日起出任台灣區總經理,同時兼任大中華區電腦運算與電源(GC Computing & Power Business)部門暨大中華區與南亞太平洋區跨國與EMS(GC & SAP Transnational & EMS)部門負責人一職
Gartner:預測2017年全球半導體營收攀升12.3% (2017.04.14)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17年全球半導體營收總計將達到3,860億美元,較2016年增加12.3%。自2016下半年起對市場有利的條件開始浮現,尤其是在標準型記憶體(commodity memory)方面,隨著這些有利條件持續發酵,2017與2018年市場前景更為看好
SEMI:台灣連續五年成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 (2017.03.14)
全球半導體市場仍在增溫!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最新的「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統計報告」(WWSEMS),根據報告中指出,2016年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銷售金額總計為412.4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13%;且台灣更是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設備銷售金額達到122.3億美元,較之前年增長了27%
自駕車市場煙硝味漸濃 Intel收購Mobileye (2017.03.14)
自駕車的市場變化永遠讓人捉摸不定。半導體龍頭Intel(英特爾)宣布,以153億美元收購以色列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廠商Mobileye,後者於2016年年中甫與電動車大廠Tesla(特斯拉)分手,事隔不到一年的光景便投向了英特爾的懷抱
揮別2016年營收不佳 TI:2017半導體市場將有高幅成長 (2017.03.07)
根據WSTS(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達到3349.53億美元,相較於2015年的3351.68億美元,微幅衰退0.1個百分點。不過,好消息是,TI(德州儀器)韓國總裁暨台灣總經理李原榮認為,相較於2016年,此二大應用於2017年將會有相當高的成長率
Gartner:三星、蘋果仍為2016年全球最大半導體客戶 (2017.02.03)
三星與蘋果仍稱霸半導體消費市場!根據知名研究機構Gartner報告指出,2016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蘋果(Apple)仍為半導體晶片的最大買家,佔全球市場整體需求18.2%,且兩家公司一共消費了價值617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較之2015年增加了4億美元
跨業整合掌握商機 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正式成立 (2016.12.21)
為掌握物聯網商機,國內產、研進行跨業大結合,涵蓋半導體、通訊、系統整合、服務應用等完整產業鏈20多家公司和10個相關公協會、研究單位,於12月20日共同成立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
IEK:2017年台灣製造業產值將成長1% (2016.11.16)
根據工研院IEKCQM預測結果顯示,預估2017年台灣製造業產值將微幅成長1%;而在半導體產業的部分,IEK則認為,產值年增率約為3.5~4.2%,將突破新台幣2.5兆元,僅次於美國且超越韓國與日本
掌握IoT核心 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12月將成立 (2016.11.01)
物聯網市場快速成長,對於資通訊廠商,可說是新時代商機的到來。為協助台灣廠商能快速掌握物聯網標準與應用市場,由力晶集團黃崇仁總裁倡議成立「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Taiwan IOT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簡稱為TWIOTA)
IEK:2017年台灣製造業產值將成長1% (2016.10.20)
根據工研院IEKCQM預測結果顯示,預估2017年台灣製造業產值將微幅成長1%;而在半導體產業的部分,IEK則認為,產值年增率約為3.5~4.2%,將突破新台幣2.5兆元,僅次於美國且超越韓國與日本
應材:材料創新驅動半導體與顯示器業五大成長機會 (2016.10.06)
由於3D NAND的演進、晶圓製程已發展到10奈米與7奈米技術、對於以材料驅動的3D 圖樣成形(Patterning)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加、當地企業及跨國公司對中國的策略性投資不斷成長,以及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被加速採用,這些重大且長期的技術轉折點正推動半導體和顯示器產業不斷地成長
英特格慶50周年 未來擴大在台研發團隊 (2016.09.07)
居全球領導地位之特用化學品與先進材料解決方案供應商英特格,今年迎來創業50周年。從創業至今以來,英特格一直致力於協助客戶克服關鍵材料挑戰並提供解決方案進而提升產量,透過領先業界全面性技術與市場焦點獨一無二的組合,以達到符合客戶需求的最大功效
格羅方德半導體中國總經理新上任 (2016.07.25)
格羅方德公司宣佈,任命白農(Wallace Pai)擔任公司副總裁兼中國總經理。他將引領公司在中國的戰略發展方向,推動公司在中國市場業務與客戶群的不斷擴大。 白農具有20餘年的半導體行業從業的豐富經驗,在戰略規劃、企業發展、市場行銷和建立企業生態系統方面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
[專欄]從新政府五大創新產業 看台灣半導體業機會 (2016.07.01)
於520 上任的新政府已明確揭示將以創新帶動經濟,透過智慧台灣帶動產業升級,建立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政府提出五大重點創新產業,包括物聯網/智慧科技、綠能、生技醫療、智慧機械、國防產業等,相關領域估計將成為我國產業重點推動的方向

  十大熱門新聞
1 SEMICON Taiwan 2024下月登場 揭櫫半導體技術風向球
2 工研院突破3D先進封裝量測成果 新創公司歐美科技宣布成立
3 工研院:製造業趁勢AI年成長6.47% 半導體產值首破5兆
4 [SEMICON] 台達攜UI結合AI數位雙生 強化半導體設備軟硬體創新
5 SEMI提4大方針增台灣再生能源競爭力 加強半導體永續硬實力
6 SEMI:2024年半導體產能將創3,000萬片新高
7 國研院攜手台積電 成功開發磁性記憶體技術
8 國科會擴大國際半導體人才交流 首座晶創海外基地拍板布拉格
9 國科會核准科學園區投資案 德商易格斯進駐中科拔頭籌
10 台英研發合作吸引群創及科磊等大廠加入 聚焦化合物半導體及下世代通訊

AD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 / 電話 (02)2585-5526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