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Sensor Hub正夯 可编程芯片业者全力抢进
超低功耗优势是否会成为M4 MCU痛处?

【作者: 姚嘉洋】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6436】


智能型手机的兴起,连带使得感测组件的重要性也跟着水涨船高,像是MEMS领域的三轴加速度计、陀螺仪与磁力计等,都可说是智能型手机的标准配备。也因此,这两年来,诸如ST(意法半导体)或是TI(德州仪器)都提出了以MCU(微控制器)来处理传感器组件所带来的信息,这种概念就被统称为「Sensor Hub」。


这种作法其实类似于电源或是音频处理器的独立设计考虑,让许多不同的模拟讯号先由外部的处理器先行处理,以减轻应用处理器不必要的处理负担,除了达到有效分工之外,应用处理器本身也可以降低功耗。这过去一般是由应用处理器或是MCU(微控制器)来担当大任,但这种独大的局面,似乎将会被某些可编程芯片业者所打破。



图一 : 近年来运动感测成了消费性电子的主流应用之一,Sensor Hub的存在有助于整体系统的运作能更有效率。(Source:英特尔)
图一 : 近年来运动感测成了消费性电子的主流应用之一,Sensor Hub的存在有助于整体系统的运作能更有效率。(Source:英特尔)

我们都知道,Lattice并购Silicon Blue之后,就没有太多的公开消息,唯一可以确认的是,Lattice过去一直以来特别强调通讯、工业与国防航天应用的形象,在并购Silicon Blue后,就大幅强化了消费性电子市场的战力,而在今年,Lattice也借重了Silicon Blue的技术实力,推出一款Sensor Hub解决方案iCE40LM,不论是在功耗或是组件体积的表现上,都相当令人惊艳。无独有偶的是,同样属于可编程芯片领域的QuickLogic也在十月中旬的时间,发表ArcticLinkR 3 S1,所锁定的应用竟然也与iCE40LM相同。


FPGA的包袱太沉重?

翻开FPGA(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产业过去的历史,其实QuickLogic与Lattice等,都是属于FPGA产业的主要业者,只是由于大家所拥有的技术基础不甚相同,业者们大多也就是处在井水不犯河水的情况。而为了能让市场定位能更加清楚,QuickLogic也有意摆脱FPGA这个沉重的包袱,往消费性电子领域迈进,所以QuickLogic开始以CSSP(Customer Specific Standard Product;客制化规格标准产品)业者自居。但就技术本质上,仍然不脱「可编程」的概念。同样的,Silicon Blue在还没有被并购之前,也是聚焦在消费性电子市场。


如果是在五年前甚至是十年前,在可携式或是消费性电子领域,FPGA大多都被认定有功耗或是成本过高的既定印象,大多OEM或是系统整合业者都会采用ASIC或是ASSP来进行系统设计,FPGA若要打进其供应链的确相当困难。也无怪乎,Lattice消费性/行动部门资深营销经理Subra Chandramouli不讳言,消费性电子是Lattice相对陌生的市场。


QuickLogic亚太区业务暨市场总监Itsu Wang便直言:「要将QuickLogic定位成FPGA业者也不完全对,因为QuickLogic旗下亦有混合式架构(FPGA加硬件处理器)与独立的ASIC产品线,为了要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用CSSP作为QuickLogic的定位,会较为客观。」


智能型手机的设计考虑首要:功耗

回到Sensor Hub的发展上,处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讯号,采用MCU或是ASSP来扮演Sensor Hub的角色,是属于目前业界主流的作法。当然,若用应用处理器来处理这些讯号也不是不行,但考虑到智能型手机的电池寿命,恐怕不到一天,其电池电量就被消耗殆尽,台面上诸多一线的高阶智能型手机的设计也大多摒弃了这样的作法。


Lattice与QuickLogic所著眼的,是在感测组件与Sensor Hub随时处在运作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整体系统的功耗,与此同时,又可以处理复杂的算法与不同传感器的模拟数据。像是三轴的加速度计、陀螺仪与磁力计等一般我们常见的传感器组件,它们就是处在运作的状态,并不会进入睡眠模式。


QuickLogic系统架构顾问连文贤也谈到,从OEM的需求来看,他们希望各类传感器加上Sensor Hub占整体系统功耗的2%甚至更低。他更举例指出,摩托罗拉在市面上就有一款手机,碍于传感器系统对整体系统功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将电池的容量加以扩大,以解决电池寿命过短的问题。


两者所提供的产品线,其功耗都可以压低到1mW以下。而一般Sensor Hub的专用MCU在功耗上的表现大多是在10mW上下,从这一点来看,两家业者的产品在功耗表现方面明显居于上风。


SRAM FPGA也有机会打入智能型手机应用?

有趣的是,观察iCE40LM与ArcticLinkR 3 S1,就基本架构上,前者以全SRAM为基础的FPGA,后者则是采取了混合式架构,除了拥有SRAM外,也具备了专用的处理引擎,来对应不同的模拟或是沟通讯号。可以想见,SRAM不仅在Xilinx与Altera的产品线扮演绝对必要性的角色,就可携式应用市场中的可编程领域上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份量。


而我们也知道,传统上,Cortex-M4 MCU具备浮点运算功能可以处理复杂的算法,这在ST或是TI早就有相关的规划与布局。所以iCE40LM与ArcticLinkR 3 S1,势必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形。一般来说,SRAM架构的FPGA,本来就具备平行运算的特色,因此相较于处理器用序列处理的方来来运算C语言架构的程序代码,FPGA的确有效能上的优势,再加上FPGA本来就有可重复刻录的能力,因此在面临算法的处理,并不太会有运算负担上的问题。



图二 : 为了应付不同的系统设计需求,MCU搭配FPGA的作法,其实早已行之有年,两者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Source:blog.ewaydirect.com)
图二 : 为了应付不同的系统设计需求,MCU搭配FPGA的作法,其实早已行之有年,两者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Source:blog.ewaydirect.com)

可编程芯片与MCU正面交锋?

「不过,QuickLogic对ArcticLinkR 3 S1的作法,就会有些不同的地方,对于客制化要求相当高的客户,可以将ArcticLinkR 3 S1当作是FPGA一样,进行所需要的开发。」连文贤说。


但相对的,为了能让一些「急于上市」的客户,QuickLogic也与许多MCU业者相同,会与第三方业者合作,进行相关函式库的研发,以让客户可以利用这些函式库进行系统设计。算法的处理就交由FFE(Flexible Fusion Engine;)来负责。当然,更为快速的作法,是跟应用处理器业者合作,以Turn-key的方式,让业者可以更为快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但这种作法的客制化程度就相对低了很多。


只不过,过往MCU业者们为了能妥善处理来自多元传感器组件的数据,不论是ST或是TI都同意,采用ARM的Cortex-M4架构,是相对合理的作法。但面临了Lattice与QuickLogic各自推出其产品线,意欲积极抢攻Sensor Hub应用,这是否会正面与MCU业者产生直接竞争?


对此, Subra Chandramouli谈到,不论是封装大小或是在低功耗表现上,iCE40LM其实都比Cortex-M4 MCU都还来得出色,但这并不表示,Lattice就要与MCU业者们全面宣战,Lattice还是希望用开放的态度,来满足市场需求,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客户也有可能采用MCU与iCE40LM 进行协同设计,当然,这也要取决于客户的需求。Itsu Wang也赞同Subra Chandramouli的说法,与其说是竞争,倒不是说是把市场作大,考虑到不同情境的系统需求,采用MCU搭配可编程芯片,的确也会是选项之一。


结论

智能型手机的快速兴起,某种程度上与传感器组件的导入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因为它的的确确地的改变了人们对于手机的使用习惯,而随着传感器组件类别的增加与整合,的确也需要有对应的芯片来处理来自外界的多元讯号的变化量,同时也带起了这类芯片的需求。如今可编程芯片或是FPGA业者挟自身技术的优势,意图抢攻这块仍是快速成长的市场。


然而,从感测系统层级的角度来看,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不少客户的青睐,只要系统设计上出现问题,直接找单一供货商询问即可,这样市场策略以ST与飞思卡尔为主要代表。但是同样的,也有部份MCU业者表示,有些部份的客户并不愿意被单一供货商制约,进而失去议价的谈判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Lattice与QuickLogic当然也有机会抢进。即便这些他们声称不会与MCU等业者们正面交锋,但长期来看是否会对MCU与ASSP业者们造成负面影响,值得我们继续观察。


相关文章
以协助因应AI永无止尽的能源需求为使命
低 IQ技术无需牺牲系统性能即可延长电池续航力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应用
运用能量产率模型 突破太阳能预测极限
新一代4D成像雷达实现高性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英飞凌功率半导体为麦田能源提升储能应用效能
» 工研院携手产业实践净零行动 聚焦氢能创新、共创绿色金融科技平台
» TI创新车用解决方案 加速实现智慧行车的安全未来
» 车电展欧特明以视觉AI实现交通事故归零愿景
» 多元事业引擎发威 友达揭示零售、教育、医疗高值化方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JBZI010STACUKQ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